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节一枚大学“青椒”的感悟:00后面前,讲课不能靠混 | 沸腾

曹东勃 沸腾 2019-04-07

教师是个手艺活儿,教学是个无底洞。从“青椒”一直到两鬓斑白,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与学生的年龄间距越来越大,关键是以诚相待。

▲街采:教师节回忆杀 还记得老师怎么读beta吗 竟没有遇到统一答案。视频来源:新京报动新闻。


文 | 曹东勃 

今天是第34个教师节,也是我从教生涯的第8个教师节。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每年的教师节就像一个召唤,提醒我时时认真对待工作,做好自己的本分。而我的本分,无非就是给孩子们讲好课,也在学术上有所创获,以求无愧于心。


 1. 面对互联网原住民的一代,讲课不能靠“混”


今天的大学教师较之二、三十年前要“自由”或孤独得多,有课则来,无课则宅。这种“自由”,对于喜欢静默思考和研究的人,确是极好的选择。但若一个人意志力不够强大的话,也许几年下来,就能被这种“自由”融化或吞噬。


在“自由”的时代保持坚挺而不“散漫”,是一项新的挑战,这挑战并不全然来自这个碎片化的时代。


很多人说,认真你就输了。可是,前喻文化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面对当下这批互联网原住民、间接经验丰富到超越教师的程度一代新人,不认真是片刻混不下去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自是夸张,但于备课而言,台上一堂课,台下要看十几二十本书总是有的。自己看懂了,还要想方设法“反刍”,想想看怎么把这个话题讲得更通俗易懂。


我当了教师后的一个“职业病”,就是哪怕看个电影、看个纪录片,灵光一闪也会赶紧掏出手机记下一点想法,以作课堂教学的材料。


总想着把那些常识上理所当然的东西,那些类似中学证明题里经常一笔带过的“显然”、“易知”背后的东西,提纯出来。唯其如此,才不至于“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一友人有一妙喻:教学是农业,无农不稳;科研是工业,无工不富;学科建设是金融业,失去金融制高点就会失血休克。这意思实际是说,都讲农业是基础,农业很重要,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真正愿意扑在农业上的又有几人?


教育部在六月的本科教育工作会上重申“以本为本”,要抓本科教学,给大学生增加挑战度,这一信号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教学是无止境的,如果教学不能成为研究型的教学,教师自己就要废掉,不出几年就要被时代和新知所淘汰;反过来说,如果研究不能融入教学之中,对于心存好为人师之本能、希望分享研究所得并收到学生反馈的教师来说,又心有不甘。


然而,简单地把阅读、思考和研究植入教学过程而不经“语言转码”,又可能“鸡同鸭讲”。到最后又回到教学科研“两张皮”的状态,教师的精力和思维被区隔和宰制,空留遗憾。


于是,有人就以追求教学效果的名义说,学生就喜欢听时髦和热点。这种说法是对学生的低估和侮辱。课堂教学过程娱乐化的结果,往往就是“水课”。作为学生,得到的只是一时乐子,毫无营养;作为教师,折损的却是学术生命,贻害无穷。


 2.教学、科研不是单枪匹马,应相互助力


作为学校,应该给青年教师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来化解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内在张力。不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不吃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以2010-2012年我任教的前三年为例,时间和精力的分配,第一年大概80%在教学,20%是科研。当年7月份毕业,9月份就要上讲台,同时讲本科生和研究生两门课。两个月的假期备课,其中还有十五天到了山东农村调查,只剩一个半月,其实并不够用,何况这是第一次备课。


所以当时只搞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课件、教案之类,但也只做了一半,然后十一黄金周继续做后面的。到最紧张的时候差不多是这一周的课刚上完,马上制作下一周的内容。


到第二年,已经讲过一遍后,基本框架搭起来了,接下来就是外观的小幅调整改造和“内装修”,这就省力多了,大概教学用60%,科研用40%。第三年就更顺了,教学只用40%就足够了。但是学生反馈的结果显示,好评率却是逐年提高的。


也就是说,我投入的精力从第一年的80%下降到第三年的40%,但是我在前两年每年都只有1个班的评价在90分以上,剩下三个班在85-90之间,而第三年四个班全部超过95分。也就是说进入到教学红利期,前期的投入已经见效,种下去的树苗开始挂果了。


当然我不是唯数据论,数据也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它还是可以反映一些问题,至少对教师自己是一面镜子,一个鞭策。


教学基本盘稳定之后,觉得起码算是个称职的教师了,有职业自信了,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但这种科研也不是单枪匹马,而是把它跟教学和育人结合起来,带着学生到农村去做社会调查,再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教学内容、课堂案例等等。


3.青椒到两鬓斑白,要真诚对待教师这份职业


读书也可以同样操作。把做课件改造成读书笔记的另一种形式,把自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梳理提炼成课件上的几行文字。等到站上讲台,面对着这几行字,把全书的精华和逻辑框架再讲述出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教师是个手艺活儿,教学是个无底洞。从“青椒”一直到两鬓斑白,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与学生的年龄间距越来越大,语态、姿态、心态也都会有调整变化,但关键是以诚相待。


现在的学生有不少后现代、无厘头的行为方式,用以前的思维是很难理解,但他们并不乖戾。对比我们80后读大学的年代,那时候上课被灌输固然不爽,却也不会怎样,放到今天的话,学生根本不会买账。


面对已经“成建制”进入大学校园的00后,如果不持续更新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丰富教学的内容,始终一副真理在握的样子,讲些大而无当的空话,只会招致学生用脚投票,也让自己更加远离这个时代。


作者曹东勃系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编辑:新吾    实习生:葛书润  校对:郭利琴


推荐阅读:

大众娱乐工业能不能摆脱“娘炮中毒症”?| 沸腾

“指证养父养兄性侵”怎么就成了“忘恩负义”?| 沸腾

抑郁症女孩跳崖自杀:这份遗书里满是她与抑郁症斗争的血泪 | 沸话

别把北大当成“上流社会”的培养皿 | 沸腾

聂树斌父亲去世:惟愿聂父的“没有遗憾”别再上演 | 沸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