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曾国藩:成就国业 从管好家中一针一线开始

2017-05-27 北京卫视

近日北京卫视大型文化传承类节目《念念不忘》首播,第一期为观众解读了“曾国藩家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曾国藩文至武英大学士,武至两江总督官,他如何从一个文弱书生成长为一代大儒、名臣,又如何将家族推向“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空前盛况,又如何从太平天国手中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071uo7k3&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他坚信:学习是唯一的出路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这个时候的清王朝像一个已经腐坏的鸡蛋,虽然内部满是因变了质而发臭的流体,但它外部仍有一层坚固的外壳,束缚着里面的腐坏,阻隔着外部的侵入。曾国藩的时代,乾隆、嘉庆之后的清王朝,由于贪污腐败的极度恶化,由极盛迅速走向衰败。八旗兵、绿营军的腐败致使白莲教的兴起。西方列强又看到了东方这块肥肉,无耻的侵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划开了列强入侵中华的口子。可谓是内忧外患,清廷岌岌可危。


27岁这年春天,曾国藩第三次赴京会试。在京城这个寄托着他凌云之志的地方,他熟悉的仅仅是进去两次的冷冰冰的考场和两次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官道以及熙熙攘攘的陌生的京城老百姓。两次会试他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纨绔子弟凭借着坚硬的后台平步青云,而自己满腹的才学却无人赏识。


这时的曾国藩属于有一点恃才傲物那类人,尽管自己才华不是特别出众,但他坚信总有那么一天自己的才华会发出夺目光彩,现在需要的仅仅是时间。他不愿意像那些富家子弟一样,参加考试,带来了满车的金银,却只带来半点学问,天天忙活着上窜下跳,而不是踏踏实实读书。更何况,一个世代为农民的他,朝中无人可求,也无关系可托啊!


在曾国藩成长的过程中,祖对曾国藩的教诲总是要言不繁,虽只言片语,却影响深刻。父亲告诉他,祖父生前爱尔特甚,希望你报效国家。父亲说家有大故,游子在外,其心先即不安,是亦预为忧思之兆也,也充分体现了曾父复杂痛苦的内心和对曾国藩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勤奋独立换得国家太平的殷切期望。


一月份的全国考试(会试),曾国藩排名第三十八,在四月份的殿试上,他仅仅考了个三甲第四十二名。按惯例,他这种成绩进不了培养上层官员的翰林院,只能到省里当个小小的县令。而曾国藩梦寐以求的却是进入翰林院。咱们走吧,回老家!在家等着当个小县吏吧!此时的曾国藩已是心灰意冷,而同伴一句咱们去求求人吧,去找找那个一面之缘但赏识你的御史劳崇光吧,他爱才又是个广泛结交的人,去求求他,又让他心中那团奄奄一息的火焰又燃起丝丝火苗。也因为同伴的一句话,自此,出身农家的曾国藩踏入了仕途。并在九年内实现了升十级,三十七岁便官至二品,但最终凭借其才,一步一步位极人臣。


他坚持:身居高位扔勤俭持家


同治二年,也就是1863年,曾国藩已官至两江总督,终于将欧阳夫人、两个儿子以及两个女儿接到安庆,欧阳夫人在乡下的苦日子过够了,和孩子兴冲冲的来到安庆,本打算享享总督家眷的福,万万没想到总督府中的日子过得比乡下还要紧张,就连纳鞋纺纱这种琐碎的家务活还要亲力亲为。


要知道清朝的官场,那可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曾国藩当时所任的两江总督,权力那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用今天的官职来比较,两江总督可以相当于三个省的省委书记加上一个大军区的司令员。两江总督的家眷不仅要进行体力劳动,曾国藩还为家中的女眷们制定了一个工作日程表: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然后再纺纱或绩麻。中饭后,做针线活儿。晚上,则做鞋子。如此辛苦的总督府家眷,恐怕大清朝也找不到第二家了吧。


曾国藩要求子女的同时,对自己也严格要求。据曾国藩的一位随从曾这样回忆:当年在安庆,曾国藩贵为两江总督、湘军统帅,却像一个清贫的书生。一个人住一间很小的房间,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两条凳子,还没有上漆。有3个用竹子编的笼子,用来放衣服、放书。床上的蚊帐只有两尺多高,上面摆放的是一条农家普通的被子,用的是蓝底白花的布,被子上面放着一件破旧的背心,打了七八个补丁。


史书上记载过曾国藩家训:三个地方看一个家庭的兴败


曾国藩家训第一看:

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


曾国藩家训第二看:

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曾国藩家训第三看:

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在《念念不忘》节目的最后,节目组采访到了曾国藩的第六代嫡孙曾樾,曾樾曾在双榆树小学任校长,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书育人,献给了孩子,做了15年校长的他住在一间50平米的蜗居,一套普普通通的小两居室,餐厅与客厅合为一室,旁边隔了一间书房,房间不大但布置整洁,一尘不染,书架上摆满了曾文正公的手书日记、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全书等和曾国藩研究有关的书籍,洋溢着世代相传的书香气息。曾樾退休后不顾奔波劳顿,常常奔波于湖南和北京两地,选择传承曾家家风为又一番事业,想趁有生之年,凭借上游的经历再多做些事,不愧先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07jx1rc6&width=500&height=375&auto=0由此看来,曾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在于后人们严格遵守他的教诲,与曾国藩的家训家俭则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恪守:为拯救大清力挽狂澜

到了晚年,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了自清朝开国二百年来湖南第一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他自办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挽救了垂死的清王朝。


曾国藩无疑是一个拥有执念和自律相结合的人,为大清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身为一名地地道道的传统儒士,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从此弃文从武,成功的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转型为入朝局的国家栋梁。  


中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无数这样的英雄才子,他们秉承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对国家、民族有着普通人不可理解的使命感,责任感。诚然,在近世100多年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儒学、儒家,乃至儒士都被激进的批判者斥作守旧、陈腐的代名词,而随着新思维逻辑的普及,肉食者鄙的观念被发挥到了极致,中国士大夫自身的优点和价值也被贬损殆尽。


而曾国藩作为一名典型的中国士大夫,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先是光环黯淡,进而声名狼藉,最终已是本色丧失。但当我们拂去意识形态的遮蔽,又享受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便越发感到当今社会缺少的,恰恰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精英阶层。在这样的时刻,还原曾国藩的真实,是还原历史的真实,更是还原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5月31日21:08,《念念不忘》第二期将为您讲述林则徐的家书,解读他要传递的家风家训,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