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快报】《在汉帝国的阴影下:南朝初期的士人思想和社会》
《在汉帝国的阴影下:南朝初期的士人思想和社会》
“中国中古学术思想书系”(第一辑)
[美]何肯 著 卢康华 译
2018年8月,定价:55.00元
何肯(Charles Holcombe),1986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北爱荷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曾游学中国,并到汉学氛围浓郁的日本京都大学访学。精通中、日、法等语言,治学兴趣广泛,主攻魏晋南北朝史,兼及秦汉、隋唐史与东亚文化圈形成史,成就显著,亦涉足当代中国与当代日本研究。治学近四十年来,发表过数量可观的中国史研究论文与书评,并先后出版三部中国史与东亚史研究专著:《在汉帝国的阴影下:南朝初期的士人思想和社会》(1994)、《东亚的起源: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907年》(2001)、《东亚史:从文明起源之初至二十一世纪》(2011)。
《在汉帝国的阴影下》英文版1994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
卢康华,浙江淳安人,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兼及近代碑刻文献与印学研究,发表《资料·思想·方法——评〈历代文话〉的学术价值》《重塑正统:宋初二帝时期祠庙碑文与帝国君臣心态》《把经典刻在石上:邓石如对欧、苏文赋的一次膜拜》《俞樾与诂经精舍》《“袖珍碑刻”:明清以来印章边款的文学性及其文学史料价值探讨》《“夜雨”何来:印章世界中的嗜古癖与考据学》等论文,点校整理《浙西水利书》《蟫庐日记(外五种)》,主编出版《近代稀见碑拓史料丛刊》(第一辑),英译唐代文学理论研究论文数篇。
译者题签作品
译者篆刻作品
《在汉帝国的阴影下》是一本研究南朝初期士人思想发展的学术论著。该书由概述汉末政治社会背景入手,在分析了汉末的社会经济基础与流民等背景的基础上讨论了魏晋南北朝初期南方诸朝诸文官机构的发展、士族的崛起、士人思想的萌芽发展等相关政治文化内容。
目 录
第—章 导言:重塑中国
第二章 流亡政权:东晋王朝的编年简史
第三章 社会经济秩序
第四章 士族特权的制度结构
第五章 士族文化
第六章 真人:文化理念的力量
第七章 尾声:帝国的复兴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精美书影
实体书
内页
译后记
本书是何肯先生早年贡献给学术界的一部中国中古史研究著作。遗憾的是,问世虽已二十余载,却一直未能译介给中国学界。今由我冒昧从事斯役,推出首部中译本,感慨良多,愧悚亦实深。
依惯例,或应在译后记中对该书做一番学术上的研讨,然斟酌再三,还是决定付诸阙如。姑且套用一句前人笔下的习见之语吧:“其书具在,读者自可覆按。”这绝非遁词。就译者的立场而言,力求提供一个可信、可读的译本给读者,是第一使命。至于学术上的研讨,应当将主动权交给读者。坦诚地说,我在译此书时,是尽心尽力的,虽绝无自信已然“信、达、雅”三者具备,却也是以这三字要诀为追求方向了。至于译文中必然存在的问题,则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在此,谨特别说明以下三点。
一是本书英文标题中“literati”的翻译。此前,有学者介绍何肯先生,译作“文人”,因此“中国中古学术思想书系”最初申报项目之时,本书标题即采用《在汉帝国的阴影下:南朝初期的文人思想和社会》的译法。而事实上,本书导言部分设有专节讨论何以采用“literati”这一术语,作者指出:“‘literati’一词传达出这一阶层崇尚文化的特征,其涵义与通常中国人所说的‘士大夫’相近;虽然‘literati’在字面上并不具有中文‘士大夫’一词所隐含的特权与政治地位之意,但我采用此词,目的就是为了给中文中的‘士大夫’找到一个更为恰切的英文翻译。”我着手翻译后,研读该节所言及全书所论议题,反复推敲,觉得还是译作“士人”为妥。首先,何肯先生本来就是为了对译“士大夫”而采用“literati”,那么回译时,必须考虑他的这一出发点。其次,该书重在探讨这些“literati”的政治、经济、权力、学术、思想等议题,而绝少涉及文学。倘若回译为“文人”,在现在的语境下理解,容易使人误以为倾向于文学方面的讨论。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本书所涉及的时代是南朝初期,作为常识,这显然是一个士族门阀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阶段。因此,以“士人”(正文中有时译作“士族”)指称何肯先生所谓的“literati”,或许较为合理。
王羲之《丧乱帖》
二是本书封面及书腰配图的选择。我从小喜爱书法艺术,尤其对王羲之所代表的晋人风神,怀想不已。本书译完后,承责任编辑信任,将选取配图的任务交托给我。鉴于本书的中心要旨,我选择王羲之《丧乱帖》(现藏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与钱穀《兰亭修禊图卷》(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封面配图。《丧乱帖》原迹今已不存,传世者为唐代双钩廓填本(与《二谢》、《得示》合裱一卷),于日本圣武天皇时期由遣唐使东传。该帖云:“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字里行间,回荡着一片哀苦之音;书法则结体侧仄,跌宕滞顿,燥润并行,令人想见痛心疾首、啜泣难抑之情。帖中提及的先人坟墓遭遇破坏一事,究当系于何年,目前学术界尚有分歧,然确定无疑的是当时正值中原板荡、衣冠南渡,向以正统自居的汉人政权丧失了理想中的大一统政治格局。何肯先生在本书第二章结尾写道:“一部东晋王朝的政治史,就是一个充斥着无情搏斗的故事,这搏斗,发生在南方土著士族与北方流亡士族之间,发生在朝廷与边疆军阀之间,尤其是发生在东晋王朝与淮河以北无数个非汉民族政权之间……这是一个为了夺取政治、军事大权而战火不熄、争斗不倦的时代。”“丧乱”二字对南渡士族而言,实是触目惊心的字眼与无比痛切的感受。而正如何肯先生所言,丧乱“也仅仅是南北朝历史诸多面相中的一个面相罢了”,“唯有在政治领域,南朝才可被贴上‘黑暗时代’的标签”。这个时代,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崩塌,士族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文化上,皆拥有极大限度的特权,南渡的精英士人摆脱了对专制帝国统治者的依附,“开始追求个体意义上的自我实现,陶陶然醉心于宗教、艺术、音乐、诗歌与酬酢交游”。而作为这一鲜明倾向的标志性事件,无疑是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是次集会人数与名单,历代文献记载虽各有出入,然参会者多为东晋士族精英,则无疑议。琅琊王、陈郡谢、颍川庾、高平郗、谯国桓与太原孙,构成了永和九年兰亭雅集的核心与主体。可以说,这些政治、文化精英人物的兰亭修禊之会,所包含的内容,正是何肯先生所云“陶陶然醉心于宗教、艺术、音乐、诗歌与酬酢交游”,故又选择钱穀所绘《兰亭修禊图卷》作为配图,从而突显本书所着力呈现的南朝初期历史的另一面相。折射出“黑暗时代”带给南渡士族内心苦痛的《丧乱帖》,与描绘着这一时代精英人物高雅文化的《修禊图》,一书一画,二者相配,以此概括何肯先生《在汉帝国的阴影下》一书的议题与主旨,或许不至河汉过甚吧。
钱穀《兰亭修禊图卷》(局部)
三是本书的“译者按”。我在翻译时,深佩何肯先生的博学以及对中国古代典籍史料解读的精当。然智者千虑,偶有一失,加以中国古代文言本身的深奥、多歧,本书也不免有一些因误解原典而造成的误译与误释。对此,我皆以按语形式表而出之,期待与原作者和中文读者共同商榷,庶臻完善。翻译过程中,碰到疑难问题,每恨不能与何肯先生对面而坐,疑义相析。然而,这个机会却一直要到本书中译本全稿完成之后,才以书信的形式姗姗来迟。我得以联系上何肯先生,所费周折,实非易易。从广州的彭林老友、南京的童岭学兄,到京都的小南一郎教授,到时客北京的熊存瑞教授,最终才与万里之外的何肯先生建立联系,借助电邮,往复商略,一些蓄疑已久的问题——包括术语与人名,始得涣然冰释。我冒昧告知在译稿中不揣谫陋施以校勘性质的按语,并抄呈其中部分条目,何肯先生不仅未以为怪,反给予肯定与鼓励,其学风之朴实,雅量之过人,实深敬佩。
本书之得译就,承薛胜智、李健儿、林大江、薛海霞、彭林、史欣、毛娜、郭时羽、林振岳诸师友襄助良多;书系主编童岭兄的“命题”与督促,中西书局吴志宏、李碧妍二位女士的开明与耐心,皆令我感念;孙田女士、田振宇先生协助查考《兰亭修禊图卷》真伪与藏地,德高望重的书法家金重光先生与复旦大学古籍部研究员王亮老师慷慨赐予题签,为拙译增添荣光:凡此种种,点滴在心,在此一并致以最真挚的谢意!
戊戌孟夏 卢康华补记于沪寓
[供稿编辑:吴志宏]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