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尊严,是时间对真记者的回敬
在这个时代,记者职业的存在和尊严,还是在于能否满足社会需求,是否有专业的精神生产新闻事实,有无勇气揭露黑暗背后的真相,能否以犀利的目光洞察趋势。
就在刚刚,新京报官微推送了一篇报道:11月8日早晨8时,河北保定蠡县中孟尝村,参与救援的60台挖掘设备仍在挖土作业,经夜未停。此时,距6岁男童跌落枯井,已过去45个小时了……
而我们的记者,也经夜未眠,守候现场,报道救援者的努力,祈望孩子平安。
他们似乎忘了,今天是他们的节日。但没有什么比新闻现场更适合的过节场所。
第17个记者节,就这样如期而至。
没有仪规,没有程式,时间仍在流逝,日子已经不是往常。
当下时节,似乎正照应很多人对媒体行业的前景认知:岁暮天寒。没事唱衰一下传统媒体、调笑几句新闻人,早就成了流行姿势。
今年以来,传统媒体广告继续下滑,经不起风寒的纸媒的停刊早已不是新闻,“广告断崖式下跌”也不再触目惊心。传媒行业的变革步伐、传播媒介的终端更替节奏,都摆在眼前。
抢食者在掠夺,颠覆者在谋动,用户在苛求,永不停止地奔跑之外,有摆脱不掉的现实压力和迷茫,这是很多传统媒体人烙着时代印记的焦虑和危机。
但这又是一个传媒业“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如声光电在农耕时代的降临,旧破新立,新旧更替。新媒体、自媒体兴起,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转型新生,沧海横流,英雄相竞,又是一派勃勃生机。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大大拓展了“媒体人”的定义。无论身在传统媒体,还是去了新媒体,抑或是在折腾自媒体,作为信息发布者本质上都是同一种人——记者。
这个记者节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人的记者节,而是宽泛意义上的、一切从事新闻、信息传播从业者的节日。
人类需要真相,权力需要约束。公众不可以活在虚假和阴暗中,对真相的逼问和挖掘永远是社会的刚需。”
媒体无分新旧,入行不论早晚,突破门户之见,大家站在同一个起点。
我们认为市场最公平、最公道,也是最好的遴选机制。我们习惯了见证其他企业的生死存亡,为什么看到同类传统媒体的死亡又惊诧莫名?应该看到,在公众的视线之外,那些已经死去的新媒体或许早就堆积如山。
淘汰加速、竞争激烈,所以,这是一个记者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那些混日子、昧着良心说话的记者,或许会发现被啪啪啪打脸的时间节奏越来越快,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是,坚守理想与责任的媒体和媒体人,其实并没有被急流冲退,他们仍然获得了社会最好的回馈。
所谓的“媒体寒冬”,其实只是那些已不像媒体的媒体的寒冬。真正的媒体和记者,经过大浪淘沙,仍在熠熠发光。既有传统明星媒体,也有新兴自媒体等等。
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否甚至新旧媒体,在记者节,都绕不过一个最为根本性的问题——在我们纪念记者节的时候,记者职业存在的价值和尊严现在又在哪里?答案或许一直都没有变过。
人类需要真相,权力需要约束。公众不可以活在虚假和阴暗中,对真相的逼问和挖掘永远是社会的刚需。
不管媒体如何转型,格局如何变迁,社会对媒体人职业的需求和要求,并没有发生什么任何的改变。
在这个时代,记者职业的存在和尊严,不只是来自资本的青睐,也不是来自别人的恩赐,还是在于能否满足社会需求,是否有专业的精神生产新闻事实,有无勇气揭露黑暗背后的真相,能否以犀利的目光洞察趋势。
媒体寒冬,不需要施舍的温暖。因为,总会有真正的记者刺破脓肿、守住公正,用阳光的力量温暖社会,温暖自己、温暖同行。
也不必对现实悲观,不必为未来迷茫。本质上,新闻不会凋零,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在期待我们。
嘲笑初心的虚妄是世界上最无聊的事情,因为,永葆初心的人不会被时间辜负。存在和尊严,是时间对记者们坚持的回敬。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谢绝公号转载。
校对:陆爱英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新京报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