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乡发生了这两件事,高价彩礼之离谱已经不是钱的问题 | 沸腾

温文 沸腾 2018-06-16

当彩礼变成了几公斤钞票之后,它原始的含意,以及背后含蓄内敛的文明气质,就完全改变了。

▲《喜宴》剧照


文 | 温文


━━━━ 

骗局

 

前段时间,听到两个关于彩礼的故事,让我非常吃惊。

 

一个就发生在我们村。一个大概二十七八的男孩,去年在相亲的过程中差点丢了14万彩礼。这个男孩腿脚本身有点不利索,就是走路会有一些轻微的摇晃,但干重体力活没有问题,现在跟其他的同龄男孩一样在广东进厂打工,之前相亲了多次但都被人嫌弃没有成功。

 

二十七八的年纪在农村不算小了,一旦错过最佳的结婚年纪,之后可能会更加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

 

可能也是因为过于着急,一家人听信了一个主动找上门的媒婆的建言,在还没有正式与女孩见面的情况下,先行垫付了14万彩礼。

 

但没想到的是,女孩刚进家门的当晚就闹着要回家。一家人还没来得及欢喜,女孩第二天就走了,并且一去不复还。男孩这边当然着急,经过几次交涉之后,确定女孩确实不愿意。

 

在这种情况下,按常理,女方家应该把彩礼归还男方。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女方家不仅躲着不见面,而且即使被男方这边辛苦找到,也总是不愿意归还,有时还耍赖说彩礼已经花完。更奇怪的是,此前主动找上门的媒人也不见了。

 

这事几乎成了一个人尽皆知的笑谈。很多人都说男孩一家就是想贪便宜,现在哪有14万就可以娶到媳妇的?正经女孩哪个不要个18、19万?何况还是一个主动找上门的媒婆,一定是遭人暗算了。

 

据说这几年彩礼上涨之后,类似骗局时有发生。有些女孩会以男孩已经碰过自己身体为由,不愿意交还礼金,甚至威胁要告男孩这边欺负了自己。当然大部分“骗子”都会在男方几次催促之后,归还一部分彩礼,但总会以各种理由和托辞留下几万,一般的家庭在拿回大头之后也就不愿意折腾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悲剧

 

另外一个有关彩礼的故事,发生在我们镇里另外一个村子。

 

有个女孩跟一个外地的男孩谈婚论嫁。后来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女孩这边收了人家的巨额彩礼之后,返回了自己家且不愿意再回去。男方那边来人到我们当地“要人”。

 

不出意外,当然会有一番争吵。男方来到这边主要的目的,是想让女方跟自己回去,如果实在不愿意,那起码把那巨额的彩礼还回来。

 

不过争吵没有什么结果。来到这边的第二天,男方在和女方的哥哥争吵过程中发生了肢体冲突。在混乱中,愤怒的男孩将女孩的哥哥刺死了。刺死之后,男孩倒也没跑,而是自己打了报警电话。

 

悲剧发生之后,在我们当地引起很大的震动。许多人没有同情女孩,反而说是女孩害死了自己的哥哥。彩礼现在动辄几十万,不愿意进人家门,又想吞吃彩礼,人家不跟你拼命才怪。

 

如今中国的乡村流动性已经很高,市场化的程度也不低,但至今人们依然不太习惯利用法律解决问题,现实中的乡村依然还是个“无讼社会”。

 

其实按照2003年最高法关于婚姻法的解释,上述两个案例都符合退换彩礼的情形:“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当然法律规定的是一回事,法律是否能在法力微弱的边缘乡村执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过去的人情和熟人社会代替了刚性的法律,从而导致一个事实上的“无讼社会”;现在乡村的“无讼”,却多是因为人们对法律不够有信心或使用法律手段的成本过高导致的。

 

法律意识薄弱,过去的人情和熟人网络却已破败,这或许是如今许多中国乡村最真实的尴尬处境。


━━━━  

质变

 

这些年,类似因为巨额彩礼而发生的各种骗局、偷盗,乃至命案的新闻不少。但如果不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总是不敢相信。

 

其实也不是我一个人不敢相信,至今大部分人都还喜欢集中去研究“高价彩礼”的原因,却很少提及“高价彩礼”可能导致的后果,偶尔提及,也只是关涉到“高价彩礼”可能引发的经济负担,或所谓的婚姻“物化”问题,有时人们甚至还将其称之为“甜蜜的负担”。

 

但现在来看,“高价彩礼”的影响显然早就溢出了经济和象征领域,而是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引发人伦、道德、法理秩序的改变。

 

许多人还没来得及去思考“高价彩礼”溢出经济层面的影响,是有原因的。

 

大概也就5年前左右,我们那边的彩礼都还只在7、8万的样子,有时甚至只需5、6万,很少超过10万的。可就在这5年不到的时间里,20万左右的彩礼已经稀松平常,而且还有节节攀升的趋势。彩礼膨胀的速度,完全超出了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也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以至于许多人还没来得及思考这是怎么回事。

 

有社会学家曾经梳理过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彩礼的变化,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结婚对大部分农村家庭都算不上真正的负担。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彩礼和婚姻消费开始膨胀,但也大概就是一个农村劳动力年均毛收入的三四倍,一家人勒紧裤腰带,攒个一两年基本也就够了。

 

从2000年开始,婚姻消费可谓猛涨,从相当于一个农村劳动力4年至7年的毛收入,到11年至16年的毛收入,再到近几年的20年毛收入。

 

量变引起质变。虽然很难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去计算,彩礼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真正的质变。但随着这几年一些地方彩礼成指数式的飞涨,当很多家庭都没办法负担起彩礼,当有人愿意以命相搏、以自己的女儿为筹码骗取彩礼时,应该说彩礼就已经发生了质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历史

 

从更加宏大的历史视野看待彩礼,或许能更加清楚地看到彩礼质变的过程。

 

彩礼第一次质变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一直到民国时代,彩礼收受就意味着法律意义上的婚约的成立,也就是所谓的“聘娶婚”。新中国以后,彩礼不再是婚姻中的必经程序,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在彩礼相对朴素的年代,即使没有法律约束力,彩礼都还算是温情脉脉的。20世纪五十年代,一张床,一个脸盆,一个痰盂和一个热水壶就够了,俗称“四个一工程”;六十年代,由床、桌椅和柜子构成的“三十六条腿儿”;七十年代的“三转一响”,也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到了80年代出现了新“四大件儿”,即冰箱、电视、洗衣机、录音机。

 

彩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虽然也越来越“贵”,但关键是这些彩礼都还是物件,没有表现为赤裸裸的金钱形式。

 

彩礼第二次发生质变是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此时,货币成为了彩礼的主流支付形式,而且数额逐渐变大,慢慢超越了新娘嫁妆的价值。

 

彩礼发生的第三次质变就是这几年,是纯粹的量变引发的质变。彩礼猛涨到一般农村家庭无法支付的程度。“一动不动”(小汽车和房子)加上“万紫千红一点绿”(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成为标配。有些地方甚至直接以多少公斤百元大钞作为彩礼。


▲《嫁给大山的女人》剧照


 ━━━━ 

贪婪

 

收益数额超过一定的限度之后,人心就会腐蚀,变得贪婪。在高价彩礼的诱惑下,铤而走险都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它会腐蚀文明社会中人伦秩序的信念。

 

我们假设一种这样的情况:如果养育一个女孩至适婚年龄的成本低于彩礼的收益,那养育女孩就会成为许多人明里暗里的一笔投资。

 

前些年,在彩礼猛涨到离谱之前,我老家那边就曾出现一些自身条件不够好的家庭领养 “遗弃的女孩”的现象。

 

这些女孩大多数是超生的,亲生父母养育不起,在没有任何正规手续的情况下被“送人”了。领养的家庭本身条件不够好,当然不会也不可能花费太多精力和物质去抚养孩子,无非也就是给口饭吃。

 

到了婚嫁年龄,有时候甚至还没到年龄,就被养育家庭匆匆嫁出去,收取彩礼了事。因为是出于利益的考量,所以谁出的彩礼钱高,养父母就倾向于将女孩嫁给谁,而不会管那男的是丑是美,当然也不管他品性如何。

 

这几年我回老家,发现村里依然有人在“领养”女孩。但这些家庭的名声说实话都不怎么样,村里有人私下跟我说:这就是变相的“买卖人口”而已。

 

高价彩礼引发热议之后,曾有人认为,高价意味着现在女孩的地位变高,具备了更多的选择权利,也更受重视了。

 

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准确的,从现实来看,高价彩礼的确可能减少女婴的死亡率,但养育如果是奔着金钱和买卖去的,那养育的质量、情感的联系、自由选择的权利,都会变得微不足道,甚至为了“减少成本”或“增加收益”而被刻意贬低。

 

这就是贪婪导致的人伦秩序的崩坏。所谓父母子女一场的温情,都在金钱面前消失殆尽了。

 

过去一点点彩礼,是出于仪式的需要,而仪式不过是感情的外化形式而已,就像爱情中的戒指和玫瑰,是为了表达爱慕或美好的心愿。但当彩礼变成了几公斤钞票之后,它原始的含意,以及背后含蓄内敛的文明气质,就完全改变了。

 

历史上,工商气息比较浓郁的宋代,也曾经出现比较普遍的高价彩礼现象。司马光曾经写文章批评时弊:“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至于立契约云,‘某物若干,某物若干’,以求售某女者;亦有既嫁而复欺绐负约者。是乃驵侩鬻奴卖婢之法。”

 

由此看来,无论什么时代,一旦金钱的逻辑占据上风,彩礼就很容易变质,即使有如宋代那样刻板严厉的理学传统亦难以遏制,即使有李清照那样“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千古诗词也难以改变。

 

因为,在你竞我逐的彩礼市场中,个人无论是否愿意,都会被卷入其中。许多时候,不是人定彩礼,而是彩礼定人。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如何投稿?请“阅读原文”。


编辑: 新吾  实习生:范娜娜   校对:王心

推荐:

李嘉诚何鸿燊相继退休,他们的时代过去了吗 | 沸腾

鸿茅掌门人成当地年度经济人物,有点尴尬的评选 | 沸腾

当习惯了“小奶狗”式不雅称谓,我们离正常的公共空间就越远 | 沸腾

激荡四十年,在华强北的基因里读懂深圳的灵魂 | 沸腾

《北京女子图鉴》:这绝不是北漂女性的生活 | 沸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