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含咪量”越高人生越失败,是犯了跟咪蒙一样的错误 | 沸腾

2017-12-08 余寒 沸腾


与价值观天壤之别的人的社交距离,比你想象的都要近。

▲咪蒙创始人马凌。


文 |  余寒


这两天,朋友圈里突然流行起“含咪量”的测试。所谓“含咪量”,就是微信里关注“咪蒙”公众号的好友数量。一些鄙视咪蒙的人,更是将测试上升到了人生成败的高度——“关注她的微信好友占比越多说明你人生越失败。”

 

一些知识精英和媒体人士对咪蒙的嫌弃,早就是心照不宣的事实。有争议的地方,倒不在于给咪蒙的内容营销套路定性,而在于如何看待咪蒙现象。

 

而如果把这个问题置于朋友圈的熟人社交场景下,问题可能更麻烦——你可以不关注咪蒙的微信公号,但你很难做到和关注了她公号的人切割。



再封闭的社交圈层,也不可能做到价值观的一致。遇到争议事件,价值观通常会驱使人们站队,更极端的做法,则是宣布将意见不合者拉黑。

 

但这种点状的操作,不足以支撑起对整个好友圈的通盘审视。这可以解释“含咪量”为什么会火起来。

 

“含咪量”测试有这个功能吗?当然没有。它唯一能够说明的是,咪蒙的微信公号,确实是顶级头部自媒体。至于说“含咪量”越高人生越失败,是犯了和咪蒙一样的错误——不太爱讲逻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曾提出过有名的六度分离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这个理论也可以解读为,你和任何一个价值观上有天壤之别的人之间的社交距离,其实比你想象的都要近。


所有和你发生交集,进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社交网络的人,你能确定和他共享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当初你们互加好友的事由。除此之外,  哪怕你们对某种价值有相同的立场,但在具体的社会问题上,也会产生方凿圆枘的差别。

 

所以你才只跟你的球友说比赛,和你的初中校友说农村往事,和闺蜜说情感,而不会把这些讲给你没有深交的同事。

 

朋友圈分组功能,在隐私之外,解决了价值观区隔的问题。我们为分组打上各式各样的标签,然后再按标签分圈层展示信息,这和当下火热的自媒体信息流机器算法很像,为固定的标签定制推送特定的内容。


它们产生了同样的结果:你将好友分组,你也被好友分组,然后所展示和接收的,都是与你的价值观、兴趣趋同的信息,这在强化社交认同、减少分歧的同时,却让人越来越封闭,还制造了社会共识的假象。

 


所以,好多人看到自己的“含咪量”,会像面临那些社会争议性事件带来的撕裂一样,感到无比意外。


封闭的社交圈层,发展出一系列鄙视链。但鄙视与切割是两码事。

 

对反咪蒙者而言,也许残酷的是,他们和咪蒙之间的那个桥梁,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斩断的,这是社交的网状属性所决定的。

 

你得承认,你每天都在和无数价值观迥异的人打交道,他们之间有咪蒙粉、有中医粉、快手爱好者。他们都有自己的日常江湖,只是社交媒体的圈层区隔让一切变得封闭。

 

于是你看不到快手的底层物语,看不到咪蒙粉丝的情绪火山,看不到于丹老师的鸡汤信徒,甚至看不到家里老父母的养生焦虑。意外于你的“含咪量”,那只能说明,你设定中的这个世界,太单一太同质化,甚至也有点无趣了。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的计划

详情猛戳下图 ↓↓↓



编辑:新吾   实习生:纯洁   大雄    校对:陆爱英

推荐:

《国家宝藏》火了,“国宝重器”为什么能一夜刷屏?| 沸腾

评论突袭召唤令 | 新京报评论部实习生选拔三日赛

行拘贩卖散煤者,有种“铁腕治污”比空气污染更可怕 | 沸腾

不要在大佬饭局中迷失互联网创业的初心 | 沸腾

煤炉撤了天然气却没来,“气荒”是怎么造成的?| 沸腾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