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庭长“不开房”保证书有隐情:真相有时本就很“离奇” | 沸腾

佘宗明 沸腾 2020-01-25


原来“离奇”的公共事件背后,还连着家事的连环套。


▲庭长手写“不开房保证书” 法院:患病妻子持刀威胁所写   视频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文 | 佘宗明


8月3日,因一封“不开房”保证书,湖南永州中院51岁的庭长屈中亚深陷舆论漩涡。8月6日,在“保证书”被报道的第二天,他被宣布停止永州中院刑二庭庭长职务,接受调查。8月22日,永州中院就此事发布了通报,称屈中亚妻子患有偏执型精神障碍症,疑心极重,经常翻看其手机通话记录,保证书系二人吵架后她持菜刀威胁屈中亚按自己意思一字不落地写下,并拍照用其手机发布朋友圈。


而澎湃新闻历时十余日采访屈中亚夫妇及其同事、邻居还有几位被提到的女性后的报道——《法院庭长“不开房”保证书背后:精神偏执妻子的猜疑与刀逼》,也对此进行了佐证:屈中亚妻子现已被当地精神疾病医院诊断为“偏执状态”,并接受治疗。他们夫妻二人都承认,屈中亚微信朋友圈内秀恩爱内容都是妻子所发,“不开房”保证书也是妻子持刀逼写和发布。而保证书所涉的5名女性当事人中,有3位已多次受到屈中亚妻子无端怀疑和纠缠。


“离奇”的公共事件背后,连着家事的连环套


这番情况,无疑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没想到,离奇情节背后是这么意想不到的原委。若没有信源补全,若非包括精神科医生、邻居、法官同事、几名相关女性在内的多方说法交叉印证,或许很多人还难以相信,这封奇葩保证书连着的,居然不是一部桃色事件连续剧和一本权色交易腐败实录,而是家家都有的“一本难念的经”。


▲庭长手写“不开房保证书” 调查结果通报。  资料图


复盘此事,很多情节确实有些匪夷所思:那封“不开房”保证书起初被曝光时,就让人大跌眼镜,不少人感慨“见过写保证书的,没见过这么写的”。法院干部的身份跟“自曝丑闻”的网曝信息间,本就有落差;保证书里自称跟5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还直接点名,更为此事增添了很多可供窥私猎奇的空间。


而身为当事人的屈中亚回应质疑时含糊其辞,说“发布的内容不实”,但对“笔迹是否是本人的”追问却回答“无可奉告”,又加剧了此事的舆论热度,并让围观者的态度滑向了“宁信其有”的一端:从常理上讲,保证书只有“真”或“假”,这样模棱两可是几个意思?此后他被停职,也被视作对其生活作风不端风声的回应,被看成“阶段性处理”。


但紧接着,保证书涉及的多名女性都出来发声,称遭屈中亚恶意诽谤,已多次到永州中院反映情况,要求对方澄清事实、公开道歉,并拟起诉屈中亚维护合法权益。这让保证书内容的可信度打上了问号。之后媒体深挖和当地官方通报,则进一步表明:那封“不开房”保证书内容的真实性,并没有保证;在保证书“真耶假耶”的事实判断选项之外,还有“字迹真但内容假”的第三种可能。


就目前事实细节还原看,庭长“不开房”保证书不是被妻子抓到把柄后的认错声明和忏悔信,而是被精神偏执妻子胁迫下的无奈举动,整个逻辑链是自洽和完整的。


在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不开房”保证书的确颇显突兀。但将那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碎细节、精神症候跟情感状态等因素,填充到原本空壳化的故事框架下后会发现,这事其实没那么离奇——妻子患子宫肌瘤致生二孩希望落空后变得多疑,开始各种查手机乱怀疑,丈夫怕刺激妻子处处“顺遂妻意”,手机不设防、极度顺从;妻子患精神偏执后状态更糟糕,认为丈夫“外面有人”进而逼写保证书;身为丈夫的庭长事后面对质疑,闪烁其词也是因这些隐情够“私人”……


这翔实的情节辐辏在一块,削弱了此事的“离奇”程度,让事件中的某些逻辑断层在细节性事实的黏合下变得很平整。


▲庭长手写的“不开房保证书” 。  图片来源:“我们视频”截图


但不必因庭长很冤,就事后诸葛式地苛责此前舆论场中的质疑声音。此事的舆情发酵,不过是“正常思维遇上了不正常情形”:在疑点丛生的情况下,公众是以正常人的思维去揣度此事,没承想,仅是庭长妻子精神不正常这点,就足以挖空公众对庭长展开舆论批判的“事实地基”。


不妨用更细致的通报,还涉事庭长以清白


有首歌叫《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或许用来形容当事人屈中亚的感受很贴切:他的遭逢,或许只能是冷暖自知——困于家事的他,在“家丑”溢出到公共空间变成舆情风暴后,还得承受各种指责与被停职的处理。所幸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交互补充的“无影灯效应”,让质疑声浪没有溅得太远,也最终应了他的那句“相信自有公道”。时间给了人们答案,也给了他清白。


即便如此,对当地有关方面而言,也有必要在通报时说得更细致些,而不宜“惜字如金”或此处省略××字——这次通报也讲到了事件来龙去脉,但仍不够细致。若不是有媒体调查同声相应,没准这样“凑巧连着凑巧”的解释,还真的未必能让人信服。


说到底,针对这类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案情又很复杂的公共事件,用细致通报释疑,理应成为标配。在这方面,北京警方对“西红门抢孩子事件”、浙江警方对“女童被租客带走事件”、重庆警方对“保时捷女司机事件”的通报,就可资参照和对标。


西红门抢孩子事件,跟此事有些相似之处:都是看似离奇的光天化日于公共场所抢夺孩子事件背后,牵扯着家事纠纷的连环套。在抢孩子未立案引发海量质疑后,北京警方用极为细致的通报阐明了事情经过:抢孩子的老人是因与子女不和,长期见不到孙子,所以来到北京想讨要孙子,但又因没见过儿媳几面,误把他人认成儿媳,这跟“人贩子”有别。因通报够细致,还列证据摆事实,“实锤”都亮出来了,这迅速平息了争议。


▲西红门抢孩子事件 。  资料图


“女童被租客带走事件”和“保时捷女司机事件”的最终通报也一样。前者起初也被“怪力乱神”想象带着跑,许多人觉得诸多诡异情形背后有“一盘大棋”和“惊人内情”,但真相却是颇显寻常的诈骗与自杀戏码;后者保时捷女司机被扒出各种黑料后,也被质疑“背景很深”。


两地警方最终也是通过细致还原,廓清了事实,收获了公信:浙江警方在走访调查、交叉印证后,对案件本来面相做了“高清还原”,包括两名租客具体行迹、自杀动机和女童死因等,都用证据证词和合理推断说话;重庆警方对保时捷女司机的家庭背景还原,也来得极为细致——当事人房产信息具体到门牌号、建筑面积、交易过户时间,交通违法信息具体到每个驾驶证记分周期详情,就连各种相关人员的背景,全部被公开,几乎是“民众有所疑,通报有所应”。


正因这“有疑必查、有查必复、复必详尽”的做法,打消了公众的很多经验化猜测,也为地方挽回了被负面舆情拖累的形象。


在这起庭长“不开房”保证书事件上,若当地有关方面也能跳出对部分通报模板的套用,能针对各个疑问做些细节性还原,而不是点到即止,那想必也能更好地廓清此事,还涉事各方以清白。


现实中,总有些事让我们“脑洞不够用”。对于这些事,揣测臆断不能代替依靠证据链还原的事实。而对事发地涉事部门来说,不怕事件复杂,就怕通报吝惜——用证据去还原事实,用细节去填补“真相真空”,很多疑虑也就自动烟消云散了。


编辑:狄宣亚  实习生:孙小雅  校对:杨许丽


推荐阅读:

公交车“神龙摆尾”别宝马,车大不是“王道” | 沸腾

“8人放弃清北”涉虚假宣传,背后仍是“清北情结” | 沸腾

网络热搜为什么不肯放过“榨菜”?| 沸腾

张晓晗的“TOP5生活”:被马桶塞戳破的上流幻觉 | 沸腾

《流浪地球》给国产科幻长的脸,又被《上海堡垒》丢了?| 沸腾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