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雷科技AI硬件组 | 编辑:冬日果酱 | 排版:GUAN
首先是一季度,全球 PC 市场在经历连续两年的下滑之后,终于重新恢复增长,出货量达 5980 万台,同比增长了 1.5%。当时我们就指出新品刺激以及 AI PC 概念两大因素,推动了全球 PC 市场走出寒冬。而据最新公布的数据,二季度全球 PC 市场不仅继续增长,甚至增幅还在扩大。
市场研究机构 IDC 最新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 2024 年第二季度,全球 PC 市场合计出货 6490 万台,同比增长 3%,增速为一季度的两倍。甚至除了中国市场之外,全球 PC 出货量二季度的同比增长可以超过 5%。具体到前五大厂商,联想继续稳坐全球第一大 PC 厂商的宝座,出货量从去年同期的 1420 万台提高到了 1470 万台,涨幅 3.7%,市场份额也随之提升 0.2%至 22.7%。排名第二、第三的惠普和戴尔并不理想,戴尔甚至还有 2.4%的下滑。相比之下,苹果和宏碁无疑是更大的「亮点」。不仅仅是一季度增速就大幅领先其他厂商,二季度增速还在继续提高,远高于大盘,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大盘的增长。尤其是苹果的出货量同比增长 20.8%,从 470 万台增至 570 万台;宏碁也有 13.7%的增幅,出货量从 390 万台增至 440 万台。
正如 IDC 全球设备追踪副总裁 Ryan Reith 所言,连续两个季度的增长,加上围绕 AI PC 的大量市场宣传,以及迎来重要的商业换机周期,正在提振全球 PC 市场。而结合一季度、二季度 PC 市场的情况来说,PC 市场今年上半年发生的变化,恐怕还是未来数年 PC 行业的大趋势。2024 上半年,
PC 市场在变
过去半年,PC 行业重新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不仅是因为暌违已久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增长背后的驱动力。AI 当然是最绕不开的一个核心。事实上,从 ChatGPT 开始 PC 就重新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大多数的 AI 工具也都更倾向于先上 PC,然后才会逐渐覆盖手机。背后的关键原因在于,PC 平台在信息的输入输出上有着更天然的优势,不管是更大的显示屏幕,还是更高效的文本输入方式,而这恰恰也是这一轮 AI 变革——大语言模型技术最具颠覆性的能力所在。而在 2024 年,随着基于大模型技术的 AI 应用不断涌现、碰撞和出圈,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真正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用上 AI,PC 也自然而然引起了更多的使用和讨论。但 PC 显然不想止步于「搭台」,还想在 AI 时代亲自「唱戏」。2024 年被称为 AI PC 元年,不是没有原因。从年初到年中,几乎每一家主流 PC 厂商都在密集地推出 AI PC 新品。
4 月 18 日,在第十届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一次性发布了六款 AI PC。就连苹果也在 3 月 4 日推出了搭载 M3 芯片的新款 MacBook Air,并称其为「世界上最好的消费级 AI 笔记本电脑」。还有更多厂商,也在推出旗下的 AI PC 产品,从戴尔、惠普、华硕、宏碁,到荣耀、华为、微软。与此同时,新一轮的换机周期也在推动全球 PC 出货量的整体提高,尤其是商用 PC。四年前,新冠疫情引发了全球范围 PC 的大规模更新换代,当时大量采购的 PC 到现在接近性能和功能的极限。IDC 报告就指出,目前许多商用 PC 使用时长普遍超过了四年,企业开始寻求更新以提升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当然,Windows 11 的更新和 AI PC,也是推动企业更新 PC 的关键因素,但这种推动作用,可能还是要从下半年开始。包括消费级市场也是如此,毕竟在 6 月之前,市面上的 AI PC 都很难称得上真正的 AI PC,也和传统 PC 拉不开使用上的差距。AI PC 发力,
但下半年才是重头戏
公允地讲,虽然一部分有专业需求的消费者和技术爱好者在购买笔记本电脑时,已经开始关注 PC 的 AI 性能以及相关的 AI 功能和应用。但显然,目前市面上大部分 AI PC 的「AI」还远不能成为影响绝大部分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在骁龙 X Elite Windows PC 上市之前,厂商所谓的 AI PC,「和传统 PC 拉不开使用上差距。」比如说 AI 聊天机器人这类目前用户规模最大的 AI 应用,实际上并不依赖于硬件本身,厂商们之前宣称的 AI PC 和传统 PC 用起来都一样。WPS AI、Notion AI、微软 Copilot 以及大量 AI 应用,都是如此。
英特尔从去年年底起联合 PC 厂商举办了各种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希望吸引开发者基于 Ultra 处理器打造端侧 AI 应用,还推出了 AI PC 加速计划,吸引独立软件供应商(ISV)。此外,联想在 4 月正式发布了「联想小天」个人智能体,提出了 AI PC「五大特性」,包括内置个人大模型、本地异构算力、个人知识库、个人数据和隐私安全保护、开放人工智能应用生态。众所周知,目前云端大模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算力,其实终端也一样。事实上,今年上半年绝大部分的 AI PC 都是通过异构计算提供 AI 算力,指的是利用 CPU、GPU、NPU 共同参与 AI 加速计算的过程。然而「异构计算」放在笔记本电脑上并不合理,不仅是占用 CPU、GPU 计算资源,容易影响日常使用体验,还有功耗上的问题。拥有足够算力的 NPU,则是 PC 行业的「版本答案」。6 月 18 日,第一批搭载骁龙 X Elite 的 Windows 笔记本电脑终于开售了,包括微软最新款的 Surface Laptop、Surface Pro,宏碁非凡 Go Pro AI 以及华硕无畏 Pro15 2024 高通版等。随后,各家厂商的骁龙 X Elite/Plus Windows PC 都在陆续上市。如果按照微软对于 AI PC 的要求,Windows 11 AI PC 的核心标准就是 NPU 拥有至少 40TOPS 的 AI 算力,目前市面上只有最新发布的这一批骁龙 X Elite/Plus Windows PC 称得上「AI PC」。
现实是,目前搭载骁龙 X Elite/Plus 的 Windows PC 还少得可怜,更多新品将在下半年陆续上市。同时不只是高通,英特尔和 AMD 也在前不久的台北电脑展上纷纷发布了下一代 PC 芯片,共同点是 NPU 就能单独提供 40 TOPS 以上的 AI 算力,相应的上市机型也都会在下半年正式开售。只有算力够了,不管是最新版本 Windows 11 上的,还是第三方 AI 应用才能在 PC 上普及开来,AI PC 也才能在下半年有真正的用武之地。高通重新入场,
PC 芯片再生变局
除了换机周期的到来、Windows 11 的更新以及 AI PC 的大火,2024 年 PC 行业注定还绕不开高通的重新入场。骁龙 X Elite 不是高通的首款 PC 芯片,但毫无疑问,这是最值得期待的一款高通 PC 芯片,从去年 10 月发布就把「期待值」拉满了。具体到产品本身,骁龙 X Elite 最大的两个亮点无非是——同性能下更低的功耗以及算力达到 45 TOPS 的 NPU。在 AI PC 时代,NPU 算力的重要性太高了。在 3 月英特尔举办的一场人工智能峰会上,英特尔客户端计算事业部副总裁 Todd Lewellen 就提到,微软坚持让 Copilot Runtime 在 NPU 而不是 GPU 上运行,以尽量减少对电池寿命的影响:去年(与微软)进行了很多讨论,我们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在 GPU 上运行它?」他们说是希望确保 GPU 和 CPU 被释放出来完成其他工作。而且我们希望确保出色的电池寿命体验,如果在 GPU 上运行 Copilot 和其中一些工作负载,你会看到对电池续航的巨大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微软指出了上半年所谓「AI PC」普遍存在的问题:异构计算因为要调用 CPU、GPU 计算资源,会影响到 PC 上其他软件以及日常的运行,甚至让整个系统体验变卡。再有,受困于在 AI 加速计算中 CPU 速度太慢、GPU 功耗太大,异构计算仍然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对于极重续航能力的笔记本电脑而言,显然是不合适的。与此相对,NPU 作为专门为神经网络运算而设计的处理器,在 AI 运算上有着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功耗,更适合日常运行 AI。所以在骁龙 X Elite 之后,从英特尔到 AMD 再到苹果,也都在大幅提高 NPU 性能:- 苹果在 5 月发布了 M4 芯片,NPU 算力达到了 38 TOPS,相比 M3 上的 18 TOPS 翻了一番还多;- AMD 在 6 月发布了锐龙 AI 300 系列 APU,配备「移动端最强 NPU」,算力可达 50 TOPS,搭载该芯片的 AI PC 将于 7 月起上市;- 英特尔也展示了 Lunar Lake,NPU 算力达到了 48 TOPS,计划在秋季正式出货。
甚至,这不是这一轮 PC 芯片变局的结束。根据媒体爆料,在高通之后,联发科将联合英伟达在 2025 年推出基于 Arm 架构的 PC 芯片,AMD 也在计划推出 Arm 架构的 PC 芯片:写在最后
纵观这半年的 PC 市场发展,AI 技术无疑成为了推动行业前进的重要力量。从英特尔到 AMD,再到苹果,芯片厂商们纷纷投入大量资源提升 NPU 性能,以应对 AI 计算的需求。虽然目前异构计算在效率和功耗上仍存在挑战,但我们可以看到行业正在快速适应和优化。展望未来,PC 市场将会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随着联发科和英伟达的合作,以及 AMD 计划推出的基于 Arm 架构的 PC 芯片,传统的 x86 架构可能会受到冲击,PC 生态系统将迎来更多创新与变革。对消费者而言,未来的 PC 不仅仅是计算工具,更是智能助理和高效伙伴。这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也将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这场变革中,只有持续创新、关注用户体验的厂商才能脱颖而出,成为新一轮科技浪潮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