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制公民缴纳生育基金,究竟错在哪?| 沸腾

刘远举 沸腾 2018-08-22



人的幸福、尊严,应该是国家发展的目的,不应为了某方面的利益诉求,就丢掉基本的政治伦理,牺牲人的尊严。

▲图/新京报网


文 | 刘远举


放开二孩生育之后,我国的生育率并未显著上升。如何促成人们的生育意愿成为一个社会热议的话题。

 

最近,有媒体刊发了两名专家的政策建议:

 

“为了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建议设立具有强制性和保障性的生育基金制度,鼓励家庭生育。可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可申请取出生育基金并领取生育补贴,用于补偿妇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断劳动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损失。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生育基金采用现收现付制,即个人累计缴纳而尚未取出的生育基金,可用于政府对其他家庭的生育补贴支付,不足部分再由国家财政补贴。这样一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育补贴的自我运转,减轻财政补贴的负担;二是能鼓励公民早婚早育,提高生育意愿。”

 

还有专家认为,不仅可以设立生育基金鼓励生育,还要对丁克家庭征收社会抚养税。

 

强制公民缴纳生育基金本质上是罚款

 

设立生育基金的言论一经发表,就引起轩然大波,舆论一片批评。当然也有极少的辩解声音,比如有人将其视同公积金的互助资金,或者说是个人账户,40岁以后可提取,国家并无干涉;还可以对其进行投资,解决保值增值问题。

 

不过,这些理由靠谱吗?

 

首先,保值问题。如果能够在抵消掉通货膨胀系数之后,生育基金能够保证保值增值,能达到或超过同期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这个时候,完全不必以“不生二胎”的名义来强制收取,这样的理财产品,市场自然会源源不断送上门。但对生育基金制度,恐怕没人敢如此承诺。

 

其次,生育基金与住房公积金也并不一样。曾经有一段时间,只有买房才能提取住房公积金,这样对不打算买房、没钱买房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后来租房、装修,都可以提取公积金,才消弭争议。

 

一个人不买房,也会租房,而且还规定了未就业也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相比之下,生育罚款,是普遍性的,只要在生育年龄之内,不管是否有生育意愿、不管是否有生育的物资保障、不管是否有生育的生理能力,只要没生二胎,就人人需交,而且,只有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才能申请取出生育基金;要么就等到退休后。

 

一刀切的做法,本质上形同一种“强制性罚款”。

 

强制设立生育基金不符合社会伦理

 

最重要的是,设立生育基金不能只算经济账,也要算算伦理账。

 

人无信不立,国家亦然。国家信用体现在哪里?体现在法律、宪法。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国家要求公民尽义务,必须有合适的、足够的理由。所以,设立生育基金不是个人账户的问题,也不是互助基金的问题,而是国家在没有足够理由的情况下,不能对公民的财产进行强制介入,否则,这就是一种“不生育罚款”、“不生二胎罚款”。

 

▲图/视觉中国


从这个角度看,社保、医保和生育基金大不一样。在现代政治伦理中,一个人不为将来储蓄(缴纳保险),社会也不能抛弃他,而结果就是,他会侵占他人劳动,所以,国家就强制要求几乎人人必须参加社保与医保。

 

相比之下,生育基金,则是一种直接罚款,因为他规定了硬性的时间门槛,不那么做,一定就不会得到收益。

 

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行政逻辑。


二孩生育放开之后,我国的生育政策逐渐松绑。在这种越来越宽容的语境下,生不生二孩,不能成为任何强制罚款的理由。如果按这两名专家所说的,设立生育基金制度,还是把人当工具,没有对人的尊重,没有把生育当成一种人类的自主权利。

 

人的幸福、尊严,应该是国家发展的目的,别为了某方面的利益诉求,就丢掉基本的政治伦理,牺牲人的尊严。

 

仁慈、温和与说服胜过强迫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北风与太阳两方为谁的能量大相互争论不休。他们决定,谁能使得行人脱下衣服,谁就胜利了。北风一开始就猛烈地刮,路上的行人紧紧裹住自己的衣服,风见此,刮得更猛。行人冷得发抖,便添加更多衣服。风刮疲倦了,便让位给太阳。太阳最初把温和的阳光洒向行人,行人脱掉了添加的衣服,太阳接着把强烈阳光射向大地,行人们开始汗流浃背,渐渐地忍受不了,脱光了衣服,跳到了旁边的河里去洗澡。

 

这则故事说明,劝说往往比强迫更为有效。晓之以理胜于命之以令,仁慈、温和与说服胜过强迫。用温和的方式更容易达到目的。

 

那么,何为温和、仁慈与说服呢?

 


根据教育部的公报数据,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人数同比增加100万人,但学校却减少1.3万所。再往前溯,从2001年到2016年的16年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一路下降,从55.79万所减少到22.97万所,减少了六成。

 

当然,这与农村撤点并校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在上学难的一线大城市,学校数量同样也在下降。在某些城市,孩子要入学,家长必须在同一个区工作,否则就会影响到入学资格。但与此同时,学校数量却在下降。

 

这是  中国人生育意愿下降的一个面相。为什么下降?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幼儿园紧缺,入园难;房价高,买房难;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儿童住院难……凡此种种,虽然二孩生育已经放开,但很多家长还是“不敢生”、“不愿生”。

 

有人说的很好,如果养孩子不难,有中国人也像西方福利国家中那样,把生孩子之后得到的国家福利当作收入来源,那么,自然有一部分人的生育意愿会提上来。

 

显然,尊重人,对父母有同情之心,对孩子有爱护之意,在产假、孩子入园、家庭赋税减免、财政鼓励上下功夫,让中国的父母与孩子都更加轻松,才是最好的刺激生育的办法。

 

编辑:新吾   实习生:钱璐  校对 : 王心


推荐阅读:

红芯浏览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打包”吧! | 沸腾

博士夫妇怼郭德纲:不妨让人品的归人品,创新的归创新 | 沸腾

幻想到土耳其薅羊毛?可能你就是那个“羊毛”!| 沸腾

养狗文明不会凭空到来,每一个城市都应表明立场 | 沸腾

用异烟肼毒狗,不如制定中国版《恶犬法案》 | 沸腾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