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800万空巢青年供养了孤独经济,孤独怎么就成了一门生意?|沸腾

众乐不如独乐的 沸腾 2018-08-04

孤独也给了我们充分的自我成长空间,去反思、去追忆,学会更好的了解自己,享受自我的时光,完成对自我的解放,而不是被他人的存在吞噬自己。

▲唱着《一无所有》的崔健。孤独地去面对一个不妥协的自己。图片来源:沸腾。


文 |范娜娜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谷不分。”不知道何时起,这成了很多漂在北上广深的年轻人的生活写照。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调查数据,在中国“一个人生活”的成年人已超过5800万。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媒体把这些在大城市独居的群体形象地称为“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孤独并不可耻

 

从蚁族到空巢青年,名称的变化彰显的是社会群体行为的变革。当孤独这一个体情绪凝结为一类青年群体情感意识的共同表达,它就不再仅仅是个体的感受,更是青年群体的写实群像。

 

大众社会论认为,工业化和都市化的推进侵蚀了过去的社会结构和价值结构,原始的乡土宗族、社群衰落了,大众社会的人们是原子结构、沙粒般、分散的个体。而不断走向个体化的现代社会催生了背井离乡独自到大城市打拼的空巢青年,他们如沙粒如原子,散落着孤独着。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而李志也在《梵高先生》中唱到“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这种孤独也深深地刻在空巢青年身上,成为不可磨灭的烙印。

 

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漂泊在异乡,游走在生存与梦想之间,安顿不了身体与灵魂,剩余一腔孤独,化作人生的喟叹。

 

空巢青年的孤独本质上是一种亲密感的缺失。但其实不管是单身也好,结婚了也罢,都可能会感受到孤独。毕竟他人给予的温暖和关怀注定难以浇灭胸中的块垒,就如同52HZ的那只孤独的鲸,无人懂得它的频率。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灵魂注定只能独行。


▲孤独的《旅行青蛙》,可是很可爱啊:)图片来源:沸腾。

 

但如果我们逆向思考,就会发现孤独也给了我们充分的自我成长空间,去反思、去追忆,学会更好的了解自己,享受自我的时光,完成对自我的解放,而不是被他人的存在吞噬自己。

 

单身不是一种丢人的标签,孤独并非一定等同于寂寞、凄凉。孤独不全然就是负面,它也可以是有正能量的,代表着可以拥有的自由和独立,以及对标配的人生做出的叛逆反抗。如果为了所谓的合群而千篇一律,那他们宁愿孤独地独一无二。所以,对于空巢青年来说,孤独并不可耻,甚至会觉得这样就挺好。

 

从被动承受孤独到主动享受孤独,空巢青年逐渐学会与孤独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而观念的升级带来的是消费模式的升级。

 

孤独经济:一场消费的狂欢

 

媒体对孤独经济如此定义:“有一部分人,他们可能不喜欢在购物、吃饭、娱乐等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他们更喜欢一个人完成这件事情,最好连跟服务员或店员说话的机会都没有。面向这部分群体而衍生出的经济产业链就算孤独经济了。”

 

繁荣的孤独经济背后是日益庞大的空巢青年。孤独对于空巢青年来说是生活的常态,而对于企业家来说却是商机。

 

今年初,有研究院发布了2017年度职业数据白皮书《孤独经济》,调查中有61.47%的人,平时会感觉孤独,而57.69%的孤独人群表示,会为了排解孤独产生消费,每月因孤独消费在10005000元的人就超过七成。

 

宁愿肥宅,宁愿空巢,宁愿为孤独买单。所以孤独怎么就成了一门生意呢?让空巢青年心甘情愿地掏钱?

 

发源于日本的“一人文化”以及由此衍伸出的“一人经济”,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国内如火如荼的“孤独经济”。

 

在日本,“一人经济”或者说“孤独经济”并不稀奇。日本街上常见的“一人食”餐厅便是证明。《孤独的美食家》里五郎就认为一个人吃饭,可以不受打扰,全情贯注在吃本身,尽情体会美食带来的快乐。

 

日本一些餐厅,诸如一兰拉面,用格子间隔开桌子,让顾客可以不必在意他人甚至是店员,只需要一个人安静吃饭。日本一些大学,诸如大东文化大学、京都大学,食堂里也都设置单人座位,避免不相识的人一起吃饭的尴尬,提高座位利用率。

 

在国内,孤独经济逐渐成为消费领域的新风口。当你一个人吃海底捞,店员会贴心地放一只大熊陪伴;呷哺呷哺也开发了一人小火锅,随意添菜,不用担心和他人口味不合的尴尬,股价因此不断上涨。各大商场如今也是迷你KTV遍布,据艾媒咨询数据,去年线下迷你KTV市场规模达到31.8亿元,今年的市场规模测算将增至70亿元。

 

孤独+消费,成了热门的组合。离群索居的孤独者,在消费时也有着独特的偏好。钟爱个性化,喜欢便捷的,倾向私密性,花的不是钱,而是孤独。也因为孤独,更有了花钱的动力。空巢青年用消费的狂欢完成自我孤独的沉淀。

 

但其实孤独经济中的消费更多的是在为孤独这一符号买单。正如波德里亚所言在消费社会中符号价值取代了使用价值,逐渐成为被消费的对象。

 

消费从物质实体中抽离,转而沉浸于符号之中。孤独经济中孤独这个符号的使用,也在构建着空巢青年身份的认同。在一人食餐厅、迷你KTV,即使一个人出现也不用担心他人的眼光,让人不惧孤独的氛围,使得空巢青年愿意为这种内涵而消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陌陌、探探撩个妹;吃个一人小火锅压压惊;日常调戏一下Siri;养一只宠物做铲屎官;深夜刷直播,为主播送游艇;到迷你KTV里忘然地高歌一曲。空巢青年喂养了孤独产业,但到最后他们是否明白自己究竟是在消费孤独还是为孤独消费?


编辑: 新吾  实习生:秦雪   校对:王心

推荐:

《我不是药神》:重拾批判现实主义传统 |沸腾

币圈“首富”录音曝光:自古散户皆韭菜,唯有套路得人心|沸腾

欢迎报考新闻学院!哪怕自媒体遍地,我仍然“固执己见” | 沸腾

“少年娘则国家娘”,是用一种偏见替代另一种偏见 | 沸腾

对个人所得税法草案的五条建议 | 沸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