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神舟,不忘湄公河丨新京报社论公号发刊词
我们深知媒体的责任和担当,所以,新京报社论这个公号不会成为一股泥石流,去加剧公共舆论场的撕裂与混乱。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以积极、稳健的立场,激浊扬清,更及时地向社会表达来自新京报的声音和观点。
遥望神舟,不忘湄公河
“新京报社论”公号发刊词
雾霾散去,阳光打在脸上,每一个美好的日子都值得珍惜。
今天早上,神舟十一号载着景海鹏和陈冬两位航天员飞入无垠的太空。
祝贺神舟飞船又一次发射成功,也祝愿我们的航天员顺利完成任务,33天后平安返回地球。
这一天,38岁的陈冬已经等了6年。他同时也是一对5岁双胞胎的父亲。幼小的孩子或许还不能理解父亲工作的意义,陈冬也只是让孩子们晚上遥望星空,寻找那颗最亮的星星。
这次飞天旅行对景海鹏也有特别的意义,他将在太空度过50岁生日。很多人到了这个年龄,一般都停止折腾,开始考虑退休生活,景海鹏却选择了第三次出征太空。
这样的人生绝对值得敬佩。
关于载人航天工程之于国家、民族和人类的意义,我们在过去的社论中说了很多,今天,我们只想说,现在的场景是很多过来人曾经难以想象的。
50年前的秋天,景海鹏出生在山西运城一个农民家庭。少时,景海鹏父母白天挣工分,晚上绑扫帚赚钱,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计划短缺经济的时代,很多人的梦想或许只是每天能吃上一顿饱饭。曾经,我们的梦想现实而卑微。
40年前的秋天,中国刚刚粉碎“四人帮”,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革浩劫”。由此,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人的飞天梦才成为可能。
将时间放长远一点,我们才会发现世界与中国的变化之快。尽管,很多人仍然没有适应新的生活,但一个清晰的新世界已经展现在眼前。无论是以马斯克为代表的民间模式,还是中美等大国主导的国家模式,人类终究要走出地球,移民太空。这是我们不可抗拒的未来。
今天,有颗星星或许格外明亮。我们关心人类,也时刻关注现实,我们遥望神舟飞船,也不会忘记湄公河惨案。
昨天,我们的同事在湄公河进行了一场网络现场直播。这个秋天,湄公河惨案已经5周年,一部叫做《湄公河行动》的电影,再次唤醒人们沉痛的记忆。
5年前的10月5日,13名中国船员被金三角地区的糯康犯罪集团残忍杀害,13个家庭再也不能完整团圆。消息传回国内,悲愤的情绪立刻传遍微博。
我们至今仍然记得,5年前的那个深夜,我们在编辑修改一篇题为《如何让“湄公河惨案”不再发生》的社论。
在这篇社论中,我们明确表达了两个意思: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要守护公民的生命安全,中国与湄公河次流域国家的合作必须把公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中国与湄公河次流域国家的合作,可以借鉴金三角打击毒品犯罪的先例,在治安层面多国协调治理、并进行联合护航。
不久之后,中国特警迈出国境,追剿凶嫌,护航湄公河。我们不敢自夸,只是说,在过去,我们始终相信言论的价值,在任何时候,维护公民和国家利益言论都不可缺席。
13年前的昨天,神舟5号刚刚载着杨利伟返回地面,新京报离创刊出版,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5年过去了,湄公河的河水依旧波澜辽阔,而国内媒体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诸多报纸、杂志停刊,一场媒体行业的供给侧变革已经在市场的指挥棒下自主发生。
不过,真正的追梦人,并不抗拒变革,而是主动改变,继续迎接新的挑战。景海鹏已经是第三次飞天,新京报已经运营了新京报评论(ID:xjb-pl)、沸腾(ID:xjb-feiteng)两个言论性质的微信公号,现在,我们正式开通第三个公号“新京报社论”(ID:xjb-shelun)。
我们继续关心人类,关怀梦想,关注大时代中的变革和公民命运,在新媒体时代,我们也要去追赶“宇宙时间”。
在过去的每一天,我们都使出了洪荒之力去办报,去转型,去行使和守护每一个普通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我们深知媒体的责任和担当,所以,新京报社论这个公号不会成为一股泥石流,去加剧公共舆论场的撕裂与混乱。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以积极、稳健的立场,激浊扬清,更及时地向社会表达来自新京报的声音和观点。
今天,我们需要你的关注,舆论场需要汇入你的力量。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新京报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