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代会巡礼 | 哲学学院:“互融双高”促发展 “三大战略”显功效

这是西南民族大学的第2749条推送



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哲学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民委委属事业单位改革发展部署会精神,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互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围绕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三步走”阶段性目标,锚定“三大战略”实施,以“小学院办大学科”的气概,汇聚“在继承传统上体现希望,在精神风貌上体现信念,在学术创新上体现发展”的发展共识,学院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持“以本为本”,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形成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2010年获批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8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基础上,把握契机,精心谋划,2020年申报哲学本科专业。以扎实的办学基础、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合理的论证,通过了教育部审核,并于当年招收哲学本科专业学生,成为四川省哲学学科拥有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两个学校之一、学校具有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四个学院之一,实现了学科建设的“顶天立地”。现有本科生166人,硕士生89人,博士生78人。


▲学院举办2024年迎新典礼


学院以“三全育人”为鲜明导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积极探索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学院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开展专题讲座、领导干部讲党课、政治理论专题学习、知识竞赛、“党史天天讲”“寝室讲党课”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发挥学院教师、辅导员、班导师、行政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凝聚育人合力。


▲学院组织开展专业认知实习


学院坚持突出学科特点、彰显学科特色,锚定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把握“两个结合”的文化建设规律,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形成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基本思路。以“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深化国际合作”为总要求,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促进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形成整体的知识观和智慧的生活观。学院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科学道德、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学院聚焦学科育人、课程育人、课堂育人、导师育人、科研育人、平台育人等方面,探索哲学本科“学术育人”新模式。强化哲学经典研读,开设研究型课程,围绕“CISE目标导向”,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坚持“以导促学、以导涵德、导学共进”,实施本科生学业与学术指导教师制,指导本科生撰写学术论文、带领本科生申请科研项目。搭建“道济哲学论坛”平台,开展“道济哲学活动月”活动,举办以“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文明互鉴”为主题的“道济哲学本科生学术论坛”,开办本硕博学术工作坊、成立“哲学经典讲习会”。引导学生树牢专业意识,拓展学术视野,提高学术能力,勇担文化传承发展使命。


▲举办2024年“道济哲学”本科生学术论坛





坚持“人才强校”,提高核心竞争力

队伍专业化程度显著提升


第十一次党代会后,学校整合学科资源,进行学科机构调整,独立设置哲学学院。学院积极拓展进人思路,主动出击,先后引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博士、博士后。目前,哲学学科专兼职教师人数已达47人,其中,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30人。同时学院还聘请了包括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士、维多利亚大学哲学系教授在内的9位客座教授。
学院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学科吸引人、情感留住人、事业成就人”,创新机制,精准服务,尽可能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坚持师德为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德树人、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恪守学术道德、遵守教学纪律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内容,完善师德师风建设“711”模式。实施青年教师“1+1引航计划”,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教学科研帮扶。设立“国家预研项目工作室”,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对青年教师的项目申报进行具体指导。在“双一流”引导资金中设立“青年激励项目”,支持青年教师潜心科学研究。落实学院班子成员定点联系教师制度,开展经常性谈话谈心活动,切实为教师排忧解难。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创新大赛”、落实院领导和教研室听课制度、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举办经常性的教学观摩活动、实施教研组授课制度,教师育人能力不断增强。

▲哲学学院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创新大赛”


自2020年以来,学院教师10人获国家社科项目立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6项、外译项目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团队再次以“优秀”等级通过四川省社科办审核验收。1人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1人获“天府峨眉计划”青年人才称号,1人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称号,1人获国家民委“三全育人”模范称号,1人当选四川省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人次担任省级学会常务理事及以上职务,1人获学校建校70周年立德树人优秀奖,5人获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坚持“特色发展”,优化调整学科方向

学科建设实力充分展现




学院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持“融”的导向,增进“共同性”研究,形成的一批有影响的创新性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逻辑、理论、实践支撑。学院认真落实国家民委委属事业单位改革发展部署会精神,大力推进学科优化调整,拟定《哲学学院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方案》,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历史与经验学术研讨会”“民族融合中的哲思与教理学术研讨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哲学学科优化调整研讨会”。哲学学院聚焦“一主线”和“两个高地”,科学凝练学科方向,并增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研究”“儒学与中国少数民族哲学”3个研究方向。

▲举办2024年本科生学术论坛


学院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研究思路,开展重点研究。汇聚学科优质资源和主要力量,组建学科研究团队,深刻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理论依据、历史渊源,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现实问题和区域问题研究等。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主动服务四川省、学校的学科建设。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学院参与编写四川省哲学学科“十四五”规划。学院围绕“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进四川社科强省建设,促进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跃上新台阶、开拓新境界”这一目标,从发展定位、发展目标、重点课题等方面对四川哲学研究未来五年进行了系统规划,受到四川省社科联的高度肯定。释放“头雁效应”,牵头组建学校“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学科群”,从建设宗旨、建设目标、主要任务、管理运行机制、重点研究领域等方面,拟定《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学科群建设方案》,制定《哲学及相关学科项目库建设实施方案》。
为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学院结合“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提出了“以本科教育为中心,以研究生教育为突破口,以高水平学术平台为支撑,以鲜明的特色与突出的优势为保障,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进哲学学科的高位运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以“四基”“四大观念”“六项保障”为举措,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结题成果《儒学与少数民族哲学》入选2022年国家社科成果文库,2023年夏吾李加教授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2项,2023年学科成功入选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Ⅰ类建设学科。


往期精彩回顾

新生·成长 | 入校第一月,炽热有迹可循!

我校2项成果入选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民大“好教师”|张玲:用笔头和镜头触摸时代脉搏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大讲堂正式启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信

编辑 | 常玥

资料来源 | 哲学学院

责编 | 赵慧娜

审核 | 庄勤早 王茜婷

关注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博,QQ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B站

更多精彩等你来发现



一键三连,为民大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南民族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