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对老年麻友住一起,“抱团养老”会是一个乌托邦吗?| 沸腾

2017-12-19 张丰 沸腾

只有克服社会的原子化,形成真正让人感到温暖的共同体,才能达致一个良好的养老社区。

▲王阿姨跟同居老人打麻将;图片@都市快报


文 | 张丰 

杭州余杭瓶窑的王阿姨,和老伴一起住在200平米以上的农家小别墅内,由于子女工作太忙,老两口感到很冷清,他们邀请了其余6对会打麻将的老人一起居住,目前已经在一起生活了5个月。

 

对陷入养老焦虑的城市居民来说,这是让人兴奋的乌托邦。其实,这并不是典型的城市故事,“乡村小别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别墅,而是乡镇上像别墅一样的房子。

 

王阿姨和她的老朋友们过的也是一种田园生活,自己养鸡鸭鱼,吃饭聊天打麻将,七家人“抱团养老”的方式,很让人羡慕。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养老方案吗?首先你或者你的一个朋友得有一个够大的居所;其次,在经济上还要做好准备。王阿姨生活在富裕的余杭,参与“抱团养老”的几家人看起来也比较有钱,大家都没那么在乎钱,其乐融融才能出现。

 

这样的老年生活对普通白领来说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但是,抛开住别墅、打麻将的具体生活细节,这种“抱团养老”的方式,在精神内核上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那些喜欢炒作概念的,可以把它命名为“共享养老”或者“互助养老”。

 

▲图片@都市快报


不管怎样,这种与朋友们群居的老年生活,都是一种值得尝试的生活方式。人到晚年,最怕的是凄凉,而和相好的朋友一起,则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一点。

 

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依靠子女,但是在奔向“现代”的过程中,大家庭的分裂不可避免。

 

年轻人被工业社会夺走了时间,即便能在同一个城市,也不太可能和年老的父母长时间生活在一起。这不再是一个趋势,已经变成了现实。

 

我们必须考虑,自己会怎么应对老年局面。目前主流的看法是,大家会住进养老院里,靠着自己的养老金还有大半生的积蓄,度过最后的时光。


在养老院里,你不得不和那些陌生老年人居住在一起,等待子女周末有空的时候前来探视。这种境况,可能会解决基本的物质生活(吃饭、居住),但是也有可能会让人变得更为孤独,“晚景凄凉”会加倍呈现。

 

我参观过上海一个规范的养老院,那里环境非常好。养老院里有非常多的长椅,老人们坐在椅子上晒太阳,但是,几乎所有的长椅上,最多只坐了两个人。那是老夫妻,他们在这里仍然相依为命。很少有人和别的老人聊天。

 

这个场景,让养老院看上去温馨而又孤独——养老院只是一个把老人集中在一起的空间,老人之间没有互动,也就无法形成交流,无法形成一个真正的社区。

 

▲张阿姨拟定了一份居家养老协议;图片@都市快报


杭州的王阿姨,则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他们的养老方式,既不同于传统的乡村养老模式(和子女在一起),又不同于城市的养老院。他们仍然居住在一个由熟人居住的共同体中。

 

他们有交流,有互助,当然也可能存在老年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不过和养老院相比,这里似乎有着更强的生命力,换一个大众化的词就是,他们过得更“幸福”。

 

在老年社会中,如何形成真正的“老年社区”是一个重要课题。让老年人和年轻人杂居在一起,或者让老年人单独住在一起,都不是太大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克服社会的原子化,形成那种让人感到温暖的共同体。

 

这方面,王阿姨确实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比如,有着相似价值观的朋友们,能否想办法居住在一个社区里?除了打麻将,还有哪些生活方式能够把老年人团结在一起?

 

老年社会即将到来,但是我们却还没有太多适合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年轻人在嘲讽广场舞的时候,也许需要考虑,当你老了,你应该怎么办。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如何投稿?请戳“阅读原文”。


编辑:新吾   实习生:李瀚伟  校对: 郭利琴

 

推荐:

别用冷血的丛林法则看待中兴程序员跳楼 | 沸腾

侯耀华购A货后店铺被查,这事儿不只是八卦 | 沸腾

《芳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好人”刘峰 | 沸腾

余光中病逝,难忘那一代人的“乡愁” | 沸腾

“第一批90后”体流行,80后躺过的枪现在轮到90后了?| 沸腾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