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我要当个博古通今的人!

又到了每周一次的荐读时刻啦啦啦

今天简简推荐的主题就是——历史

-

唯有知历史,才能博古通今

人类文明有几百万年,

可一个人存在的时限不过短短百年,

你或许会觉得,

我只要知道现在发生了什么就好。

何必多此一举。

但是简简想说的是,

我们生在一个这样的时代,

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因为人类的历史长河已经走了那么久,

而今又有那么多丰富的资源以供我们去了解,

那么,你还有什么理由,

不去读历史?

唯有知道来时路,才能走得更远。

1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豆瓣评分:8.8

推荐指数:★★★★★


封面

简简有话说

相信每位从高考战场上厮杀过的同学对这本书都不会陌生。每当你做到历史卷子的时候,这本书是频繁的出现在历史题目的下方。那时的简简做历史题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纪录片大国崛起和全球通史了。因此,简简一直想把这本书找来看看,读读真正的历史。

内容简介

当代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书友评论

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正规教育,中学时代历史课也上得不少,但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在接触到更多真相和现实以后,心中的迷惑反而越来越多。除了对自己国家历史的迷惑和反思(发现多年来学到的东西都是假的),世界是怎么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怎么会发生?人和人之间的仇恨怎么会到这样的地步?虽然零零星星看过很多历史著作,不过大都是中国历史,没办法把中国历史和整个世界的历史放在一起做观察比较,更加不知道地球上各个文明的发展消亡,宗教的繁荣昌盛是如何进行的。

这时候碰到这么一本书是一种运气,看完之后,解答了我心中许多疑惑,有一种痛快的感觉。说来好笑,看这本书的直接动因是几个月前开始玩《文明5》这款游戏,迅速沉迷,玩得不亦乐乎,玩得过程中觉得这许多文明我都不了解,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于是动手去寻找好的讲全球历史的书。

可以断言的是,只要刻意去搜,找到这本书是必然的,因为它太经典了,各处都在推荐它。它也是很多国家的历史教科书。

对于非科班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历史分两种,一种是细节的历史,某朝某代,某个人物或者某个事件,从这样的历史里我们了解到人的风格气节,团体的行事遭遇,从中吸取教训,完善自己,以及在事来临时做更好的选择。另一种是宏观的历史,顺潮流而动,细节和人都只是滚滚潮流中的小片段而已,从这个角度思考历史,能够更懂我们身处的社会和国家,更懂芸芸众生为何而生,为何而动,也更能完善我们自己的人格,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思考自己需要主动去选择怎样的生活。

这本书就是后一种,从史前时代到21世纪,作者把每个时代的全球文明放在一起来做比较和阐释,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1500年以前各个文明之间的交往和影响还不算密切,1500年以后,伴随欧洲的工业革命,世界开始频繁的交互起来,每一个文明都深受影响,都逃脱不了。

来自豆瓣书友—双重否定

2

钱穆/著


豆瓣评分:9.3

推荐指数:★★★★★


简简有话说

要说,《全球通史》讲的是全球的历史的话,那么这本书讲的就是咱们中国自己的历史。从宏观到微观。

钱穆先生在书中这样写道: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之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可见,读好中国史、对本国的历史有所了解有多少重要。

如果你连本国的历史都不知晓,那么作为的一个中国人的特质便消解。出国了便只知道“水饺”“京剧”,那么与外国人又有什么差别呢?

内容简介

《国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钱穆所撰写的一本通史性论著,著于抗日战争时期。钱穆当时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战火纷飞中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辗转大半个中国。在云南昆明岩泉寺,钱穆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通史的考证与写作之上。当时生活的窘困、物资的紧缺以及内忧外患的状况都使钱穆将对中国命运的思考贯穿于了全书始末。钱穆指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要务,在于能在国家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他希望作为抗战中流的精英分子能够从这样一部张扬士之人力的史纲里汲取力量前行。

1939年6月,《国史大纲》正式完成,1940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经面市,该书就以其独特的见解与细致的考证成为了当时各个大学通用的历史教科书,在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起到了积极的民族文化凝聚作用,同时也奠定了钱穆史学大家的地位。直到现代,昆明岩泉寺中仍保留着钱穆教授著书处,并在此立碑纪念。2010年该书入选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书友评论

最近得闲,且又心智沉静,花了一周读完了十年前拗得的钱穆老爷子的《国史大纲》,忍不住想说两句自己以为的现代化与现代性。

记得李泽厚曾经在八十年代提过一个命题,即“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然而不幸的是,这个命题说中了中国200多年现代历程的纠结之处,而这个双重变奏,也几乎成了中国走向现代的美杜莎的魔咒。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算起,大规模的启蒙运动大概发生过三次。第一次是在晚清,那时以郑观应为代表的一大批官绅阶层的革新任务开始走上求索现代化的路程,但是晚清风雨飘摇,内忧外患,思想上的启蒙运动很快便被洋务运动和变法维新所取代,中国第一次与理性的现代变革失之交臂。第二次,大约在一战时期,虽然那时候北洋军阀内战不断,但是北洋政府依然是由恪守中国传统统治操守的一干人等组成,尚未学会怎样控制舆论,或者说尚且只会很笨拙的应对现代舆论,所以那段时期成为中国近百年来言论最为自由的时期,一时间启蒙运动复苏,但为时不久,便被巴黎和会之后的五四运动所打断,面对积贫积弱的祖国,救亡图存成了主旋律,在德先生与赛先生两面大旗之下,国民党与共产党各自开始了对救亡的实践。第三次大的启蒙运动,是在文革之后的大概10年间,文革刚刚结束,党的机关知道要恢复民主,恢复人们的自由,但上不了解这个度怎样掌握,于是乎西方的启蒙思想再度进入中华大地,迷茫困惑的年轻人们开始思索中国以后需要一条怎么样的现代之路,但是无奈的是,在稳定和发展压倒一切的前提下,20年前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悲剧,孰是孰非再去争论已经没有意义,但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启蒙运动确是实实在在的失败和消失了,而且消失的那么彻底。

所幸的是,这20年间,有责任感的人们并未停止思索。随着整体国力的日臻强盛,我们不再过自己饿着肚子却仍为着世界上其余2/3生活在万恶资本主义制度的下的人们操心的生活,我们也不再面临世界大战迟早要打,晚打不入早打的外围局势。百年来第一次,中国人可以在没有外侮内乱的条件下发展,现代性的诉求便再一次,并一次又一次的被提了出来。从第一次启蒙运动开始,现代性与现代化的纠葛就一直缠绕在人们的思维之中。但是一次又一次的从启蒙导向救亡,让我们已经习惯于将现代性与现代化划上等号。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来强国,成了我们唯一的追求,然而由此带来的,就是思维上并没有比160多年前的东亚病夫进步了多少。当自由与民主是不是普世价值仍然被煞有介事的讨论的时候,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凉的情形。

来自豆瓣书友:安潤

古语有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知晓历史,从历史中研究人类变迁、人类性格,从历史中,知晓法制的变化发展,从历史中汲取精华,不走岔路。

以上,便是简简今日推荐的两本书。同类书籍还有,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等。

还是老话,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直接购书、寻找PDF或是前往图书馆寻找。


编辑:陈雯欣   校刊: 周楠

政法学院新媒体中心  倾情制作

传递政法精神  讲述政法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