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抗疫群英谱 | 傅小云:最后一道防线上的“守门人”

宣传处 健康贵州 2021-11-22


他是横刀立马的战将:1月27日首批出征,3月26日最后一批离开,鏖战鄂州60天,瘦了整整10斤。

他是所向披靡的战神:在疫情尚未明朗、病毒传播特点尚未清晰情况下,第一个近距离为危重症患者实施气管插管,以命抢命、争分夺秒抢救患者。

他是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守门人”:一直坚守在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的桥头堡——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

他说:“即使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我们也要付一万分的努力。”他还说:“我是共产党员,又是治疗组组长,必须冲锋在前。”







他叫傅小云,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贵州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













9月8日,傅小云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两项荣誉。

新冠疫情爆发之初,傅小云第一时间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作为一名党培养多年的医务工作者,武汉告急,我深知此次疫情的凶险,但此时我们不上,谁上?”

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三。正在上班的傅小云接到电话:奔赴湖北一线。给他的准备时间,只有短短两小时,来不及告别家人,他顶着寒风,匆匆出发。“实实在在的做,踏踏实实的干!”当晚,在贵阳龙洞堡机场,傅小云受命担任贵州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并代表医疗队发言。

1月28日凌晨,援鄂医疗队抵达鄂州市中心医院,其肝病及疑难杂症科主任医师江杰看见傅小云一行忍不住流下热泪:“我们已经连续奋战了半个多月,实在是太疲惫了。还有大量危重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现在你们来了,太好了!”傅小云望着江杰布满血丝的双眼,突然感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

随后的经历,让傅小云更为震撼。1月31日,当他进入呼吸重症监护病区查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时,仅8张病床的病区,一个晚上3位患者离世,剩下的5位患者,如果不立即实施气管插管,也将面临生命危险。尽管当时病区还在进行院感防控改造,可时间不等人,傅小云下定决心,要以最快速度整体接管病区,为抢救病患争取时间。

“我们第一天上岗就打了一场硬战。”傅小云告诉记者。2月1日清早,傅小云带领4名医生和20名护士走进病区。当时,傅小云和同事还不完全了解患者的病理生理规律,凭借以往的经验,他们决定立即采取患者最需要的生命支持手段,为4例危重型患者进行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是个感染风险极高的技术活,插管过程中,患者因为咽喉部的刺激会剧烈咳嗽,喷出大量的气溶胶,无数的病毒颗粒随之而来,必须佩戴全封闭头罩才能确保安全。

“第一例插管必须我来做,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又是治疗组组长,必须冲锋在前。” 傅小云说。

第一例操作很顺利,仅仅10多秒时间,傅小云就迅速把导管置入到患者气管,接上呼吸机后,患者缺氧状况改善,呼吸逐渐平稳下来。傅小云这才意识到,这是自己第一次如此近距离与这种未知病毒接触,此时他全身已经大汗淋漓,雾气完全模糊了面罩。

危重型患者的治疗难度远远超出了傅小云的想象。傅小云和同事们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与病魔鬼战斗。“上班时,我会从71床走到80床,那是35步,然后再折回来,盯着监护仪,循环无数次。我根本不敢坐下来,始终盯在病床旁,不断观察患者的细微变化,不断调整治疗措施。一个班6小时下来,可以走近2万步。刚开始进入病区时(第一个月),我们只有4个医师和20个护士,也找不到护工及卫生员,我们的护士除了完成正常护理外,还要给患者翻身通气、清理排泄物和医疗垃圾等等。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尽管强度大,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傅小云回忆说。

实实在在的付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截止3月23日24时,贵州援助鄂州医疗队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767人,管理患者占鄂州总量的55%;累计出院602人,治愈率96.78%。收到了200多幅锦旗和感谢信。

北京领奖归来,傅小云说:“这份至高的荣誉,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共产党员,我将回到原点和起点,做到三个回归:回归工作常态,回归初心使命,回归新的原点,一如即往地努力工作、勤奋学习,把当前的学科建设做得更好,把为人民服务的治病救人工作做得更好。”







来源:贵州健康报记者 高学军

编辑:曾韬

校对:石磊

往期回顾

初心如炬 使命如磐——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省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中心

致敬!他们是贵州人,也是新时代的平凡英雄

因赴武汉抗疫推迟婚期的他们,终于迎来了“迟到”的婚礼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0-2021)》


觉得不错就点个“在看”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