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公阿婆做过的上海街头老行当,侬晓得伐?

2016-10-20 上海全知道


投稿爆料请联系小编微信duizhang021

图文转载自@上海头条(shtt365)

有人说,

上海是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它把发展的触角伸向了每一寸土壤,

创造着日新月异的神话,

老上海的味道就这样慢慢地淡了。




今天的上海,

热闹而繁华,

当一切色彩褪去,

时光倒回,

弄堂里传来了一声声吆喝,

那些老上海的街头行当,

你还认识几个?



 

从前不比现在,

东西坏了就买一个新的,

那时候信奉的是“缝缝补补又三年”,

所以有很多从事修补行业的人。


补缸



旧上海许多人家都有水缸,坏了的时候就需要找补缸工进行修补,现在这门老手艺,学的人少,都成了绝活了。


补生铁锅



家里的大铁锅坏了也要找人补,生活不易啊。


换锅底



以前一个普通的锅一用就要上几十年,自然要换上好几回锅底。


补碗



甚至有些人家里的碗坏了,也舍不得扔,就得找补碗人补。


修伞


“修阳伞,阿有啥坏的阳伞修伐……”小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吆喝声,现在已经很少了。估计也只有年纪大了的朋友才会去修伞,年轻人早就随手扔了。


修棕棚



“阿有坏格棕棚修伐”……这句耳熟能详的叫卖声,现在也渐渐消失了,如今家家户户都是睡着席梦思入眠。


修表匠


那时候的手表,可算得了是家里的大件了,因此坏了是一定要修的,就跑到修表铺交给修表师傅。师傅总是神情自若,用各种琳琅满目的小零件,修好了不知多少块表。

 


从前的零食没有现在多,

但是走街穿巷的小摊贩们总会拖着长长的声音吆喝着,

鲁迅先生当年就曾风趣地说:

“这些叫卖声实在是使我似的初到上海的乡下人

一听到就有垂涎欲滴之概”。


卖糖粥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张家老伯伯勒拉伐……?”这首耳熟能详的上海童谣, 依稀还在记忆中歌唱,小时候吃的那一碗香浓的甜粥,味道还记得多少?


爆草米花



这个大家都不陌生吧,每当要“爆”之前,师傅必然会通知路人:“要爆了!要!爆!啦!快捂住耳朵… ”只听“嘭”的一声闷响,周围所有的小宁小囡马上逃得远远的,捂上耳朵,路人匆匆掩耳加快脚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热气腾腾的米花香味,随后一大群小朋友蜂拥而上。


小时候特别喜欢吃棉花糖,就算不吃,光看着师傅做棉花糖,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大大白白的棉花糖,像天上的云一样,吃起来甜滋滋的,很是可口。


炸油墩子


对于很多上海人来说,油墩子是儿时美食中抹不去的记忆。童年印象中,放学后校门口的那个油墩子摊头,总是围着很多人。那时候五毛钱一个油墩子,沾一点小贩阿姨自制的甜蜜酱,咸中带甜,油而不腻,格外好吃。


炸臭豆腐



上海人对臭豆腐有句俗语:“闻闻臭,吃吃香”。那些年头的街边小摊,每天晚上都有5、6个人排队,眼看一屉屉豆腐没有了,生意那个好。臭豆腐炸得酥酥脆脆的,咬一口里面的豆腐嫩嫩滑滑的,味道也是好的没话说。


卖冰棍



特别是夏天,人们在街上乘风凉的时候,总会有人背着个箱子,兜售冰棍,旁边总有几个小宁小囡眼巴巴地看着,砸吧着嘴。

 


时代的发展,

让这些行当日益消失在历史的缝隙中。

我们不再需要他们,

但匠人的情怀总让我们动容。


银匠



银匠,把银子打成银叶或银箔,或者制作银器。这个职业在老上海还是蛮受欢迎的。从黎明到深夜那抑扬顿挫的敲击,如跳跃的音符叮叮当当。


箍桶



箍桶,是用箍把做桶的板捆在一起。现在,上海人家中也不常用木桶,因此很少有人再从事这个行业了。


裁缝



30年前的上海引领了最早的服装时尚。上海裁缝,是中国第一代时装设计师,在他们的手中,服饰有了时代的特征,承载着当时人们的情感与追求。他们创造的不只是衣服,更是一种文化。


弹棉花



在不少老上海人的记忆里,曾走街串巷背着“弹棉弓”吆喝的弹棉郎如今已基本看不到。那时,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一堆棉花就被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是一种魔术。


剪影



剪影属于剪纸的一种,是运用剪刀和黑色纸剪制人物、动物或其它物体的典型外轮廓。习惯手机照相的我们,大概很难理解这种复杂又费时的手艺。


卖花



“栀子花,白兰花,喷喷香的栀子花,白兰花”,这样的吴侬软语叫卖声好像很久没有听到过了,但很久以前,上海女人都喜欢在斜襟旗袍上别一朵白兰花,散发出一缕缕清香。现在在地铁口还是会偶尔遇见一两个卖花的老太太,她们总爱说:“今生卖花,来世漂亮”。


老虎灶


老上海有句闲话叫“老虎灶里泡开水”,意思指到老虎灶去打熟水。小时候居住的地方,隔着几条弄堂就有一个老虎灶,老虎灶的店面完全是砖石结构,老虎灶因炉膛口开在正前方,像一只老虎嘴巴,灶尾高高竖起的烟囱管,像老虎翘起的尾巴,上海人很形象地叫它为老虎灶。


磨剪刀


旧上海的巷子里,经常会有人背着小板凳,四处找人家磨刀,伴随着“锵刀磨剪刀,锵刀磨剪刀”的吆喝声。


剃头匠



以前上海弄堂里经常有流动的剃头匠,他们挑着担子,每次选择过街楼的一个阴凉地方,停留下来,服务市民。按照以前的风俗,哪位新剪了头发,就要被打三下,否则要触霉头。上海俚语叫作:新剃头,要打头,不打三下触霉头。


绱鞋



绱鞋是指把鞋帮和鞋底缝在一起。现在很少有人再去绱鞋,这个街头行当也很难在如今的上海街头看到。


篾匠


篾匠又称竹编匠,篾”指劈成条的竹片,篾匠的基本功就是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只要一把将竹子盘成细篾的篾刀,再加上小锯、小凿子等,篾匠往马路边一坐就可以开始干活。


捏面人



看着图片中的小面人,是不是就想起自己小时候是如何喜欢它们了吧。那时候的小面人五颜六色的,大都是孙悟空、猪八戒等经典的神话人物。


小人书摊



老上海有很多这种书摊,经常是放着凳子,供路人看书。那时候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在书摊上看小人书,被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逗得呵呵大笑。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些街头行当已经不属于上海,

但是它们永远属于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上海人。

从未遗忘,历久弥新。


关于·上海全知道

Sharing&Communication

◆ 每天为您收集上海各种新鲜好料

◆ 上海本土最有温度的微信平台

◆ 关注我们(微信号:iknow021),和我们一起成长

◆ 合作QQ:302507437

看这里上海全知道

1,这个征服亿万观众的演员,才是阿拉上海男人的模子

2,上海人,请看好你家的老人!骗子已经盯上他们!因为...

3,在北京称霸了14年的云南菜开来上海啦

戳这↓看这家湖南人的小食堂终于被我们发现啦!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