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 矿|茶 说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苏 轼
‡
七月将至,想起一个成语“七月流火”。该古语出自《诗经》,本意指天气将要转凉,暑热渐退而秋凉将至。可能受其中“火”字的误导,该古语现多转义来形容天气炎热酷暑难当。也难怪,每年的阳历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三伏天,2018年的三伏天就将从7月17日开始。在这“流火”般的夏日,小编和您一样,求诸众多方法来防暑降温,比方说,吹空调、吃西瓜、灌绿豆汤等。当然,少不了要泡上一杯热茶。北宋文学家苏轼有诗云:“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来一杯热茶,不但可以生津止渴,而且可使全身微汗,暑热随汗而出,则暑气解,津生而渴止。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当您饮茶的时候,是不是想更多地了解茶文化呢?小编特地为您从几种图书和数据库中摘录了部分有关茶的文字,这些文字或许能为您增添几分品茶的意趣,甚至对人生也多几分感悟呢!就一起来读一读吧!
◎茶之史
小编在《茶经译注(外三种)》一书中读到下面这一句: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以为比屋之饮。”
这是《茶经》中的一段话。其意思是:“把茶当作饮料,起源于神农氏,在鲁周公时才被广泛传播。……然而饮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则是在本朝(指唐朝)。西都长安、东都洛阳,还有荆州、渝州一带,茶已是家家户户都喝的饮料。”可见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茶经》是唐代陆羽所著,约成书于唐上元初年,陆羽隐居湖州苕溪之时。《茶经》共十篇,分别论述了茶的起源与鉴别方法、制造饼茶的工具和过程、煎茶与饮茶的器具和方法、有关茶的史料、茶叶的产区、简单的制作方法、茶图等,堪称茶的百科全书。《茶经》既反映了唐代茶业的兴盛,又是中国茶学的拓荒之作,也是后世茶书的楷模。《茶经译注(外三种)》以陶氏影宋《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并有白话文翻译,深入浅出;《茶经》还收录了宋代蔡襄的《茶录》、宋代黄儒的《品茶要录》和明代许次纾的《茶疏》。
‡
◎茶之效
《观亭说茶 茶饮+茶膳+茶疗》讲了好几个典故,是关于茶的健康功效的,小编为您选录如下两个:
第一个是华佗论茶: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在《食论》中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是说:“茶的味道苦涩,饮后能使人深思熟虑、开拓思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关于茶具有药用价值的记载。
第二个是岳飞巧用姜盐茶:传说南宋绍兴五年(1135),岳飞奉朝廷之命带兵南下与杨幺领导的农民军作战。由于岳家军多来自北方中原大地,进入江南后很多士兵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腹胀、呕吐、腹泻、乏力,眼看难以正常作战。平日喜读医书的岳飞将当地盛产的茶叶、芝麻、生姜、黄豆一起熬煮让属下饮用,果然治好了军中的恶疾。此茶被称为姜盐茶。之后很快在百姓间流传开来,至今在湘阴的家庭中仍然可见。姜盐茶,具有健脾胃、祛风寒、解腻强身的药用效果。
讲到这里,小编想起了一个成语“大浪淘沙”。经过5000多年的经久流传,茶的功效早已得到百姓的认
可,成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实际上,根据现代研究,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已发现500余种,具有清热、袪暑、降压、抗癌、减肥等20多种功效。
《观亭说茶 茶饮+茶膳+茶疗》介绍了6大茶类演绎出的千种茶饮,分步详解了77种茶膳,介绍了199个茶疗方,是爱茶人必备的工具书。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将中国茶膳第一次用彩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一道茶膳都标有因加入茶叶而增加的营养素,数据都是经过测量后得到的结果。
‡
◎茶之书刊
小编在《中国茶经》一书的附录中看到了《中国茶书名录》和《国外茶叶期刊一览表》两张表。
《中国茶书名录》包括“古代茶书”和“现代茶书”两张表:
“古代茶书”列出茶书97部,其中唐、五代7部,宋元时期25部,明代54部,清代11部;第一部书是《茶经》(陆羽,758年前后),最后一部是《整饬皖茶文牍》(程雨亭,1897年)。
“现代茶书”列出茶书263部;第一部是《茶树栽培法》(吴觉农,上海泰东书局,1923年),最后一部是《茶叶生茶二百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等,农业出版社,1991年);还列出数种台湾地区出版社出版的茶书,例如,《茶的品饮艺术》(陈文怀,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7年)。
《国外茶叶期刊一览表》列出期刊28种。但小编检索发现,列出的部分期刊已经“下落不明”。例如,日本期刊《茶叶研究报告》(ISSN号 0366-6169)在《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和日本的CiNii数据库中都检索不到信息;美国期刊World Caffee and Tea(ISSN号0043-8340)在《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中检索到的状态是“確認中/無法確認”。在该书的正文中,还简要介绍了9种有关茶的中文期刊,分别是《茶叶科学》《中国茶叶》《茶叶文摘》《茶叶》《福建茶叶》《茶叶科学简报》《茶叶通讯》《蚕桑茶叶通讯》和《茶讯》。
《中国茶经》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文化性和经典性相结合的茶业百科全书。全书共计140余万字,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枝篇》《饮茶篇》《茶文化篇》六篇,较准确而全面地总结了中国古代、近代和当代的茶情,是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数千年茶文化概貌的巨著。
‡
◎茶之品
《大中华文库·茶经、续茶经》一书中有下面这段文字:
罗先登《续文房图赞》 玉川先生
毓秀蒙顶,蜚英玉川。搜搅胸中,书传五千。儒素家风,清淡滋味。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该书今译】元代诗人罗先登《续文房图赞》有“玉川先生”赞文:蒙顶山茶钟造化之灵秀,玉川先生蕴蜚英般茶情。他胸中涌动茶诗万篇,表现了历代儒家素风,饮茶品尝的是清淡滋味,传递而出的是“君子之交,其淡如水”的哲理。
【该书英译】On the green top of the luxuriant Mengshan Mountain there grows Mengding Tea. Verdant plants and emarald streams muse poetic inspiration in Mr. Lu Tong, This great scholar learned in Confucianism is a true gentleman,whose taste in tea as well as in everything else reaches a crowning level. The friendship with such people is therefore pure and plain as fresh water.
这首小诗有对茶性的评说阐述,饮茶能给人带来清淡、静雅的意趣和心境。小编由此还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 饮的是茶,品的是味,传递的是韵。
有一套英译本《茶经》在手,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茶文化时,是不是就不会再张口结舌、心急火燎了呢?
《续茶经》著于清代,作者是学者陆廷灿。《续茶经》沿用了《茶经》的体例,全书字数是《茶经》的十倍。这部茶专著对唐之后的历代茶事史料收罗宏富、考辨精细、条理清晰,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大中华文库·茶经、续茶经》是对《茶经》和《续茶经》的今译与英译。
‡
◎茶之名
小编在《中国基本古籍库》“检索字词”字段输入“槚”,检索到4830条记录,其中有如下一句:
“今有場師,舍其梧檟,養其樲棘,則爲賤場師焉。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爲狼疾人也。”
(出處:[春秋戰國]孟軻《孟子》卷十一,四部叢刊景宋大字本。)
此句的意思是:“如果现在有这么多园艺师,丢下那些有用的梧桐苗和梓树苗不理,却去培植那些没有的酸枣和荆棘,那他就是个蹩脚的园艺师。假如有人只顾保养自己的一根指头,却让肩背丧失了功能,而他自己还不晓得,那他便是一个糊涂人。”
上句中的“槚(音同“贾”)”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中被释义为“苦荼”,而茶在古代写作“荼”,在中唐以后才写作“茶”。例如,《诗经》中的《郑风•出其东门》篇:“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小编知道茶还有其他几种别名,例如,蔎(音同“设”)、茗、荈(音同“喘”)。这几个词在《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共计检索到26万余条结果(见下表)。当然,有的检索结果与作为饮品的“茶”是没有关系的。例如,其中192条检索结果是“洪茶丘”,而“洪茶丘”是人名,是元初的将领,曾担任东征日本的副司令官。
借此小编特别提醒:在做文献检索时,一定要增加检索词的同义词、近义词、缩写、简写等各种形式进行检索,才能把文献查全。
小编还要特别说明一下,《中国基本古籍库》中的原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上文中的标点是小编参考其他文献后加的哟!后面同此处理。
《中国基本古籍库》是综合性大型古籍数据库,共收录先秦至民国历代经典名著及各学科基本文献1万余种典籍、16万余卷。下图是其全文检索界面截图。
‡
◎茶之署
小编在《中国基本古籍库》“检索字词”字段输入“茶場司”,检索到194条记录,其中有如下一句:
“辛亥,提舉成都府路茶場司請自今應支撥與諸司錢並支見錢、金帛,勿以茶折,所貴不致諸司增損茶價,有害茶法。從之。”(出處:[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八十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此句中“提舉成都府路茶場司”是宋代官署名,宋在四川榷茶而设立的机构,始创于熙宁七年(1074),废于北宋末。其名全称为“提举成都府、利州、秦凤、熙河等路茶场司”,简称提举茶场司或茶场司。
‡
◎茶之器
小编在《中国基本古籍库》“检索字词”字段输入输入“越瓷”,检索到43记录,其中有如下一句:
“若邢瓷類银,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则越瓷类水,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出處:[唐]陸羽.《茶經》卷下,宋百川學海本。)
从此句可看出,瓷器是饮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已经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茶圣陆羽十分推崇越窑的青瓷。
‡
◎茶之水
小编在《中国基本古籍库》“检索字词”字段输入“大明水記”,检索到28条记录,其中有如下一句:
“世傳陸羽茶經其論水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又云,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瀑湧湍漱勿食,食久令人有頸疾。江水取去人逺者,井取汲多者。其説止於此,而未嘗品第天下之水味也。”(出處:[唐]歐陽修.《大明水記》,明刻百川學海本。)
此句的意思是:“世代相传的陆羽《茶经》一书在论茶水时讲,以山上的水为最好,其次是江水,井水最差。山上的水,选取从石钟乳上滴下的和在石面上慢慢流淌的最好。汹涌翻腾的激流的水不要饮用,经常饮用会使人颈部生病。江水要饮用那些离居民较远的,井水要汲取那些水位较深的。”
《大明水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论茶水的专文。由此可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讲究泡茶用水。
‡
◎茶之出
小编在《列国志数据库》“全文”字段輸入“茶”可检索到700条记录,其中包括《世界茶业蓝皮书:世界茶业发展报告(2017)》。该报告是第一部世界茶业综合性蓝皮书,立足世界茶业发展,分析了全球茶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深入总结了21世纪以来世界五大洲茶叶生产、消费、需求、贸易、科技创新与涉茶产业发展等概况,对茶叶产品分类、世界茶叶主产地生产、茶业质量标准和品牌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报告,对世界茶字冠名由来、茶的发现、茶的使用、茶业的主要成分、茶叶的功能作用、茶叶的世界传播、茶与健康、世界茶树物种渊源和分布等进行了专题分析,探讨加快世界茶业发展的主要举措,为世界茶业发展提供借鉴,促进世界茶叶的科技、文化、贸易、经济的联系和交流。
关于茶叶的生产和出口,该报告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国,也是茶园面积增速最快的国家。……2014年,中国茶园种植面积为265万公顷,占全球茶叶种植总面积的60.6%;茶叶产量209.6万吨,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40.5%;茶叶出口数量为30.2万吨,占全球茶叶总出口数量的16.5%;出口金额12.7亿美元,出口至126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茶叶的产量和出口量有没有超出您的想象呢?报告中的这些数据表明,茶叶是我国很多地区的支柱产业。
《列国志数据库》以《列国志》丛书为基础,又整合了其他国家国际问题核心研究资源、学术动态、文献综述、时政评论以及档案资料等构建而成,涵盖亚、非、美、欧等大洲163个国家和重要国际组织,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军事、社会、外交8大学术领域,时间跨度从远古到当代。收录了图书、期刊、研究报告、学术资讯等多种资源,以文字、图表、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检索界面截图见下图。
‡
◎茶之传播
小编在Illustrated London News Historical Archive,1842-2003(《伦敦新闻画报》数字典藏,1842–2003)数据库“Advanced Search(高级检索)”界面“Article Title”字段输入“tea”和“chinese”,然后点击“Search”(见下图)。
检索到3条记录,题名如下:
① Sketches from China. Chinese Woman Gathering Tea(1857)
②A "Red" Chinese Soldier like the White Knight: Towels, Tea-Kettle, and Cow-Horn.(1927)
③An Astonishing Discovery: Long-Lost Sung-Ware Potteries Found in Northern Fukien—The Source of Temmoku Tea Bowls Mysteriously Appearing on the Chinese Market(1935).
第①条“中国速写:采茶女(1857年)”的原图原文见下图。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沈弘教授耗时十年,将《伦敦新闻画报》与中国相关的文字与图片做了翻译,编译出版了图书《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2014年)和《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2016年)。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一书中就上图所配文字的译文如下:
“最近有一本中国画家的画册传到了我们手里,当我们从中看到《中国采茶女》这张画时,并未感到奇怪。中国人在世界上获得的声誉主要就来自这种奇怪植物的种植和生产。从中文典籍来看,茶叶的种植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时代,最早见于著名哲学家和伟大的伦理学家孔子编纂的《诗经》之中。因此,在一套表现中国风情的插图之中出现采茶这个题材是合适而有趣的。长期以来,采茶都是中国诗人喜欢描述的主题,茶叶既是庄稼汉的最爱,也是皇帝、朝廷极为珍视的贡品。即使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家,倘若剥夺了茶叶这个商品的话,也将会是一场非同小可的灾难。它为富人们提供了一种奢侈品,也为穷人带来了一份祝福。这种饮料减少了人们对于烈酒的依赖,因而它对伦理道德所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从这段文字看,小编觉得19世纪西方人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还是基本靠谱的。实际上,17世纪的上半叶是中国茶叶开始传播至世界各地的重要年代。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1606~1607年,荷兰人贩运茶叶至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这是中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记录。不过,茶叶传到西方后经历了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小编就听说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茶刚传入欧洲的时候,人们对茶并不十分了解,有些人称之为灵丹妙药,也有些人说饮用后会被毒死。18世纪,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为了辨真伪,特别赦免了一对被判死刑的孪生兄弟,命令他们:“你俩一个每天饮茶,一个每天饮咖啡,既可免去死罪。”结果兄弟两人都活过了80岁,喝茶的哥哥甚至比喝咖啡的弟弟多活了几年,而且是无疾而终。饮茶的健康功效得到了证明,于是,饮茶之风在瑞典乃至欧洲盛行开来。
可见,新事物的出现让人们去接受总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
您的家乡产茶吗?您为您家乡的茶叶做过推广吗?有一篇标题为“习近平的‘茶叙’外交”的文章您知道吗?讲的是习近平主席多次与外国领导人一同“茶叙”,品茶畅谈。小编觉得习近平主席也同时在为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做义务推广员呢!
(上图来源:习近平的“茶叙”外交.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117/c1001-29029706.html)
《伦敦新闻画报》于1842年在英国创刊,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周刊。其以细腻生动的密线木刻版画和石印画再现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大多是关于现场的目击报道,属于第一手的原始料。画报初始就对中华帝国表示密切关注,派驻大量画家兼记者,1857至1901年就向英国发回了上千张关于中国的速写和几十万字的文字报道,所报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国社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点。Gale公司将这份画报数字化建成了Illustrated London News Historical Archive(1842-2003)数据库,在Gale Scholar平台提供使用。Gale Scholar平台上还有其他30多个子数据库等着您来“挖掘宝藏”哟!
好了,小编就为您摘录这些东东!虽然有些啰嗦,但也只是沧海一粟。无论是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还是清华书香百年的图书馆,都值得您继续去徜徉品味和挖掘利用!
如果您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咨询,请通过点击下列网址或扫描二维码联系您的学科馆员。
学科服务网址:http://lib.tsinghua.edu.cn/service/sub_librarian.html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编最后衷心祝您:有茶相伴,拥有一个清清凉凉的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