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隔离病房里的“拄拐人”

站在第一线的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2020-02-08
今晨
#武汉封城#刷爆网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深深地
刺痛了人们敏感的神经

当你幸福地
被妈妈催婚时
当你与妻儿
坐在一起吃团年饭时
武汉,有一群人
在隔离病房里
努力着
……

01隔离病房里的“双拐医生”
 他叫饶歆,是一名医生,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9年了,如今,负责重症隔离病房的工作。
数天前,他的脚崴了,一直没有好,7天前,他来到重症隔离病房工作。在被问起为什么不休息时,他说:“怎么休息呢,岗位上要有人啊!”
在他看来,隔离病房的工作与普通重症监护室的工作无异,但重重防护服加大了工作的难度。比如,对一个150斤重的病人翻身,平时需要三四个人,在这里,需要六七个;对患者的穿刺插管,视野严重受限,没有耐心和技术无法完成……
脚崴了一瘸一拐,饶歆就拄着拐杖上岗。他单脚受伤,同事们却称他为“双拐医生”。原来,为了防止将病毒带出隔离病房,房间里所有可能污染的物品都不可以带出;为了方便,他在隔离病房放了一根拐杖上班时用;在隔离病房外放了一根拐杖下班后用,被同事亲切地戏称“双拐医生”
饶歆有一个7岁的女儿,自打进入隔离病房工作,他自己一个人在外面住。他说:“相当想姑娘。”但他知道,虽然自己防护严密,但病毒的传播途径并不清楚,他怕自己成为女儿的“传染源”。饶歆说:“有时候实在忍不住,他会在开阔的空间里,隔着三米之外远远地看一眼。
▲ 饶歆在重症隔离病房▲ 饶歆(左三)坐着向彭志勇主任讲述患者情况
02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她叫谢丹,前天早上八点上班,截止昨天19点仍在岗位,中途稍微小憩了一会儿。同事们让她休息,她仍要求坚持。她说:“我是急救重症的护士,有重症护理经验。”

她叫张红琴,今年32岁,有一个9个月大的女儿,晚上由她带。为了在隔离病房安心工作,她下决心为孩子断奶。跟家里视频通话时,看到女儿哇哇大哭她心都碎了,但她说:“这儿需要我,我不能走。”


她叫马晶,今年35岁,是重症隔离病房的护士长,督促医护规范穿脱防护服;为医护排解心理压力,关心病人康复状况等都是她的工作,累的时候嗓子哑了,觉得头要炸掉了,浑身也没劲,一下班就不想动。她最长4天没回家了,就睡在科室。她说:看到病人康复和医护安全,是她最开心的事儿。
他叫,他叫……
太多太多的名字无法一一列出,太多太多的故事无法一一讲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白衣天使。
他们和饶歆一样,在疫情前线,都有一双“拐杖”。这双“拐杖”,是疫情面前主动请缨时舍我其谁的果敢与无畏;是防护服下负重前行时不轻言弃的坚持与毅力;更是生命面前救死扶伤时甘于奉献的大爱与情怀。

这双“拐杖”,让他们走得更勇敢,走得更稳健。

▲ 急救中心护士长谢丹在隔离病房

▲ 医护人员请战书
▲ 厚厚防护服下,医护用名字区分彼此▲ 他们偶尔缓解一下压力▲ 急救中心护士庞卓彦出了隔离病床,已是大汗淋漓▲ 医护人员用ECMO紧张抢救患者▲ 医护人员在隔离病房救治患者

大医精诚  敬畏生命

他们,用努力换回了一个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
他们,用付出挽回了一个个濒临绝境的家庭;谈起他们,刚从鬼门关走过、正在康复的市民方先生说

像我是个近视眼,我400多度,我看他们的眼神,看他们说话的动态、神情,传达出对我们的关心,体现出对我们的关爱。


她们穿的防护服,比平时超出很多倍的工作的力气啊,不透气啊,说话很难啊,他们上个厕所、吃个饭都很难,他们把我们安顿好之后,才能出去吃个饭,上个厕所。他们真的辛苦了。——BY 患者方先生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愿阴霾早日散去愿患者早日康复愿医护平安健康愿每位武汉人安好!
加油,武汉!

策划:高翔摄影:高翔  龚勇 夏剑音频剪辑:夏萌萌采访/编辑:杨丽丽

「 在看的,点一下为武汉加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