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张舜民《跋百之诗画》有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中国诗词意境含蓄蕴藉,讲究意在言外、不落言筌,着实难以描画。但总有人能化无形诗意为有形丹青,以翰墨丹青诠释诗词经典。2022年6月, 著名画家王明明自2006年至2019年间创作的百幅古诗意画亮相北京画院美术馆。这位古稀之年的国画大师以诗入画,以画抒怀,用十三年孜孜以求的精神,以今人之心,入古人诗境,让一百首经典诗词以传统水墨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用一部画与诗、今与古的时空交响,带领观众“穿越”广漠无垠的时空,与古人对话。70岁的王明明亲历了二十世纪中国画变革创新的过程。置身于改革开放求“变”的时代洪流中,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和“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傲然洒脱,在守护中国画特有的基因、表达方式和艺术规律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坚守40余年。1952年,王明明出生在北京。幼年时求教于吴作人、李苦禅、蒋兆和等京城绘画名家,在京城画圈儿里有“画坛小神童”之称。王明明6岁作品《西游记》夺得印度国际儿童画比赛奖
17岁那年,对绘画艺术怀揣无限憧憬的王明明,被分配到北京手扶拖拉机厂,成为一名铣工。惯握画笔的手,拿起了切割加工金属零件的铣刀,却依旧笔耕不辍。离开车间,手还累得发抖,他就先画大线条枝干,待恢复再细细勾勒局部;有空闲的时间,他就到周边的郊区去画速写。
十年风雨,不贰其志、不革其心,王明明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以乐观自信的心态继续磨练画技。回首十年收获,王明明说:“我完成了绘画中的重要的转型,就是对造型的训练,对创作的基本的规律把握。”王明明写生作品(局部)
1977年,王明明放弃了中央工艺美院特种工艺系的录取通知书,在恩师周思聪的举荐下,获得了特招进入北京画院的机会。进入北京画院后,王明明抓住一切机会向身边的名师请教,积极学习实践,人物、山水、花鸟乃至书法,不断充实自己。然而,就在他眼界大开、兼收并蓄的同时,也造成了创作风格上的杂糅。北京画院的画家们风格各有千秋、自成一路,自己要如何才能另辟蹊径,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呢?王明明在长久的思考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就是画古代题材,慢慢地去进入到一个传统绘画之中。这个时候我觉得这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个活水。”
1980年,王明明以杜甫的《春望》为题材,创作了历史人物画《杜甫》。1981年,王明明又把目光投向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他前往汨罗江采风,创作了历史人物画《招魂》。王明明《招魂》(局部)
就在王明明刚找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用今天的视角与传统对话”这一艺术风格时,改革开放初期西方艺术大量涌入中国。东西方文化碰撞下,中国画的方法遭到冲击,但王明明内心对中国画的坚持,丝毫没有改变:“你要从历史的长河里边去确定的话,你就会有信心,我认识到中国的艺术必须得按中国的来走。”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王明明遍访名山大川,将自己游历时的感悟绘诸笔端,在自然山水间与古人进行心灵对话。1988年,王明明创作了第一部手卷《东坡先生承天夜游图》。而另一部手卷《东坡赤壁怀古图》,则更体现了王明明绘画风格的成熟:以诗意画为抓手向传统溯源,入诗情画境,写时代新风。从2006年起,王明明开始构思创作一套册页,将他多年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诗意画的方式表达出来。他画“念天地之悠悠”的旷远,画“但愿人长久”的浪漫,画“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深情。他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明快豪迈。他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落拓洒脱。
王明明《将进酒》
王明明越画越纯熟,渐成风格。回忆起多年创作的收获,王明明说:“我做人、我干工作是入世的;可是我说我画出来的作品让人静下来,是出世的。”“读诗,去画一张一张的诗意画,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所以中国画难就难在我的体会,就是你慢慢积累的一个时期,它所悟到的东西都不一样,它有一个时间的过程和一个酿酒一样的转化过程。”当年那个前辈大师们手把手指点的“小神童”王明明,用六十余年的时间,探索出了自己在中国画坛自成一格的诗画特质,以优美的诗词审美意境、浪漫的抒情基调和强烈的主观表现色彩,站上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高峰,努力创造出了一片高峰之上的独特风景。
推荐阅读:
为“是以中国”作答!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启播
画家史国良:用脚步丈量祖国边陲,用画笔传承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