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究竟有多少人凭自己,在北上广深真正留下来定居?说说我的真实观察

你的毯叔 毯叔盘钱 2022-12-29

点击卡片,关注毯叔看更多好文


年后复工第一天,谁都很难打得起精神。

不过我发现,回到公司,只要我从工位上站起身,环顾四周扫视同事,很快就能从这种症状中缓解出来,因为惊讶会代替疲惫——

有些同事消失了。

这些人在春节前,可能只抱怨过年终奖的侮辱性,或者加班时聊了几句房东的涨价倾向,春节后就直接从工位蒸发掉了。

图源:《家族的形式》

当然,这种消失对其他人的影响,按照工作年限的增加,只会逐级递减。

这些消失的同事去了哪里?

有些可能换了公司,有些换了行业,更多人可能直接就换了城市。

毕竟在北上广深,究竟有多少人能够凭自己真正留下?

这是个玄学问题。



相较于打工人这种俏皮的说法,我想,「一流人」这个名词,可能更接近我们的本质——

在一线城市的流动人口。

卫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上广深的年流动人口数接近5000万。

从北京到上海,经上海去深圳,年轻人就像一股洋流,在一线城市之间徘徊再徘徊,很难落地生根。

图源:网络

再加上今年春节很多地方防疫政策严格,北上深三城星号齐挂,让不少人根本没办法或者没勇气回家。

我就有一个表妹在深圳工作,开始受限于深圳的星号,没法回东北老家;后来深圳的星摘了,我家这边又有确诊病例,她担心年后没法正常返深,只能放弃回家过年。

亲戚们七嘴八舌,建议表妹爸妈去深圳,反正老两口都退休了,时间充裕,但表妹并不积极。

我对此心知肚明,毕竟,在北上广深工作的年轻人,居住条件仅限于睡觉,很可能没有厨房也没有厨具,就算接爸妈去过年也只能安置在酒店,三口人去异乡餐厅吃年夜饭,总归是差强人意。

能接爸妈去「你家」,是一些年轻人认定自己留在这座城市的标准之一。而这样的「家」,通常指能购买或租赁的两室一厅以上的房产。

图源:《家族的形式》

拥有属于自己的产权,从某种程度上说,算得上是「能留下」了。

毕竟,工作上再能扛事儿顶雷背锅的铁人三项运动员,回到本就狭窄的生活空间里,也会变得格外脆弱,仅仅一次搬家换房子,就能将其彻底击溃。

可在北上广深买房这件事,很多人想都不敢想。



我问过很多离开北上广深去杭州成都武汉,甚至直接回老家考公务员的年轻人,大家的最终原因基本都会落在买不起房上。

有房才能「落地生根」这种观念如此深入人心,可能跟中国人走遍世界都要种地有点儿像,是一种迷思,或者民族性,毕竟我们是到西伯利亚豆芽撒种子的民族。

而如果单以买房作为「留下」的标准来衡量,据我观察,能在北上广深完成KPI的人,大概分四种:

第一种,人中龙凤。

高考拿到省内前100左右成绩,进的不是清北就是人复交,研究生顺利申到海外名校,回来就能进入上升期的行业头部机构,一路绿灯顺风升职加薪,不炒股不创业不生病,到30岁以后勉强能拿到一纸房本,但每个省每年也就这一百来人的产量,很难通货膨胀。

图源:《天才枪手》

第二种,人中龙凤二代。

爸妈是厅局级及以上的领导,不管是政府的、国企的、学校的,保守估计这些人还是有能力给儿女在一线城市买房的;

或者各县市「胡润榜」前10-100的生意人,我们默认也有同等能力,甚至能买得更多。

但全国厅局级及以上的领导,只能数以万计,不超过十万,就算家家响应二胎政策,“领导家孩子”这个群体,也不过十几万的基数;那各地的继承者们更不用说,数量同样有限,而且这些人很多压根不去一线城市「吃苦」,毕竟在老家和出国都更舒服。

图源:《四重奏》

第三种,土著配偶。

找个家里有房的土著结婚,是外地人「买房」的另一种捷径,反正只要名字能上房本,也算是安陵容入宫,实属不易了。可重点在于,这条路径越来越难走通,且不说有房土著更倾向于内部消化,仅从人口结构上来说,适龄人数眼见着越来越少,真没那么好找。

第四种,上进青年手拉手。

这类年轻人没第一类人精英,没第二类人好运,也没第三类人的姻缘,但起码有个不错的学历和收入,父母也是小城中产。在北上广深随处可见这类群体的内部合并,婚后靠两个年轻人的购房资格,以及四个老人甚至6个钱包的毕生积蓄,众筹一个房本,虽然勉勉强强费劲巴力,但也算是豪华邮轮三等舱乘客,不是人人都能有命做的。

图源:《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怎么说呢,这四种人就像四个不同的集合,偶尔互相交叉,有时彼此孤立。而集合以外的人,只配做北上广深的流动人口,去留没法随心,全看运气。

而这几条买房「留下」的路径,到底有多少人能一路走通,要消耗多少年的光阴,人人心里都有本账。

毕竟,每条路上,都有分叉的小径,公司上市被叫停、行业遭到宏观政策调控,家人生病遭遇骗局,都可能成为当头一击。

而一线城市最盛产的就是不确定性。



究竟有多少人凭自己,能在北上广深真正留下来?

去年公布的各省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人口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了228.1万人,年平均增长1.1%,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3.8%下降2.7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近十年来,广义上「留在北京」的人正在成比例减少。据说,仅从2016年~2020年,北京就少了77万常住人口。

上海更少,常住人口与2010年相比,仅增加18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8%,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3.4%下降2.6个百分点。

图源:soogif

从统计学意义上的常住人口来看,你会发现,很多人不一定拥有房产,但其实早就被统计为这个城市的一员了。这一点在所有城市都是相同的。

不少银行客户经理手上都有那种神秘客户,在北京上海有几十套住房商铺常年出租,但人在海外,这些房产对他们来说只是资产,银行流水的来源,不会构成与城市的连接。

相反我身边有很多人,来了一线城市十几年,没有房产,但一样生活得不错。

这些人当中,有些人可能在老家买了房;有些人常年需要出差,对房子没有固定需求;有些人收入不够买房,但想要的生活只有大城市能提供。

对于这些人来说,城市就是个场域,个人的价值、情绪、生活方式,只有在这个固定场域,才能被认同、接纳、放大。

就像患难与共几十年的情侣,双方的关系不一定要在法律上扯张结婚证,才是「亲密爱人」。

图源:《加油,你是最棒的》

更何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买房」和「留下」两个概念高度绑定,都离不开「繁衍」这件事。而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早就已经抛弃了「繁衍后代才能人生圆满」的老套价值观,哪里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哪里就是当前的最优选。

我们必须承认,人的观念,是会变的。

记得在80-90年代,只有进入体制内的机关或者国营厂,才能说是有一份「工作」,其它都是「盲流」。到了今天,「工作」这个概念已经被大大拓宽,直播的网红,送外卖的小哥,也有属于自己的「工作」。

在一线城市,「留下」更接近「共生」关系,你离不开这个城市,这个城市也需要你,这是一种新的城市精神。买房只是这种能力的一个体现形式,不是全部。

图源:soogif

一线城市像海,而房子就像船,船也会翻,近年数量暴增的法拍房就是个集中体现,房子不是绝对的「不动产」,可只要人会游泳,能独立在风浪里生存下来,甚至能在浪头上滑行,他就什么都不怕。

同样,相较于房产证上的三两个油墨字,我更加认同,能够在城市里野泳,能接受、克服各种不确定性,甚至跟各种「没准头」互利共生,这样的人,才是真的在城市里「留下」了。

新的一年开始了,浪头来的可能比去年更突然,更汹涌,但实在不必去纠结是否要在北上广深留下,怎样才能在这里留下。

相信我,只要你泳技一直过关,你就一定一直安全。
*「毯叔盘钱」所有内容系个人观点,仅以交流个人想法和分享知识为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参考。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读者结合个人财务状况,独立决策。

#今日互动礼物#
↓↓↓

华为团队管理之道
 实体书 

这是一部从华为内部视角复盘和总结华为团队管理方法论的著作,它揭示了华为让20万人的超能组织持续保持活力和高绩效背后的秘密。


老规矩,我会在本文三连(留言+在看+分享)的童鞋中抽出5位,包邮送出本书,欢迎大家留言。(获奖名单将于后天12点,在此文章留言区公布)

你也许还想看:

为了帮大家2022搞到钱,我费尽心血整理了39个搞钱工具(纯干货非广告)


分析师晒224万工资引发券商限薪?金融圈高薪难道要终结了?今天给大家透个底

我国GDP破114万亿,人均超8万,为什么国家这么富,你却还这么穷?


点击关注毯叔
回复“盘钱”领30本财商好书
想和毯叔近距离接触,一起聊天谈钱
请添加微信:guanzhang3
添加时请备注“读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