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睿琳:向阳生长,追寻心中那株“完美植物”
去年年底
我校公布了2021-2022学年
优秀学生奖学金评选结果
近期公众号将持续对荣获此次奖学金的
央美学子进行专访
共同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生活故事、心灵感悟
让我们一起
向阳生长,与光同行
人
物
介
绍
姚睿琳
2020级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本科生
获奖经历
2020-2021学年获本科国家奖学金,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社会工作优秀奖和三好学生;
2021-2022学年获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和三好学生;
小组作业《水漾共生》获2021年度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优秀作业主题创作奖。
活动经历
2021年8月起与同学经营中法学院公众号“环南1099”并参与编辑工作;
2021年10月至今担任中法学院分团委宣传部干事;
2022年5月成为央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第一期学员。
走进艺术与科学的小世界
六年前的姚睿琳未想过自己会学习艺术,彼时她还怀揣着各种各样的科学幻想,书架里摆放的几乎都是动植物相关的书籍与图谱。日常生活中的她喜欢和动植物接触,常常流连于动物园、植物园,还喜欢看自己家里的两只乌龟和两只蝾螈。
后来,睿琳的书架里逐渐加入了新的伙伴——艺术类书籍。在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中,她逐渐认识到,相对于科学角度而言,她对植物的热爱更多来源于从美的角度。这种好奇与热爱使她萌生了进一步探索美的愿望,也引领着她来到了中央美术学院这所中国顶尖艺术学府学习。
俯瞰中法学院校园
姚睿琳所就读的(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以下简称“中法学院”)坐落于上海,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文化机构和文化景观在此处融合碰撞。最初来沪求学的时候,她看了龙美术馆的“克里斯汀·迪奥,梦之设计师”展览,新颖的展览方式使她耳目一新;西岸美术馆和蓬皮杜的合作项目“时间的形态”展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树,树”与“侯赛因·卡拉扬:群岛”也很有新意。在这样繁荣的文化生态里,这些丰富的展览资源滋养着她,使她获得了鲜活的艺术体验与感悟。
姚睿琳在大三前看过的部分展览(海报与图片均来自网络)
中法学院校园风光
姚睿琳在观展
中法学院法方开设的课程内容涵盖营销基础、策略管理基础等等,学生需要用几周时间学习一门全英文讲授的专业课,考核方式是根据老师布置的课题进行小组合作,作业也需要全部用英文完成。对此,姚睿琳最大的感受是:“小组合作的模式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希望我的协作能力能够逐渐增强。”
课程现场
法方课程小组汇报
另外,在学院的大师讲堂系列讲座中,姚睿琳受到了许多来自老师的熏陶,其中一些讲座展示了艺术如何得以与其他学科产生美丽的联系。回忆起参与讲座的收获,睿琳由衷感慨道,“从老师那儿获得的这些知识,让我觉得自己能够在央美学习艺术是幸运的,尽管我选择了学习艺术,我同样热爱着科学,老师们使我明白科学和艺术可以产生联系,这让我觉得鱼和熊掌兼得。”
与植物共同创作的过程
兴之所至,顺其自然。追随着自己的本心,姚睿琳在艺术与植物相结合的作品中找到了丰富的灵感。“每当我看到和植物有关的艺术时,它们都会让我产生情感,不仅仅包括‘Homalomena Bot’和‘May the chlorophyll be with /in you’等当代作品,古埃及人的纸莎草和睡莲纹样也会让我喜爱。”姚睿琳最喜欢的老师姚斯青,理解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拓展潜能、开拓视野,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激发创作灵感。通过她的鼓励,睿琳不仅解锁了很多新技能,比如尝试动画分镜、学习公众号编辑等等,更是设法将植物与自己的创作结合起来。
姚睿琳喜欢的作业《完美植物》,正是在姚斯青老师的选修课《层叠上海》中完成的。这件作品以上海为故事背景,以动画的形式集中反映植物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体现植物被迫层叠城市需求的处境,表达了对城市植物的关怀。
《完美植物》的灵感源于睿琳对城市植物生存困境的思考:人们为了装饰城市在其间种植景观植物,植物本属于自然,在长时间的演化中进化出适应生存的属性,然而植物的自然属性显然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由于人们没有找到那株“完美植物”,于是植物始终面临着被修剪、被移除、被改良,甚至结束生命的危险。于是,基于所见所感,一个形象逐渐在姚睿琳的脑海中鲜明起来——她通过一个拟人化的主“树”公,述说其在居民、政府、科研人员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变成了城市所需的“完美植物”的故事,从树的视角出发,来反思城市对植物的所作所为。
然而,对于初次接触到动画分镜的姚睿琳而言,使用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非得心应手。从在上海实地取材、收集照片,到学习他人的动画作品如何处理细节,初步想法表达力不强,也存在颇多瑕疵,好在有老师与同学的提点,几经修改后,最终豁然开朗。
上海街头取材照片(节选)
接触全新表现方式并未使姚睿琳在困难面前望而却步。在创作过程中,她充分享受着与植物共同完成作业的幸福感,也在交流中不断反思与提升,充盈着自己的内心。“我对这个作业的喜爱并不完全在于成果,而更多地在于有益的过程。我对这件作品的喜欢来源于多个层次:首先,它的主题与我最喜欢的植物相关;其次,我在这次作业中尝试了全新的领域,也与老师和同学充分交流,如果没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我便无法推进自己的方案,我喜欢这样向他人学习的过程。最后,我在这个作业中感受到了老师们的温度,老师对每个人创作成果的尊重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也希望我可以在之后的学习和创作中,继续享受过程而非重视结果。”
《完美植物》脚本分镜节选
“打开思想的阀门”
正如赵力老师所言,“(大学同学们)不是一起在学习,而是相互学习。”前者是同一时空范畴下的共处,而后者更意味着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中法学院大多数的课程作业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这个性质就决定了我们在学习和创作上会与其他同学紧密相连。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既要和老师多交流,有问题就问,他们会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要和同学们互相学习,多加交流,同心协力,这些都会帮助取得更好的结果。”在大二的《视觉基础课程》中,姚睿琳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了《水漾共生——上海滴水湖艺术角》方案,设计了一个空间激活器,不仅学会了一些和建筑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也了解了设计师的工作流程,以便日后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与他们交流。
《水漾共生——上海滴水湖艺术角》小组作业方案(节选)
法方课小组汇报
平时讨论
2022年疫情期间,居家学习为小组合作交流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不能面对面,会出现交流效率低、交流积极性低的情况,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磨合与适应新的学习方式,“虽然线上打字交流速度慢,但是打出来的字都是经过思考的,与说出来的话相比更加有逻辑,并且它自身就形成记录,更加便于查找。”
乐观的睿琳寻找着线上交流与促进效率的平衡点,也无比期待重新线下相聚、能够面对面交流的那一天。2022年4月,中法学院学生公众平台“环南1099”发布了“阀门征集”系列的《你还记得那些不戴口罩的日子吗》、《追忆那些自由呼吸的日子》两篇推送,当中法学院的学子们暂缓了返校的脚步,公众号通过文章传递了思念。
2021年8月起,姚睿琳跟着同学们一起经营公众号“环南1099”,其中,“阀门”版块承载了她与伙伴的初心,名为“阀门”,更旨在“打开思想的阀门,在宇宙中游离穿梭”——这是一个通过采访老师的方式来帮助同学解决学业困惑的栏目。在筹备、采访、写作与编辑的过程中,老师所分享的经验令她收获颇多,同频共振的工作伙伴也带给她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力量。“我感觉美院的老师都是很亲切的、乐于分享的、充满个人魅力的,他们会将丰富的经验传递给同学们。另外,我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和一个昵称叫drawing的女生一起完成的,我们足够信任对方,有着一致的目标。”
“阀门”版块对话名师系列——采访赵力、余丁、谷赟老师
无论是进行作品创作、小组合作,还是投入学生工作,姚睿琳都希望能在人与人的联结中不断汲取能量,优势互补,充实自己的头脑。在思想与情感的激荡与回应里,把握着美好生活中的丝丝温度,向阳生长,向宽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