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层娘家人不遗余力倾心培育,乡土作家群比学赶帮惊羡世人

央广新闻 2018-08-25


基层娘家人不遗余力倾心培育

乡土作家群比学赶帮惊羡世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681e771rn&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视频,看钟祥乡土作家的故事




图为位于湖北钟祥的

明显陵


钟祥自有一种神奇:


明朝嘉靖皇帝出生在此,兄终弟及当了皇帝,他又力排众议,把亲生父亲的王墓升格,让远离京城的江汉平原多了一座帝陵;


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一个县里的百岁老人有100多位;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里著名的“一县一品”,不是稻米,不是果蔬,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现代“乡土作家群”。



图为钟祥作家的著作



钟祥是湖北荆门市所辖县级市。钟祥“乡土作家群”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现有乡土作家400多人,其中,农民作家占会员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不乏大名鼎鼎的余秀华、艾晶晶(笔名“匪我思存”)、王世春等人


这支乡土作家队伍累计已经出版文学专著400多部,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类文学作品2万多篇。2011年,钟祥乡土作家群获得湖北省“一县一品”基层文化品牌创建奖,成了钟祥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媒体报道钟祥乡土作家群


<<  向左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几乎无一例外,乡土作家的起步都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曾经获得“当代文学奖”“全国青年文学奖”“路遥青年文学奖”的王世春,他的处女作《今夜好难熬》就是他在胡集镇五里牌村当村支书时的文学再现;《春忙春茫》《秋获秋惑》等作品也都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陈军,本来在钟祥市罗汉寺种畜场务农。这个笔名叫“苦乡”的农民作家,一直骄傲于他是“湖北第二位写出了百万字长篇小说的作家”。而第一位,则是写出了《李自成》的著名作家姚雪垠;第三位,则是凭借四卷本《张居正》获得2005年茅盾文学奖的熊召政。




图为陈军和他的著作



陈军经历丰富,习过武、当过兵、种过地、打过工,让他最引为自豪和骄傲的自然是写作。他说,有人告诉他,文学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话,他“记得真真的”。于是,不论多忙、多累,他也要记笔记,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整整写了一千多万字,才成就了他的“百万言”作品《绿野纯情》。主人公柯喜是个农村青年,也当过特种兵,也打工、经商。虽然陈军不承认,但是作品里满是他生活的影子。


没人说得清为什么这里能形成这样一个独特的乡土作家群现象,但是县、乡作家协会里几位热心人背后的无私付出,显然维系和推动着这个群落的生息与繁衍。



杨书义,今年已经78岁,是钟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郢南分会主席。最初,他是位爱好写作的教师,2000年退休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扑在“作协”上。


图为杨书义

在整理图书


在湖北如火的七月,杨书义用了整整一个月,将高中生李慧的24万字长篇小说《雨季边缘》修改成18万字并出版。


农民工作家王国平在深圳做保安,回乡的时候把小说手稿带来了。70万字的小说,也是老杨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过来、改过去。


郢南分会副主席,75岁的罗贤能也是老杨发现和培养的。罗贤能当年也是一位种地的农民,写作的热血一直在他心里流淌,“作协”办公室里成捆的书稿里还有他最初那本已经泛黄了的油印小说《神树》。





图为罗贤能和他的著作


两位老人细细搜集着当地乡土作家们的所有作品,三间陋小的“作协”办公室堆满了一摞摞的书。



作为“作协”会员,陈军没事的时候也常来这里转转,告诉老杨和老罗他们,自己受湖北老乡熊召政的影响,转向历史文学写作了,已出版的《嘉靖与严嵩:是非君臣》又要有精装本再版。他还一边翻看其他作者的作品,一边帮着做点顺手的事。


龚银娥是钟祥市文联创联部主任,也是“钟祥乡土作家群”中的一位,坚持写散文已经20年。她说,跟别人用业余时间唱歌、打牌、跳舞一样,写作,对于他们这样一群人来说,就是一种快乐。




图为龚银娥和她的著作



龚银娥说,除了几位成名的作家,很少有乡土作家写作能够赚钱的;从写作技巧上说,多数人的作品还需要打磨。“我们还将大家拉在一个微信群、QQ群,各自经常把想法或文章晒出来,听听意见和建议,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提携。”大伙之所以这样钟情文学创作,更多不是为名为利,而是为了体现乡土作家的价值。“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写,描写自己的生活、记录乡村的历史。几十年后,从哪里去发现现在的中国乡村?就是从我们的作品里。”



 时 鸣 随 评 

我们常说“有事找组织”。组织是什么?组织就是人们为实现某一愿景而建立的“家”。这个“家”有服众的家长,有和谐相处的一家人。依靠这个“家”,家长能为你指明道路、指点迷津,家人们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湖北荆门钟祥市作家协会就是这样一个“家”。只是让人没想到,这样一个最基层的、陋室般的“家”,却能生成出一个乡土作家群,且群星闪烁。


钟祥自古地灵人杰、文脉相承,然而放眼全国有文脉的地方决非仅有此地,别处却鲜有听说以“群”显现的乡土作家。如果没有“组织”的作为,即使乡土里有写作人才,也可能仅是几株小苗,自生自灭,难成几棵大树,更难成就一片树林。钟祥作协之所以可赞可叹,就在于有作为、会作为。首先是作协有帮领头的热心人,既自己带头创作,又积极发掘人才、培育人才、服务人才。如钟祥作协副主席兼郢南分会主席杨书义,原是业余爱好写作的教师,自退休后一心扑在作协工作上,今年78岁了,仍老当益壮,为人作嫁衣裳。那些“被”发展入会的乡土作家,不论留守在乡村的,还是外出打工的,都跟家里的“组织”保持着联系,了解信息、汇报想法、申请帮助,大伙儿比学赶帮,作品便一部部涌现出来。他们在作品里记录时代、反映生活,提升了自身素养,又带好了乡村里的风气。这里的人在劳动之余,最爱的就是健康的文化生活,自然赌博、斗殴、搞封建迷信等没有市场。


回顾当年,广大农村有多少类似这样的文化“组织”,多少活跃的文化站、广播站。如今,不少“组织”架构大了,成了文化中心、广播电台、电视台,还有文化方面的各类“协会”,但是不是都在积极发挥作用,都有大作为呢?有没有在那儿摆虚架子的?可对照钟祥作协及其郢南分会的作为,看一看、想一想。希望县、乡的各级、各类文化“组织”都能往实处办,营造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立下头功。


总策划:史敏 
本集策划:史敏、张毛清 
本集采访:史敏、靳雷、张毛清、何鹏
本集撰稿:史敏、靳雷
本集摄制:何鹏、杜虎 
本集摄影:杜虎
本集责编:刘智力
新媒体编辑:汪群均、曹畅

新媒体制作:白晨


往期回顾


盆景苗木叔苦练书法无声教子,双胞胎孩儿竞相发力同入高校


乡土油画男画风独特名气走高,村里乡亲们何不借势振兴起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