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藏在南京地名里的“夏天故事”

南京发布 2019-07-15

入伏了

天热热热热啊

如果有人同时约你去火瓦巷清凉门吃饭

你会去哪阔儿啊?

 

热河路、热河南路、火瓦巷、棉鞋营……

这些地名看上去就能让人热化了

南京就有若干以“热”开头的地名,“老南京”看到这里肯定脱口而出:“热河路哎!

是的,南起中山北路、北至龙江路的热河路是老下关的主干道之一,上世纪90年代的热河路是老下关最繁华的地段。据《南京地名大全》记载,热河路的北段原是护城河,南段是黄泥滩,1930年填河筑路,1935年以当时热河省的名字命名。

位于太平南路中段西侧的火瓦巷看上去更热了。在明代,这里曾是烧瓦的地方,清代才成了巷子。

夏天,凉鞋、拖鞋是人们最中意的装备。这时候,若是到了棉鞋营,怕是要脚底汗涔涔了。棉鞋营位于复成桥西南,南接斛斗巷,北到常府街。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谓棉鞋营,原名绵甲营,是明代为军队制作棉衣、棉鞋的作坊所在。

是不是感觉热坏了?

冰冻一下?

“冰冻”也曾是一个南京地名

冰冻本来是草场门大街北侧的一个居民区的名字,因为1930年代有人在这里开制冰厂而得名。1993年,龙江花园城建成后,这个地名也就不再使用了。 

“冰冻”还是太冷了,在这个高温季节里,大家需要的是“清凉”。 

八月水牯牛 摄 

南京和“凉”相关的地名还真不少

清凉山、清凉寺古时就是避暑胜地

老张 摄

在南京主城,清凉山庄、清凉门、清凉门桥、清凉山、清凉寺、清凉山公园、清凉台、清凉新村等地名,大家都耳熟能详,说出来都让人浑身舒畅。

清凉山一定是南京最清凉的地方了,毕竟名字就自带清凉!清凉山山林郁郁葱葱又地处市区,被誉为“城市山林”。这儿也确实是南京人消遣纳凉的好去处。吃完晚饭后,附近的人们总爱来这儿逛逛。

老张 摄

“清凉山树阴蔽日,在南唐时,是李后主的避暑消夏之地。”地名专家薛光介绍,据史料记载,“清凉山”这个名字的出现,在山上的清凉寺之后。清凉寺的前身是五代时期的兴教寺,南唐时李后主将其扩建为“石头清凉大道场”,从那以后,石头山就改为清凉山了。

要说夏天如何纳凉

老南京人自有法子

摇扇、铺席

在中央门街道东北部,中央路西侧,有一个“芦席营”。明《应天府城图》即载有芦席营名。因东侧原为芦滩地,居民以编芦席为业,故名。通济门外,九龙桥东南,有两个地名——扇骨营、扇骨里。明初,这儿就是制作扇子骨的工场,有许多工匠,以专制折扇而得名。

吃瓜

除了摇扇子,夏天若是有块冰镇西瓜吃就更美了。北东瓜市、南东瓜市、东瓜圃桥、西瓜圃桥、东瓜匙、瓜园村、瓜冲、瓜埠山……南京和瓜有关的地名让你能“吃”遍整个夏天。

比如广州路、宁海路附近,有两条相隔不远的巷子,就是北东瓜市和南东瓜市。据说,早在清《同治上江两县志》中就有“东瓜市”,可见这个地名历史悠久,后来又分出了北东瓜市、南东瓜市两个地名。

八月水牯牛 摄

凉茶

在南湖,有茶南、茶亭村、茶亭东街等一系列以“茶”开头的地名,这些“茶”就是指夏天防暑降温喝的凉茶。在《南京地名大全》中查到,明代时,现在的南湖地区有一座观音大士庙,夏天的时候有人在庙前摆摊卖凉茶,民间称这个地方叫做“大士茶亭”。

后来,分化出大士茶亭东、大士茶亭西两个地名,后分别改为茶亭东街、茶亭西街,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南湖地区以原来的“大士茶亭”为中心,演变出很多以“茶”开头的地名。   

拖鞋

过去,不少老南京人夏天习惯穿木质拖鞋。这个习惯如今不多见了,但在地名里,却有和“木质拖鞋”有关的木屐巷。木屐巷在水西门内,在清代乾隆年间,这条巷子里全是制作木拖鞋的作坊,所以叫做木屐巷。

八月水牯牛 摄


南京的“夏”地名,多与姓氏有关

比如,宁夏路、西毗夏路、夏家桥、夏营、夏蚕路、夏李路、夏家竹园、夏家岗等。但这些基本与夏天没关系,多与姓氏有关。比如夏楼朱,是位于六合区金牛湖街道的一个自然村。明代,南京孝陵卫朱氏迁到这个地方,名孝陵卫朱,慢慢地就讹化成下楼朱。后来,改“下”为“夏”,才有了今天的名字。

八月水牯牛 摄

还有哪些感兴趣的地方

留言给我们~


素材来源 | 现代快报

重点阅读推荐

热不热?吃个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