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建联球鞋风波:没有契约意识,什么都免谈丨沸腾
类似易建联球鞋的问题,在CBA里由来已久,十余年间风波不断。一项规则引发如此持久而剧烈的争议,时至今日,对这一规则进行一定的反思和调整已经非常必要。
文/朱玉
时隔数日,易建联再次来到舆论的风口浪尖。11月2日晚,CBA新赛季第二轮,易建联代表广东队出战,比赛进行到第二节,在一次防守错失之后,易建联忽然脱掉球鞋,光脚离场。行为冲动,令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到震惊。
球鞋风波,易建联并不是第一例,也不是第一年,仅在本赛季,周琦、王哲林等球员也因违规穿鞋而受到了相应处罚。
据报道,事情起因是,李宁公司此前以5年20亿元的价格成为了CBA联赛的唯一官方指定装备赞助商,篮协与李宁签订的合同里规定,李宁装备将成CBA指定装备,所有本土球员都必须穿李宁。
此前4个赛季,李宁给了部分赞助商特例,后者可以出钱买贴标鞋(挡住赞助商标志)让自己的签约球员穿李宁之外的品牌。易建联和朱芳雨等耐克签约的球员,此前便一直享受这个特例。但本赛季是合同规定的最后一个赛季,李宁公司不再允许特例,篮协在7月份曾下发相关通知,所有球员(除外援外)都要穿李宁装备,若不守规定将会处罚。
易建联光脚下场之后,收获了很多球迷的同情。不过,客观点来说,易建联是职业球员,应该懂得职业精神,也应该有起码的契约意识。
关于维护联赛商务权执行的有关规定,相关球员事先是知道的,在联盟中打球,球员也有遵守相关规则的义务。既然不同意出卖自己的穿鞋权,当初为什么要在协议上签字?如果抗议,也应该在协议签订前,而不是在赛场上。
赛后,易建联给出的说法是,因为有伤,不敢乱穿鞋。这当然是一种说法,但是,也丝毫不能掩饰背后的利益冲突,球员与联盟之间显然在穿鞋权的问题上,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球鞋门本质上,还是利益冲突所致,是球员个人所代言的品牌与联盟赞助商之间的冲突。
但是,不管有什么理由,解决的方式,都应该是通过场下的谈判和博弈,从而达成新的合同,而不是在赛场上以撕毁契约的方式,展示给公众。
这样的“反抗”行为,其实并非英雄行为,既违背了基本的规则意识,也是对整个联盟的伤害。五年二十亿,对于联盟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益,球员和俱乐部也是其中的受益者。如果,更多的球员也如此自行其是,导致契约无法执行,谁来为这一大笔收入买单。CBA联盟取得现今的市场规模,是球员、俱乐部、管理方共同努力取得的不易成果,每位球员都有责任去维护这个共同利益。
一切的前提都要遵守契约,没有契约精神,什么都免谈。”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CBA的球鞋问题就不值得重视。这个问题在CBA里由来已久,已有十余年,其间风波不断。一项规则引发如此持久而剧烈的争议,时至今日,对这一规则进行一定的反思和调整已经非常必要。
首先,对比一下其他顶级联赛的情况。这应该是篮球爱好者的一个常识了,NBA将球员的穿鞋权留在了“民间”,让球员自发与赞助商合作,不干涉代言运动品牌的个人收入。在合理整合联赛资源的前提下,保留球员基本权利,事关金钱,更事关尊严。如果,职业球员连这点权利都没有,那我只能说,这样的篮球事业不是面向现代化的。
其次,联赛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在这个时候,通过下放穿鞋权的方式,向球员进行一定程度的让利,并非没有可能。同时,还可以激发球员积极性,提升联赛水平,也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把穿鞋权剥离出来,球衣、球袜、护具等装备的赞助权力仍然可以继续打包出售。
再者,收割球员的穿鞋权,打包统一出售,从长远来看,会非常亏本。现在CBA数百球员的上千只脚可以卖出五年20亿(不只是穿鞋权)的价格,平均下来,一年也就四亿人民币。在NBA,顶级球星如杜兰特,十年三亿美元,换算一下,就是一年两亿人民币。
最后,让某家运动装备制造商垄断联赛所有项目,不利于装备制造商的自由竞争,长此以往,一家独大,博弈力量失衡,受损失的将不仅是职业篮球联赛,普通消费者的利益也将受到影响。反观NBA赛场,每到新赛季开打,各种明星新球鞋轮番亮相,不仅职业球员各得所爱,普通消费者也能选购到称心如意的球鞋。
相信无论是联盟还是球员,都是经济理性人,穿鞋权怎么处理、分配,大家谈判就是了。如果单个球员感觉和联盟谈判很弱势,有关方面不妨效仿美国NBA组建中国的球员工会,代表球员和联盟进行集体谈判。
不过,一切的前提都要遵守契约,没有契约精神,什么都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