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隐私VS便利?大数据时代的“生化危机”

2018-03-27 CGTN CGTNOfficial
 

任何牺牲基本自由以换取短暂安全的人,最后既得不到安全,也得不到自由。

——本杰明·富兰克林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梁文道在10年前就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大麻烦:如今人们似乎很愿意把自己孩子的照片发到网上。对于快照一般的互联网来说,可能会雁过留痕——如果不删除,这些照片很有可能就永远存在网上了;尽管那些孩子如今可能只有两三个月大,但那些光屁股的照片会不小心跟他一辈子吗?

 

在美国历史学家彼得·盖伊(Peter Gay)的著作《Education of the Senses》所描述的旧世界中,“在一个共同体里,个人之事就是全体之事,是每个人都有权知道的。”

 

而现代化、文明的新世界,则如简·雅各布所说,“在汹涌人潮中保有隐私是城市生活的标志。”

 

然而如今,科技,尤其是大数据的发展,似乎到了一个尴尬的阶段:人们一边对着大数据集体高潮,将大数据捧上一个又一个风口;另一方面,大数据——以侵犯隐私为代价,似乎又让人们引以为傲的文明社会发生了“倒退”。


用隐私换方便,你图啥?


有一种愿意,叫做“被愿意”。

 

3月26日,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2018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了“中国经济的新动能”为主题的演讲,其中一点说的就是最近颇受关注的数据和隐私问题:“中国人对隐私问题更加开放,也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愿意这么做。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果用这个数据会让所有使用者收益,而且他也愿意让你使用这个数据,我们会使用的。”


“I think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China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more aware of (the privacy) problem and have been enforcing the relevant laws more definitely and strongly. However, in the meantime, I think the Chinese people are more open, or less sensitive about the privacy issue. If they are able to trade (privacy) for convenience, safety or efficiency – in a lot of cases they are willing to do that.”

 

“Also, we should obey some principles; if using data will benefit users, and they agree with your use of the data, then we will use it.”


当 “脸书”因数据泄露而渐行渐凉时,扎克伯格应该会很羡慕大洋彼岸的中国同行——后者居然能以如此轻描淡写而坦率的口吻提及数据使用的功利主义,轻松地仿佛是说菜市场的韭菜又涨了5毛钱。

 

而同样是在2018中国高层发展论坛,苹果的CEO Tim Cook则发表了不同观点——针对Facebook用户信息发生泄露事件,库克在大会上发言呼吁“精心制定”法规,以防止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被整合到一起,并以新的方式被应用。


 

I think that this certain situation is so dire and has become so large that probably some well-crafted regulation is necessary. The ability of anyone to know what you’ve been browsing about for years, who your contacts are, who their contacts are, things you like and dislike and every intimate detail of your life — from my own point of view it shouldn’t exist. My belief is that businesses should be engaged with governments in countries where they are doing business, whether they agree or disagree.


大家都知道,这番话的背景是Facebook眼下深陷“泄露门”丑闻,显然库克对小扎有一些“插刀”的嫌疑。不过回想库克本人在2016年拒绝FBI要求苹果提供“后门数据”的强硬态度,他本身对于“隐私”与“安全数据”就是有一番价值考量的。

 

对比二人的态度,问题来了——

 

我们一方面享受着大数据带来的舒适与便利,“比男朋友更懂我”;另一方面,我们又有意无意,被迫或是不由自主地放弃了个人隐私。

 

我们真的无所谓吗?


为什么说实话也会被黑?


仔细想想,李彦宏也算是说了句实话。但大家都知道,大实话很多时候意味着破坏了表面的“平静”,所以就是让人尴尬也不中听。

 

尤其是在科技发展水平已经相当高的今天,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或者承不承认,在科技的作梗下,隐私和便利从来都是矛盾的,并且在隐私和便利的斗争中,隐私从来没有处于上风过。

 

不仅仅是中国,其实全世界的消费者皆是如此。2017年,咨询公司安永发布的《全球消费银行业务调查》显示,如果能得到一些回报,大约有50%的数字通信熟练使用客户愿意和银行分享数据。

 

当然,这也取决于具体情况。英国连锁超市Tesco曾根据会员卡上的数据(如消费记录、积分等)向顾客提供折扣,而当这些顾客购买他们的心仪之物时,没什么人对此感到困扰。然而,如果使用同样的私人数据来计算保费,人们则会感到十分的震惊。


Trading privacy for convenience is not only seen in China. According to a survey conducted by consulting firm Ernst & Young last year, about half of the customers who are skilled in digital communications are willing to share more data with banks if they can get a return.

 

It also depends on the circumstances. When UK retailer Tesco offered discounts to shoppers based on their loyalty card data, when they purchased what they wanted, no one was bothered by this. But using the same data to calculate premiums (which it does), many people were shocked.


没有人否认“隐私”的重要性,但我们似乎也没有准备好——从客观上讲,似乎没有技术来平衡隐私保护与便利生活之间的关系;而主观上讲,我们似乎也没有经验、知识、意识、能力来控制我们在网络上提供的信息。


在讨论“大数据”和“隐私”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下面3个问题👇


什么样的个人信息是可以收集的?

根据我国的《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个人信息分为一般信息和敏感信息,而“同意”也分为默许同意和明示同意两个概念。其中,个人一般信息的处理可以在默许同意的基础上便可收集;而个人敏感信息则需要在明示同意的前提下才能收集。


个人信息的处理过程是怎样的?

对于信息收集者,所收集到的信息需要四个流程:收集(collection)、加工(interpretation)、转移(transformation)和删除(delete)。

 

那么,问题就产生了——用户授权的时效性到底是多长?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一次有效、永远有效还是固定期内有效?这里面的平衡,其实很难掌握。


 “用户知情”到底该怎样操作?

在Facebook深陷丑闻之后,网友们纷纷指责Facebook应该“提前通知用户他们的信息遭到了泄露”;为防患于未然,实际上在私人信息被运用前就应该通知。

 

大多数用户根本就不关心这个,并怀有侥幸心理,认为“只给一给权限,其实无所谓”;更何况,在多数情况下,如果不同意有些条款就无法享受服务。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不可否认的是,在互联网时代,数据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大数据产业也成为“风口中的风口”。但是,能够真正实现商业的价值的数据仅仅是一小部分,其余的可能掌握在公司的手里,这一点在李彦宏26日的谈话中也可以看出👇


 

Twenty percent of the data are on the Internet, while eighty percent are in companies.

而作为漩涡中心的用户,往往在这个时候表现的很无力,甚至毫无反抗的余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监管的缺失有关。从去年开始,我国两项网络安全法律条例开始实施;在三个月内,北京市海淀区就处理了近30起相关案件。

 

然而此前,即使是上亿条数据的交易,由于缺乏司法管理,往往不了了之。


The lack of supervision may account for the violation of privacy. Last year, China issued two regulations on Internet security; within three months, police in Beijing’s Haidian district dealt with more than 30 relevant cases.

 

However, what about the cases before?


尽管监管在不断加大力度,国内对数据信息的保护和使用情况似乎有些“积重难返”,这个时候,互联网公司的“自律”似乎变得更加重要。

 

上文提到的苹果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2016年,美国政府要求苹果提供一种专门工具,用来破解圣杯纳迪诺袭击者的iPhone手机,而库克回应道:

 

“政府这样的要求让人不禁感到心头一颤。如果政府能够掌握这种能够轻而易举解锁一个人苹果手机的工具,那么这意味着他们有能力解锁任何人的苹果手机。政府甚至能够把这种侵犯人隐私权的行为用在各种各样的设备上,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取你任何手机上的信息。”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government’s demands are chilling. If the government can use the All Writs Act to make it easier to unlock your iPhone, it would have the power to reach into anyone’s device to capture their data. The government could extend this breach of privacy and demand that Apple build surveillance software to intercept your messages, access your health records or financial data, track your location, or even access your phone’s microphone or camera without your knowledge.


反观国内,在用户隐私问题上,互联网三巨头BAT全部躺枪。年初的时候,支付宝因涉嫌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勾选信息道歉;而国民必备聊天软件微信更是忙着解释微信不会“偷窥”用户的聊天记录,并不会将聊天记录用作大数据分析。

 

李彦宏此次的直言不讳,也许是由于过去数十年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用户们一直对隐私问题反映不大,即使偶尔有水花,但并未真正引起注意。甚至,在国外可能是导致“非死不可”的隐私问题,在国内只是公司问题、认识问题、作风问题和制度问题。

 

这么看来,弗洛伊德的那句“人类文明是以牺牲原始的本能为代价而创造出来的“似乎不无道理。然而,各大互联网公司该意识到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公众意识的觉醒,隐私不再是一个可以轻易让渡的身外之物——对于现代人来说,隐私更是构成完整自身人格的一部分。

 

如何保证大数据不变成“生化危机”?可以想见,未来在大数据的隐私问题上会做更多的文章,而用户、企业和监管部门将会进行更激烈的三方博弈。

 

25年前,《New Yorker》封面刊登一幅著名的漫画:“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



但在大数据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早已无处躲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