查看原文
其他

让古籍活起来!民大“藏书阁”与时间的一场较量

民小薇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9-14

这是西南民族大学的第1612条推送

墨香盈盈照壁经典脉脉相承在世界读书日我们一起走进墨香深处




碧草繁花四月天,千年古籍芳华展。近日,西南民族大学第一届“传习经典 融古汇今”馆藏珍贵古籍展开展,本次展览精选出图书馆部分馆藏珍贵古籍原本进行展示,同时还呈现了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阶段性成果,以此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展览包括古籍展览、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古籍传拓技艺体验和古籍知识问答等板块。




馆藏瑰宝,纸上春秋

现场展出的《水心先生别集》十六卷刻本成书于清同治九年(1807年),古籍整体磨损。书叶修复对断裂的书口做溜口处理,将书叶、天头、地脚及书背破损补齐,恢复原有大小。最有特色的一点是将破损严重的封面换成了瓷青色,并增加护页以保护原书。


▲现场展出的《水心先生别集》

《宗中简文钞》是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刻本,破损程度严重。这部古籍的修复特色也很鲜明,染纸选择皮纸,用头青、孔雀蓝等国画颜色,染纸后用拼接法修补书皮,书叶第一页的黄色题名页采用挖补法,用藤黄加焦茶色染色。


▲现场展出的《宗中简文钞》
馆藏民国手抄本彝族古籍《毕摩经卷》曾获得四川省古籍修复技艺大赛一等奖。这是用麻布包裹的卷轴形式古籍,修复前纤维朽烂,天头地脚和书口都磨损严重,竹签朽烂,书页虫蛀严重破损程度达到90%以上。
▲现场展出的《毕摩经卷》

走进图书馆内存放古籍的恒温恒湿室,几排金黄色的香樟木大柜子便横列眼前,里面珍藏着已经修复完毕或等待修复的各类古籍,这是古籍用来“休养生息”的地方。



我校馆藏古籍有2.6万余册,其中善本200余种,2500余册;明代古籍25种,260余册;清代、民国地图百余种;清代、民国方志300余种,2700余册以及民国版图书文献近2万册。它们带着古朴隽永的味道,穿过风雨,穿过尘埃,穿过千千万万个日夜,来到民大,与你相见。






古籍修复:人不负书,再现荣光
古籍修复是古籍原生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修复成功后,古籍的“寿命”可以再延续长达五百年。据图书馆依何阿妞老师介绍,古籍修复师是古籍保护行业里的“全能王”,需要精通古籍保护的各个环节,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时间、耐心和技术的工作。
▲古籍修复工作室一角

部分古籍主要依托裱形式修复,书页补纸采用古法竹纸染色,将书页缺损处全部补齐,恢复大小,最后按照其原装潢白色丝线将竹签和麻布包裹缝线。


▲竹纸染色

除现存古籍馆藏外,图书馆还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古籍进行再生保护。通过对古籍的数字化处理,既可以有效避免直接接触对古籍造成的损坏,也为读者在网络终端上浏览古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效地解决了古籍保存和使用的矛盾。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数字化演示



古籍传拓:手心温度,传承历史

在图书馆一楼的传拓体验展区,演示人员将提前泡好的生宣纸平铺于石碑上,封好边角,接着用鬃刷反复刷平宣纸,将纸张“扫纸入凹”,使其紧紧贴合石碑。



传拓,是将纸紧覆在金石器物上面,用墨捶印其文字或图案使其得以印在纸上的技术,能最大限度的地传递器物信息,是古籍再生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防止上墨时墨洇入字口内,还需用胶木锤垫着毛毡轻轻捶打,让宣纸更好地嵌入字口。



待宣纸九成干,再用浸匀墨汁的拓包由外向里以“s”形快速均匀地轻拍宣纸,“行墨不透纸”,这一步看似简单,技巧性却非常强,三次上色后,拓片才基本成型。待宣纸稍干一些后,从宣纸一角轻轻揭开,拓片便完成了。




“鬃刷刷宣纸像刷在丝绒上一样顺滑,上墨很难上均匀,虽然看起来挺简单,但自己上手才发现真的是一个需要耐心、细心还有体力的活。”在场体验传拓技术的同学如是说。


▲现场展出的传拓作品

轻抚一页泛黄记忆浸染一双柔荑墨香
古籍之魂悠然赓续细问今日读书否


往期精彩回顾西南民大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校车师傅罗军的微党课:一车 一人 行路春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学校举行“国旗下的公开课”主题教育活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信

编辑|丁一卯 袁嘉晨

文字来源|田亚楠 杨亚梅

图片来源|伍光恒 袁嘉晨 丁一卯 依何阿妞

责任编辑|王茜婷

关注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博,QQ公众号,抖音号

更多精彩等你来发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