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7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揭晓,看看有你认识的吗?

2017-09-20 东方日记本

“光荣与力量――2017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日前揭晓,潘建伟、褚君浩、风云四号卫星研制团队、罗开峰、葛均波、蔡俊、王新峰、上海博物馆考古队、沈彪、胡振球等荣获“2017感动上海年度人物”。钮骏、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赵红娣、马利军、卓泽旺、杨晓月、李磊、明佳蕴、赵源、钮菊香等荣获“2017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提名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出席揭晓活动。 


本次评选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主办,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网承办,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协办。活动以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年度周期内本市涌现的事迹突出、精神可嘉、社会认可、影响广泛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为评选对象,其间推出的市级重大典型、“中国梦申城美”、“美丽上海追梦人”等专栏集中报道的先进模范中,共有55个先进典型成为基础候选人,同时鼓励社会各界推荐其他候选人。 


  获奖人物和团队坚守信仰、开拓创新、尽责圆梦,他们事迹感人、可敬可学,回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创中心建设、庆祝建军90周年等年度热点,其中既有大科学家,也有一线职工;既有强军标兵,也有爱心模范;既有行业先锋,也有公益志愿者;既有党员干部,也有普通群众……涵盖多个行业和领域,年龄层次丰富,具有较强的社会代表性,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据悉,东方卫视和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在今天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将播出揭晓活动实况,次日重播。从今天起,本市新闻媒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将集中宣传“2017感动上海年度人物”先进事迹,国庆期间还将在地铁人民广场站换乘大厅推出主题展。



风云勇士—风云四号卫星研制团队

为了掌控变幻无穷的气象,

再次把卫星气象站送入太空。

为了赶超世界一流的探测技术, 

勇于突破技术封锁而攻坚克难。

朝霞夕雾,昼云夜雨,

一张张高清的图像,记录着探索的足迹;

春汛夏涝,秋旱冬雪,

一次次准确的预报,回报着艰辛的付出。

不愧为风云勇士:

攻克时艰,托举大国重器,

追风逐云,志在造福人类。



风云四号卫星研制团队,于36000公里高空,坐看地球风起云涌,这支青年团队本着“扒层皮也要把卫星打上去”的决心和科学精神,用7年时间打造出世界最先进的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功突破图像定位与配准等20余项关键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同时具备成像观测和大气垂直探测能力,单星完成欧美双星功能。与第一代卫星相比,风云四号卫星时间分辨率提高6倍,大气温湿度观测能力提高上千倍,整星观测数据量增加160倍,较大提升了我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曾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



科技先锋——潘建伟

站在量子科学的最前沿,

探索“量子纠缠”的奇妙特性,

敢做没人做过的事情,

不断获取量子技术的“上帝效应”。

这是逐梦前行的责任担当,

这是砥砺奋进的使命必达。

不愧为科技先锋:

让中国的量子科学领跑世界,

让勇攀高峰的精神引领时代!



潘建伟,男,1970年3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大上海研究院量子工程中心主任。2016年,带领团队成功发射国际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率先实现高速星地量子通信,初步构建我国的广域量子通信体系,让中国在量子科学这一领域的世界舞台上超群出众。曾获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



强军标兵——王新峰

穿云破雾,心中始终有使命,

披星戴月,肩上始终有责任,

搏击长空,眼里始终有敌情,

翱翔蓝天,胸中始终有激情,

为了胜利一无所惜,

除去胜利一无所求。

有灵魂有本事;

有血性有品德。

不愧为强军标兵:

在谋打赢中练成必胜本领,

在强军梦中铸就军人荣誉!



王新峰,男, 1981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94686部队副参谋长,特级飞行员,双四机长机、指挥员。作为上海市唯一一支航空兵部队的飞行员,他与战友们为了祖国领空的安全,在职业生涯中经历过上百次战斗起飞,上百次在空中直面外军机,多次成功处置不明空情。先后完成奥运、世博安保、空中加油等一系列重大演训任务。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二等功1次,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军优秀指挥军官等。



试飞雄鹰——蔡俊

怀揣着中华民族的航空梦,冲上云霄, 

担当着大飞机的破茧成蝶,翱翔蓝天。

这是坚定信念、不辱使命的中国精神,

这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中国力量,

这是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中国意志。

不愧为试飞雄鹰:

一马当先的勇气成就光荣梦想,

一飞冲天的壮举实现“零的突破”!



蔡俊,男,1976年8月出生,C919飞机首飞机长、中国商飞公司民用飞机试飞中心试飞员、二中队中队长。1998年开始飞行,总飞行时间10300小时,现主飞机型为C919、 ARJ21、A320。在C919飞机型号研制过程中,参与工模和铁鸟控制律评估、驾驶舱评估、正常及非正常程序编写等任务。2017年5月5日,蔡俊作为C919飞机首飞机长,与机组成员一同圆满完成首飞任务。曾获“大飞机功勋奖”、上海市劳动奖章、中国商飞公司第四届十大青年英才等。



科普院士——褚君浩

投身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发展,

成就卓著,有胆有识有突破;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知行合一,有技有艺有创新;

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

著书立说,立德立行立功业。

不愧为科普院士: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为科技强国引领社会风尚奠定社会基础!



褚君浩,男,1945年3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究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近40年来,不仅在红外光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科学技术领域进行突破性研究,而且把大量时间精力花在学科交叉和科学普及上,近3年作科普报告50余场,发起举办“浦江学科交叉论坛”,发表科普文章近百篇,多项议案和建议促成相关法案的修订与完善,成为科学研究与科普工作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典范。曾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上海首届科普杰出人物奖等。



核电焊神——罗开峰

苛求极致,才能有毫厘无差的精准;

锐意创新,才能有百分之百的完美。

甘于寂寞,才能有精益求精的坚守;

不忘初心,才能有永不懈怠的激情。

虽无轰轰烈烈的万里驰骋,

却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了中华技能大奖的顶峰。

不愧为核电焊神:

用巧手焊接出了中国核电的辉煌;

用智慧弘扬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罗开峰,男,197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核岛主系统安装分公司焊接班班长。手持焊枪27年,从学徒工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多次承接核电站核一级设备主管道焊接任务,是国家核电领域焊接技术先锋领军人才。曾获“核工业技术能手”、“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 第八届全国技术能手”,“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2017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



科创仁医——葛均波

以救死扶伤为信仰,树高尚医德;

视治病救人为天职,钻精湛医道。

为患者解除病痛是最大的快乐;

为医学贡献智慧是最大的幸福。

悬壶济世,高超手术一片仁心,

呕心沥血,著书立说满腔仁爱。

不愧为科创仁医:

首创“冠状动脉支架”,疏通患者生命通道;

独创科研成果,奠定国际专项学术地位。


葛均波,男,1962年11月出生,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成功抢救超过3100例重危患者,开创门诊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大大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低出血并发症。成功研制出国产心脏支架,大幅降低患者成本。先后承担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医生”等。



村民公仆——沈彪

三十个春夏秋冬,

在扎根基层中升华理想;

三十年不懈奋斗,

在追求卓越中书写精彩。

以争创一流的标准建成小康模范村,

以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文明家园。

不愧为村民公仆:

把为民造福安居乐业作为工作目标,

把矢志基层建功立业作为价值追求。


沈彪,男,195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党总支书记。在村支书岗位上默默耕耘30年,守土尽责有信仰,精准施策有担当,团结党员群众共同融入村域发展和治理,将北管村从穷得叮当响的穷村变为实力强村,北管村社会治理模式成为嘉定区农村治理范本之一。曾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我是文明嘉定人•十大杰出人物”等。



革新能手——胡振球

当个好工人的朴素梦想,

激励着崇高的事业追求。

在爱岗敬业中奋发进取;

在科技革新中突破自我。

十四项专利记录着工人发明家荣耀;

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写着人生的精彩。

不愧为革新能手:

把岗位作为人生奋斗的平台,

把工作当作博闻求道的天梯!


胡振球,男,汉族,1985年1月生人,中共党员,上海神舟汽车节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主任、闵行区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来自安徽的80后农民工,勤学善思,坚持技术改革、岗位创新,10年来改进工装夹具40多项,技术革新50多项、技术攻关10多项、发明等各种专利14项,其中,“清扫车边吸尘口自动避让装置”在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金奖,创新成果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曾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工匠等。



证史神探——上海博物馆考古队

不畏天寒地冻,不畏酷暑烈日,

不辞辛劳地在荒郊残垣中,探寻城市之根;

不畏枯操寂寞,不畏单调烦琐,

不厌其烦地在残简断章中,考究文化之源。

严谨细致,于细微之处见功夫,

淡泊宁静,于缜密之处见精神。

不愧为证史神探:

发掘,让历史的“像素”更加清晰;

考证,让历史的“星光”照亮未来!


上海博物馆考古队。一支平均年龄33岁的年轻队伍,近年来,对广富林遗址、青龙镇遗址、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元代水闸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其中,青龙镇遗址发掘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为探索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增添了新依据,也是上海千年城镇史的重要实证。2016年被授予首届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青龙镇遗址发掘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曾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