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垃圾也能智能分类!看民大“智茵”青年崭露头角

民小薇 西南民族大学 2022-08-04

这是西南民族大学的第1775条推送



民大er   考考你
干、湿、有害、可回收四类垃圾
你是否能迅速判断 精准归类 



别慌~

在民大 就有这样一个“智茵小team”

致力打造“智茵卫城”

设计智能系统来帮忙


智能创新 智茵卫城


2020年8月,《智茵卫城——基于垃圾分类的全域多级一体化智能管控系统》获得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华中及西南赛区一等奖;2021年7月,获得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2021年5月,获得“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四川省二等奖;2021年8月,获得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国家三等奖;获得一项软件著作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已受理);系2021年民大唯一一个入选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的改革成果项目……



▲ 部分获奖图片 


《智茵卫城——基于垃圾分类的全域多级一体化智能管控系统》项目,由王玥洋、李骏鑫、蒙至炎、林嘉仪、兰宁组成的团队完成。成果为一套基于智能分类垃圾站的全域多级动态管控系统,它将参与主体扩展到不同层级管理者、环卫工人和全体市民,实现了无接触式分类投放引导、垃圾站点部署决策支持、环卫工作智能调度以及不同层级的分布式管理等功能,为智能垃圾分类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思路和方案。


▲“智茵卫城”系统框架


智茵卫城将垃圾分类站点与语音、自动控制等技术结合,引导并支持市民无接触式分类投放垃圾,面对“四兄弟”,市民只需说出垃圾的名称,便可以在系统的引导下完成正确的投放。


▲比赛现场


此外,系统还能够挖掘垃圾桶历史运行数据,为垃圾站点布点的动态调整提供决策支持,提供多终端方式可视化呈现管辖范围内垃圾站点的管理、监测、分析等,使垃圾的处理更为便利高效。


结缘科协 榜样力量


大一刚进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王玥洋、李骏鑫和蒙至炎便加入了物联网科协(由我校计科学院指导,宗旨是普及物联网相关知识与技术)和民大的“龟骨实验室”(成立于2009年,主要提供移动和网站开发服务,旨在培养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里的学长学姐有很多比赛和获奖经历,希望能成为和他们一样优秀的人,所以大家走到了一起。王玥洋说道。


▲物联网科协


“项目组的成立是在大二下学期”,王玥洋回忆起那段时日略显拘谨,“其实大一的时候只能写简单代码,做不了更高技术层面的事情,一直处于跟着学长学姐积累经验的阶段”。随着能力的不断提升,三人萌生了自我挑战、通过参加比赛,运用所学知识,更好的锻炼自己的想法。也是在那个时候,与小组里的另外两个成员林嘉仪和兰宁在实验室同学的介绍下相识。志同道合的五个人决定正式组成团队,一起向着“成为更优秀的人”努力。


▲部分队员接受采访


当问到为什么选择垃圾分类这个项目时,蒙至炎回答:“如果有个智能语音提示帮助大家无接触垃圾分类,那就可以解决很多人记不住分类要求的烦恼;如果垃圾桶可以采集数据,那么是否装满就会上传云端被分析,实现随时关注整合处理,从而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将垃圾分类更好的落实。”


▲李骏鑫在挑战杯现场


既是巧合,也是必然。在听过一个学长关于语音唤醒垃圾桶的毕业设计汇报后,项目组开始有了自己明确的研究方向,“我们当时就想,可以升级这个系统,做到智能垃圾分类,包括整个垃圾回收运营的部分”,不断涌现出的想法和设计,让项目组有了更多研究切入点,“智茵卫城”就这样不断显现雏形。


不惧困难 越挫越勇


万事开头难,项目立项之初正值疫情,团队成员所有交流讨论只能线上完成。面对着每天被网课、期末考试和项目占据得满满的日子,每个人都没有不满的情绪,“我们都是想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充实而聚到一起,即使遇到困难也是有意义的。”


去年8月,项目组第一次参加比赛,因为有学长学姐们的“珠玉在前”,整个团队都对冲进全国赛区抱有很大的期望,虽然最后拿到了西南赛区一等奖,仍有些许落差感。“主要是因为知识水平和技能经验还比较匮乏,在亲历比赛后才发现很不容易。”小小的失落并没有影响到项目的进程与完善,王玥洋说:“我们是越战越勇的。”



随着项目的推进,困难与问题也不断涌现。代码出问题最难找到原因,无数次尝试都得不出结果。面对这样的情况,智茵小team只能耐住性子找原因。“最开始我们对传数据平台也不是很熟悉,只能用笨方法,通过线上投屏会议一行一行地找。”


▲调试代码


解决了软件差错,硬件又出问题。快要结项的时候,芯片不运作了,一番考虑之后,负责硬件的林嘉仪和兰宁决定更换芯片,重新编写输入,从头再来,足足耗时一个月。


▲林嘉仪调试设备


除了技术与专业上的挑战,周围环境也带来不小的压力。“周围的同学都在很认真的准备参加比赛,我们自然也会有很多焦虑情绪,在实验室一待就到半夜成了日常。


▲队员们在实验室合照


在线上准备与讨论的日子里,队员最期待的是返校后的见面约饭。“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不行就两顿。压力大的时候也会去唱唱歌,彼此轻松打趣一番,再元气满满地回到学习工作中,继续努力。”


彼此成就 步履不停


“我觉得我们团队最好的一点就是大家都各司其职”,问到成功的关键时,王玥洋谈到:“合作期间没有任何成员懈怠,在每一个关键节点,我们都在互相鼓励、支持。”


项目的推进与困难的克服上,学长学姐和老师也一直指引着我们前行。王玥洋回忆说:“我一开始不太会写报告,张淑豪学姐就用一天时间在实验室教我写技术性文档。我们和学长学姐是好友也是师徒,实验室和协会都是我们的家。”



“指导老师的严谨负责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王玥洋感慨到。夜里11点过仍会指导申报书的修改,从内容到标点符号的一一指正;与项目组成员反复探讨团队命名,一次比一次严谨,一次比一次用心……师者以身示范,大家也更加勤学奋进。


▲老师在指导队员


从一开始上台紧张、答辩磕磕巴巴,到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被选做优秀项目展示,在万人观看的直播互动中侃侃而谈……比赛经历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收获,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也让他们在学业中受益匪浅,“随着项目的推进,我们需要学习探讨更多内容,这让我们将自身的知识融会贯通。”


▲王玥洋、李骏鑫在年会答辩现场


四年时光下来,团队的成员都获得了很多专业奖项,王玥洋和蒙至炎也已顺利保研。一切成长与收获,都是努力奋斗后最好的回报,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熠熠生辉!



留心生活 勤学好问 

将科技与人文结合

将思想与信念落实

创新创意 服务社会

民大人 一直在路上




往期精彩回顾

速看!西南民族大学疫情防控最新通知

@民大er,精彩多young的青年之家上线啦!

爱成都,迎大运|我校成都大运会志愿者招募工作正式启动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

>>>>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信

文编 | 熊馨仪 吴雨潼

编辑|李秋瑜 陈梅 

资料来源|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 智茵小team

责任编辑|陈媛媛

关注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博,QQ公众号,抖音号

更多精彩等你来发现 

点个“在看”,愿努力的你收获满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