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砥砺奋进的五年|15位金牌基金经理炼成记

2017-07-05 赵学毅 证券日报之声

本报记者 赵学毅

    截至6月30日,116家公募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0.07万亿元,正式跨入10万亿元时代;与2011年年底的2.19万亿元相比,公募基金资管规模五年半增长3.6倍。2012年以来,450余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回报率为65.44%,超半数基金的年均回报超20%。

    五年多来,公募基金行业经历了什么?

    今年上半年,《证券日报》记者辗转于京、沪、深三地,寻踪15位金牌基金经理。重走15位理财高手的来时路,我们能清晰地感受整个资管行业的心跳,得与失之间的成长力量。

    19年来公募基金

    年均回报率超过14%

    根据天相投顾数据,基金管理公司从2011年底的66家发展到2017年6月底的117家,产品数量由不足1000只增长到4300余只;公募基金规模由2011年底的2.19万亿元增长至10.07万亿元,五年半时间增长3.6倍。其中2015年股票市场的超级行情中基金规模增速最快,增长绝对值也最大;2016年市场疲软,基金行业整体增长缓慢,总体规模增速不到5%。

    过去的五年半,天弘基金可能算得上是公募基金行业中最大的赢家,规模从2011年年底的74亿元增长至2017年6月底的15185.61亿元,增幅超过204倍。仅天弘一家公司管理的公募规模已超行业总规模的七分之一。工银瑞信基金、易方达基金规模分别为6989.27亿元、4741.43亿元,分别位居行业第二、第三。

    除了基金公司看重的规模,投资者关注的业绩也可圈可点。据WIND资讯统计,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平均年回报率2012年、2013年分别斩获3.97%、11.59%的正回报,2014年、2015年更是分别获得20.95%、41.93%的回报率。2016年,公募基金收益缩水严重,偏股基金当年平均亏损6.39%。2017年上半年,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平均回报率分别为4.78%、4.17%。

    如果把眼光放远一些,公募基金成立19年来,年均回报率超过14%,而美国20年的公募基金行业平均收益率只有2.8%。其实,14%的年均回报率放在全世界任何一个理财市场上,都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数据。

    在这些靓丽成绩单的背后,是一批“金牌基金经理”的诞生。他们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管理代表基金的时间已经超过3年,且公募基金经理任职年限超5年。二、任职以来,其掌管基金年化收益率超过20%。三、管理的代表基金近三年业绩持续排同类前1/2。在1500多人中,最终只有15人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金牌基金经理练就一套“组合拳”

    在刚刚过去的半年里,《证券日报》记者先后在北京采访了新华基金、国金基金、民生加银基金、泰达宏利基金及天弘基金,依次与崔建波、徐艳芳、孙伟、刘欣、肖志刚等5名金牌基金经理促膝长谈;在上海采访了国泰基金周伟锋、兴全基金吴圣涛、华安基金吴丰树、交银施罗德基金曹文俊;在深圳采访了大成基金石国武、博时基金韩茂华、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国投瑞银基金陈小玲、安信基金陈一峰及南方基金史博。

    如果说投资股票的共性的话,15名金牌基金经理都强调安全边际,注重基本面选股、估值的合理性,几乎不参与讲故事的股票;另外,业绩回撤控制的能力普遍高于业内平均水平,能做到知错必改。通过对连续四年基金持股数据分析,记者发现,这些基金经理持股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所持股既有创业板也有主板大蓝筹,行业分布也不集中,看似没有任何主线可循;所谓“神不散”,15名金牌基金经理选股遵循着投资本源,看重企业真成长,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多采取“此消彼涨”的调仓手法,讲究的是一种均衡配置,组合打法。

    当然,因为经历不同,身处环境各异,这些基金经理也有各自独特的打法。民生加银基金孙伟,有4年军校履历和5年军工工作背景,买卖股票像军人一样守纪律懂取舍。“我会按照相对合理的估值体系和严格的风控体系去投资,如果股票高估了就卖掉,低估了就大胆买入,基本上很少去追热点。”采访中,孙伟这样对记者表示。

    国金基金徐艳芳,在2012年从保险行业转换到基金行业,资产配置、风险控制在她心中的分量很重,也比别人理解得更深一些。所以,她能“玩转”资产配置,风险来临前股票仓位“急刹车”,将股票仓位从69.48%猛降至2.90%。也正由此,徐艳芳成功躲开股市剧烈调整带来的冲击,她管理的基金净值稳如磐石;股市回暖后,2016年一季度她将基金股票仓位由2015年底的9.81%猛增至88.46%,成功捕捉到反弹。徐艳芳对《证券日报》记者说道,“能转换策略纯粹基于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虽然比较幸运,但更重要的是风险来临时我懂得敬畏市场。”

    是啊,“敬畏市场”是这15位金牌基金经理的共同心声,多次穿越风雨,才能磨炼出这样的信念。

    责任担当:宁可放弃奖金也要品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基金经理投资也会犯错,关键是错了以后怎么办。《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在五年前,谈及犯错,基金经理们大多缄口不言,基金公司合规部也不允许基金经理谈及投资犯错,唯恐引起投资者的不信任。事实上,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反而使得投资者“敬而远之”。

    五年后的今天,成熟的基金经理不再避讳谈犯错。《证券日报》记者采访过这15位金牌基金经理后,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的坦诚,没有人遮遮掩掩,没有人找借口去搪塞。这也说明这些基金经理能正视自己的错误,愿意负起责任,愿意从错误中学习,并修正自己的态度或观念。其实,作为一名合格的基金经理,不能过度小心翼翼,矫枉过正,否则虽然可能少踩地雷,但投资成绩也将因此受限。投资者需要的也不是从不犯错的基金经理,而是具反省能力、知过能改、愿意不断提升自己的基金经理。

    天弘基金肖志刚和泰达宏利基金刘欣均向记者表达过相似的观点:用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信息要素去解释股票表现,大概能解决20%,即80%的规律是不知晓的,所以,我们要承认在投资过程中一定会犯错的。当我们真正发现逻辑出现问题的时候,应该立即去寻求改变。

    记者5月去深圳采访时,博时基金韩茂华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2014年底至2015年,由于零售股跌了很多,从市值和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块很安全的资产,于是我买了很多零售股。但持有一年多没什么上涨,基本上在组合里是一个无效仓位。”他回顾说,“我思考了一年最终才说服自己,2014年底起来的行情最根本的逻辑是中国梦,市场追逐的是中国的未来,中国的转型、创新,追逐的是一块将来能够盈利增长很快的资产。市场这种追逐有很多道理,想明白后,我卖掉了零售股。”然而,他刚刚卖掉的零售股,在2016年伊始得到保险机构的举牌,随后很多资金跟着保险一起买此类股票。但韩茂华没有走回头路,用他的话说,“我要买的公司是有前景的,而不是因为保险举牌,我不挣这种博弈的钱。”

    通过走访,《证券日报》记者还深深感觉到,基金经理始终将投资者的利益放在心间,甚至有基金经理发出了“宁可放弃奖金也要品牌”的呼喊。国投瑞银基金陈小玲就十分坚定地说道,“基金经理也要有自己的选择,是要年终奖,还是要自己的品牌?我肯定要自己的品牌。”

    “公司赚钱,投资者亏钱”,在这一行业痛点面前,不少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已经做出自己的选择,把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维护自身品牌。而这,同样需要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小投票

一线城市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户口指标收紧,二线城市则不断发布招才新政。中国人才争夺战正在全国各地城市之间打响。

6月23日,武汉喊出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

6月29日,长沙提出五年吸引100万人才;

西安提出“五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的目标;

成都大力推进实施“蓉漂”计划 全日制本科可直接落户……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





证券日报之声 

微信号:securitiesdaily 

最火爆股市热点 最热投资理财资讯

最新互联网金融动态

独辟蹊径的角度和观点

为您解答财经领域的政策导向

这里是最火爆的股市热点集结地!


之声

长按↑↑↑识别二维码

证 券 日 报

引领价值投资新坐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