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北极阁藏着中国千年气象史

南京发布 南京发布 2019-04-07

叫北极阁的,全国有很多地方。

比如济南大明湖边的北极阁,

南通古城的北极阁。

相比而言,

南京城北侧的北极阁要低调得多。

老张 摄


东靠鸡鸣寺,

北邻明城墙、玄武湖,

西连鼓楼,

东连覆舟山,

南朝时曾为皇家园林。

老张 摄


与周遭的现代化建筑相比,

北极阁更像是一个“隐者”,

盘踞山头,

不问世事。

老张 摄


当时,

南朝宋的朝廷在山顶上建立了第一个日观台,

名义上是建康城里的第一个气象台。

其实这里,

很早时就与观星沾上了关系。

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只有天文台,

而无气象台,

这是一个误区,

过去古人观象既观天象,

又观气象

老张 摄


到了明代,

朱元璋在此建观象台,

又名钦天台,

规模壮观宏大。

又在山的南侧设立国子监,

也就是今天的东南大学所在地。

 @八月水牯牛 摄


六朝以来,北极阁多称“鸡笼山”。

清康熙年间在山顶建北极阁,

民间常以阁名指代山名。

清乾隆时期,

鸡笼山北极阁胜景,

以“鸡笼云树”名称列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咸丰三年,

北极阁等建筑被焚毁,

后于同治十年重建。

 老张 摄


古都金陵,堪称至德明邦;

旷观北极,当为观象胜地。

观日丈影,钦定农时节气;

相风量雨,关乎天地人和。

可以说,

北极阁是中国气象历史上如鼻祖一般的存在。

1930年,

因为北极阁的山不算太高,

位置大抵在南京城内南北居中的地方,

观测所得的气象记录可代表南京气候,

故在此改建成了气象台。

@八月水牯牛 摄


2010年,

北极阁设立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

这也是国内第一个气象专业性博物馆。

@八月水牯牛 摄


       从古代钦天山到今天的气象山,从近代观象台到现代的气象台,从无数代测天人到当今掌握高科技的新一代气象人……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多种元素的记录和连接。

       气象历史是什么?气象历史就是气象作为一项有生命的事业在千年时空的必然延续。

 

中国古代气象分为六个时期


石器时代及传说史时代

远古—

公元前21世纪


“真人”是怎么来的?被自然改造而来的。

古猿群生活在无边无际的森林里,造山运动活跃,气候剧烈震动,冰期气候坏到极点,食物来源枯竭,成群的古猿被迫离开森林,改营地面生活。


在劳动、与自然风雨和猛兽的斗争中,古猿逐渐直立了身躯,创造了情感、思维和语言,实现了自身进化,才有了人类历史。

迄今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唐尧陶寺古观象台。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古观象台遗址在今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镇境内。


人类发明衣服完全是出于气象原因,他们用荆条或藤条连接捆束兽皮,让身体免受风吹雨淋和冰霜之害。


在距今5万—1万年前,人类足迹已经遍及亚、非、欧、美、澳五大洲。人的肤色是由他们长期生活环境的气象状况,比如雨量、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决定的。现代世界的三大人种就在这个时代形成了。

 

夏商西周时代

公元前21世纪

—前770年


夏代人们总结了天象、物候特征,改进了历法,创造了《夏历》,编著了《夏正》、《夏小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物候学著作。

图为记载天气现象的甲骨文


观天场所(模型)


夏商西周时代已有世室、重屋、明堂、四单等官方观天场所,有观测日影的八尺之竿,即表,有璇玑玉衡简单浑仪以及规、矩、准、绳、权、衡等测量工具。


周代司天官及气象观测(模型)


周代文王受命时建设灵台(观象台)、灵囿(动物园)、灵沼(养鱼池),这里有百兽、百鸟、水中鱼鳖,成为一个大公园。灵台观测天象和气象,灵囿、灵沼观测物候。

这是有文字说明并记载有确切地址的中国最古老的具有观测天象、气象、物候功能的观象台。

 

春秋战国时代

公元前770年

—前221年


公元前131年,《淮南子》成书,二十四节气名称完全定型,沿用至今。

插一句:我们熟知二十四节气,却不知在此之前,还有一个三十节气,它是姜太公创造的。


历史上,越王勾践能翻身,可不仅靠“卧薪尝胆”,很大一个原因是用了“计然之策”。而就气象问题,他们曾深聊过一次。

越王问计然,旱涝有没有规律,气候大概是怎么变化的,你知道吗?

计然blabla用行星周期互相位置关系分析预测了一番,认为太岁相对于金、木、水、火的运行与年景的穰、毁、康、旱有关,丰年积谷、荒年散谷有三年周期,穰年、康年有6年周期,饥年12年周期等。


总之,这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长期气象预测了。

 

 

秦汉时代

公元前221年

—公元220年


在秦汉时代400多年间,中国古代气象科学体系臻于完善。尤其是汉代,不惜财力物力进行天文气象设施建设,观测仪器和观测项目增多,降雨观测和雨泽网初步形成。水运浑象仪、候风地动仪、相风铜乌等著名仪器发明。

《天文气象杂占》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

帛书中有彗星图、云图,是迄今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反映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科学的突出成就。


当时,中国气象科学水平是领先于世界的。

插一句:现在我们歌颂爱情爱用“沧海桑田”,其实最早这只是一种地理变化,沈括提出来的。他曾改造浑仪、浮漏、景表等一些观象设备,改进历法,并用南北各地古生动植物化石说明沧海桑田的地理变化,推断古气候变迁史是世界最早的。

浑仪

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西汉张衡所造。


用赤道坐标来表示天体位置,后来成为世界通用的基本坐标体系。


←@八月水牯牛 摄


 

三国至明代

公元220年

—1644年


唐太史局大量录用西域气象人员,汉晋时代同行数百年的相风乌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中国气象科学开创了对外开放和东西方交流的格局。元代国家观象台拥有当时世界最强的天文气象学家队伍,明代钦天山观象台,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设备

△《白猿风雨图》明代刘基作


共有云图132幅,包括日、月、北斗、银汉旁云气,并有日食。每幅云图都有形象描绘和文字叙述,指出气象预报意义。

❂ 古代测风工具有三类

一类是旗幡之类最原始的测风仪器,起自远古;

一类是铜凤凰、铁凤鸾,用于宫廷寺院处;

一类是铜乌、相风乌、木乌、测风金鸡等,由宫廷普及至民间。

相风木乌是为了普及和适用对铜乌的改进,用乌身转动测风向,乌口衔花,用花的旋转测风速,即“风车”,民间称“风嗤楼”。


插一句——

我们现在测量风力,都根据风力等级来,而在公元645年,李淳风(对,就是那个频繁出现在电视剧中的李大师)就在《乙巳占·侯风法》里划分了0—11级风力等级,比英国人海军中校费朗西斯·蒲福1805年拟定的蒲福风力等级早了1160年。

元代仰仪

郭守敬创制。


仰仪是我国古代测定太阳的球面位置的传统仪器,为仰放的中空铜半球,仪面内刻有赤道坐标网,仪唇上刻有二十四节气位置。古人又称之为“太阳钟”。


 

清代前期

公元1644年

—1840年


中国气象科学几乎没有进展,而此时,世界气象史上发生两件大事:1783年,第一个载人氢气球上天,带着气压表、温度计等对高空大气进行探测;1820年,用近代气象监测网资料绘制出的第一张天气图诞生。

//////////


@八月水牯牛 摄

最后

要特别介绍一位先生——竺可桢

      在气象博物馆前有一尊竺可桢先生塑铜像,以示纪念这位我国近代气象学界的先驱。

      1927年,南京创立大学院,设立观象台筹委会,筹委会分为气象和天文两个研究所,竺可桢任气象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制作和对外公开发布天气预报,结束了外国人操纵中国天气预报的历史,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他创办了四期气象学习班,培养出胡焕庸、涂长望、吕炯等人才。


@八月水牯牛 摄


竺老建造的楼台犹在,

兀自沧桑挺立;

亲手栽种的柏树枝叶繁茂,

小山上绿意更加盎然。

斯人已逝,

但风范犹存。


第十四期

编辑 | 蒋琰

重点阅读推荐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