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顺县:“六位一体”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健康贵州 2021-11-19

近年来,长顺县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在做强县级龙头医院的基础上,一体化推进县、乡、村三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着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问题,逐步实现了“群众满意,医院满意、医生满意,社会满意”的目标。2019年8月,被列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之一;2020年5月,荣获国务院2019年度落实有关重大政策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激励表扬,获得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奖励500万元。


优化资源配置

重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集团化”做强县级龙头医院。将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中医院3家县级医疗机构按照人、财、物统一管理的模式组建为长顺县医疗集中心医院,设立集团中心医院党政管理层,由分管副县长兼任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兼任院长,设党委专职副书记1名,纪委书记1名,副院长6名;整合3家县级医院内设科室,统一设立为6个行管理科室,6个医疗辅助科室和65个临床科室,实现了县级医疗资源集团化整合、集约化办公,让县级龙头集中优势资源“看大病”。

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中院医院整合为长顺县医疗集团中心医院
“区域化”做活乡镇分院。将17个乡镇卫生院统一纳入县域医共体管理,作为县医疗集团中心医院的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直接加挂县医疗集团中心医院分院牌子,县级医院整合优质医疗资源统一调配到乡镇分院,充实乡镇分院力量;在职能定位上,保留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实现了县乡两级医疗卫生资源一体化发展,让乡镇分院集中精力“看常见病”。
“网格化”做实村级卫生室。将所有村级卫生室纳入县域医共体管理,作为县医疗集团中心医院的三级医疗机构,多渠道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新改建标准化村卫生室31个,配齐配优村医98人,月工资由817元提高至1470元;全面强化村级公共卫生服务职责,从县级抽调82名业务能力强、有较强责任心的医务人员到村级卫生室蹲点指导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让村级卫生室有能力“看小病”。


创新管理体制

合理界定政府医院职责





坚持“五个不变”,强化党政办医责任。强化党对医疗卫生改革的领导,组建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管理委员会,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医管委”主任,坚持“现行事业单位性质不变、财政补偿政策和渠道不变、政府投入方式不变、功能定位不变、公共卫生职能不变”的“五个不变”原则,制定政府办医管医“职责清单”,强化财政投入、基础配套、目标绩效等保障。2016 年以来,政府累计投资3.6亿元改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年均投入2000万元保障公立医院运转。


坚持“六个统一”,强化医共体管理运营。县域医共体各成员机构在县医疗集团中心医院组织领导下,按照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绩效考核、统一人员调配、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械管理、统一信息平台“六统一”机制管理运营,实现了组织领导合一、经营管理合一,构建了“责任共同、管理共同、服务共同、技术共同、利益共同”一体化的命运共同体,医疗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管理机制更加顺畅、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改革人事薪酬

激发医务人员内生动力




建立“以岗定酬”的人事薪酬制度。对全县660名原有编制人员身份进行统一封存,坚持以岗定人、以岗定酬,所有人员实行全员竞聘上岗,推行编内编外同管理、同考核、同报酬、同绩效、同缴职业年金的“五同”人事制度,彻底破除编内编外人员的身份管理界限,打破医疗卫生领域编内编外不同薪、同岗同劳不同酬的瓶颈,全面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全面推行院长年薪制,县医疗集团中心医院院长年薪25万,副职年薪22万;年薪由基础年薪+绩效年薪组成,年终委托第三方进行绩效考核、兑现奖励。

深入村寨开展义诊


开通“绿色通道”加快人才引进。充分赋予医疗集团中心医院用人自主权,根据发展需要新增279名备案编制,由医疗集团中心医院按照“总量控制、动态管理、自主招聘”的原则自行调配使用,对新进人员统一采取备案编制自主公开招聘、自主调配使用。目前,引进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180名,全县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从1.29人提高至1.63人。
建立“专家工作站”提升医疗能力。组建长顺县医疗专家工作站及博士工作站,与24家省内外医院建立长期协作机制,引进北京307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及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的33名省内外知名专家,广州越秀、浙江台州、贵阳市派驻医疗专家90名,采取长期合作、定期坐诊,有偿服务、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帮助提升医疗能力水平。


坚持“三医联动”

回归公立医院公益属性




深化医药改革,破除“以药养医”瓶颈。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推行药品统一采购和零差率销售,让医药回归治病功能。改革后较改革前相比,全县医疗机构收入中,药占比由26%降至20.21%,住院病人均医药费用增长率由14.12%下降至5.95%。
深化医疗改革,构建“以技养医”机制。坚持医务人员薪酬与药品、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全面脱钩,建立以提高医务性收入为导向的发展机制,让医生回归看病角色。根据实际适当提高医疗服务目录的医保补助,积极推行“单病种计费”,用好用活“两个允许”政策(允许医疗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后主要作为人员的奖励),明确医务性收入提取10% 发展基金后的85%用于绩效工资,激励医务人员通过提高自身的医技水平、服务质量来提升收入。改革后较改革前相比,全县医务人员年均收入同比提高约2.5万元。
深化医保改革,推进“支付方式”改革。以定点医疗机构近三年医保基金使用情况为参考,统筹考虑物价、技术等各方面因素,对医疗机构实行年度“总额预付、结余留用”的医保支付改革,即:将年度医保资金预算打包预付给医疗机构,当年结余部分自行使用,有效激励了医疗机构自觉规范诊疗行为、主动节约医药成本。


优化看病流程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排队。依托信息化智能平台,县域医共体内所有检查检验实现结果互认、信息共享,有效破解了重复检查、重复收费。推行“诊间支付、科间结算、一次付费”看病流程,提高了群众看病效率和服务质量。

让医生多流动,让患者少跑路。县域医共体内推行“就近就诊、远程确诊、流动服务、分级诊疗”的服务机制,患者直接就近到乡镇分院就诊、县医疗集团中心医院通过远程系统确诊、定期派主治医师到乡镇分院流动服务,让群众实现就近看病、就近治病。改革后较改革前相比,县内就诊率达83.08%,患者满意度达95%。


推进医防融合

守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医防信息融合。统一建成城乡医防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彻底打破“医”和“防”的数据壁垒,有效破解了“一个病例、两头建档、各自为战”的难题,不仅大幅提高疾病预防的精准性,还有效降低了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


医防人员融合。围绕“医者能防、防者能医、医防一体”的改革思路,彻底打破医、防两类人员的属地界线、身份界定、管理权限,以乡镇为单位统筹合理调配医、防人力资源,做到人岗相适、各取所长,让群众防病更精准、看病更高效。
医防业务融合。以县域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重大疾病防治为重点,推行医疗救治和健康管理“双服务”制度,打通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分割、脱节的通道,逐步将健康服务重心由后端的医疗向前端的预防转移,实现筛查、管控、干预为一体的健康管理服务。

供  稿 | 贵州健康报记者 杜明


编  辑 | 高学军    排  版 | 石磊

签  发 | 鲁建华    审  核 | 曾韬

主  办 | 贵州卫生健康融媒体中心

往期回顾

疫情通报 | 10月9日贵州省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发布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防护指南之儿童福利机构篇

百年瞬间丨草原英雄小姐妹

全省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大会在贵阳召开


觉得不错就点个“在看”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