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迅逝世80周年:我们失去的是批判精神还是那个时代?丨沸腾

2016-10-19 刘志权 沸腾

漫长百余年内,关于鲁迅的言说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现代史。在他生前,思想的锋芒以及锐利的笔触,曾经覆盖了整个社会世相以及文化领域;而在其身后,历史的褒贬臧否,都折射出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的精神百态。



文/刘志权






在中国,从来没有哪位作家像鲁迅一样,如此楔入历史,而又如此遭遇争议。


80年前的今天,鲁迅去世,文化界、思想界几乎立即感受到了他的离开所留下的空白;作为政治的图腾,抑或作为精神丰碑;从神化、圣化的“三家”和旗手,到污名化的汉奸,尖刻、阴暗、多疑的“绍兴师爷”以及“粪坑的石头”,到知识分子的精神导师,历史却从未摆脱过他的影响。



 

漫长百余年内,关于鲁迅的言说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现代史。在他生前,思想的锋芒以及锐利的笔触,曾经覆盖了整个社会世相以及文化领域;而在其身后,历史的褒贬臧否,都折射出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的精神百态。

 

要了解鲁迅,必须首先“回到鲁迅”。时代造就鲁迅。上世纪初,正是古典文学与新文化、世界眼光与本土意识的历史交汇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造就了一批学者大师。而鲁迅,无疑是他们中间独特而出类拔萃的一个。

 

他的独特,在于他既融铸了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又兼具了超乎一般学者的思想深度与社会洞察力。他参与开创与发扬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启蒙精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核,也成为了现代以降中国的一个重要精神源流。

 

因此,要缅怀鲁迅,便需要廓清历史或庸众加诸鲁迅的种种误解,正确认识鲁迅所代表的批判精神。



鲁迅的批判,是指向自身的。不只是“皮袍下的‘小’”,更是指向了自身的“鬼气”与“虚无”。”


 鲁迅的批判,是“忧愤深广”的。他深刻的思想,转化成了冷峻的批判的锋芒。指向国民精神奴役的创伤,比如阿Q精神;指向千年文化的积弊,比如“做稳了奴隶的历史”与“吃人”的礼教;指向国人的日常道德,比如“老太摔倒没人扶”这样一直延续至今的世风;指向蒋介石政府“不明大势,昏聩糊涂”;指向文人的“帮闲艺术”,等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鲁迅的批判,是指向自身的。不只是“皮袍下的‘小’”,更是指向了自身的“鬼气”与“虚无”。尽管认为“铁屋子万难有打破的希望”,但还是“知其不为而为之”,歌颂在绝望中依旧行动的“过客”和“这样的战士”。他以自己绝望的抵抗为知识分子设立了精神标杆。

 

鲁迅的批判,是不调和的。他深谙世故而不世故,离开了中国的中庸传统。在“好好先生”“歌颂太平”的声音中,他愿意做不合时宜者,而且以“举世非之不加沮”的勇气,“一个也不宽恕”。在一片诺诺之声中,他愿意做谔谔之士。

 

他们也许不知道,鲁迅的思想是冷峻的,但心是热的。在批判的同时,他也时时呼吁着建设。他希望“沙聚之邦,转为人国”;他称赞“为民请命的人”是中国的脊梁;他那样地寄望于青年和孩子,认为他们代表了未来。



 

诚然,这个时代有许多非议鲁迅的声音。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喜欢温柔的劝说,而不是痛感的批评;鲁迅像砂子一样硌脚;另一方面是因为,许多人畏惧思想,宁愿听取流言也不愿意面对真相,他们以晦涩的名义已经预先拒绝了对鲁迅的阅读。

 

但鲁迅本人对此是不会在意的。因为他的勇气、深刻、孤独,以及从在世就开始承担的误解,他成为了他自己。

 

也因此,尽管当下有很多“当代鲁迅”,但真正的鲁迅只有一个。而正如包括莫言在内的许多作家学者都承认的,“想摆脱鲁迅他们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能永远听到“五四”的回响,这就是鲁迅的意义。




往期回顾:


白恩培夫人一个手镯抵京沪两套房,才是对奋斗者的欺辱丨沸腾


围观王宝强离婚案的人都在想什么丨沸腾


航天员是英雄,但这可能是最没有捷径的职业丨沸腾


那些上过天的中国人今何在?丨航天员


人们怎么信了鲍勃·迪伦拒领诺奖丨沸腾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谢绝公号转载

校对:郭利琴




我们给

有价值的留言

理直气壮发稿费

欢迎别出心裁

拒绝一本正经

特别提示:录用留言会刊发在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栏目。如被选用,请在后台回复你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沸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