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2015-04-11 武志红 小花生网

和你分享世界上最好的儿童教育资源;

点击文章标题下蓝字“小花生网”,关注我们...


檩子:这篇文章来自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的书一般有两个讨论焦点:一个是中国家庭的轮回机制,另外一个是跳出家庭,认识自己。他认为,中国人一直处理不好亲密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关系 ...),很多中国成年人其实是心理上的 “巨婴” 。


《为何家会伤人》的核心观点是: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如果他跟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便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相反,如果他和父母的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种种问题,并会通过他的新家将不幸传递下去(轮回)。


书中还有一个观点:一旦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亲子关系比夫妻关系更重要,这个家庭就离麻烦不远了。


不过,看武志红的书,和看任何知名作者的书一样,不盲从,不排斥,带着批判审慎的眼光,才会有收益。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作者:武志红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粘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而他,则势必会找一个伴侣,也会有自己的孩子。


等他的孩子长大后,他也会向父母学习,把他的孩子推向更宽广的世界。


爱,就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地传递,从我们的原生家庭传递到我们的新生家庭。


我们的一生,也是不断分离的一生。分离与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拒绝分离,就等于拒绝成长。不懂得分离的两个人黏在一起,你干涉我的空间,我侵占你的空间,两个人都不能很好的成长。分离是一生的主题,在人生每个阶段,我们都会遇到重要的分离。

分离处理,会出现三种结果:


第一,成熟分离。一边给予爱,一边坚定的告诉孩子或亲人,你是你,我是我。这样,关系仍然亲密,但关系中两个人都拥有独立而健康的人格。


第二,拒绝分离。关系不一定亲密,可能还非常恶劣,但关系中两人必然会黏在一起,仿佛演爱与恨的双簧戏。


第三,单纯分离。名义上是亲人,但拒绝爱与亲密。没有分离,孩子不能成人,没有爱,孩子一样不能长大。

第一个分离:分娩


出生,是一个人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的分离。孩子从温暖的子宫,营养的摇蓝,带着相当宠大的身躯被赶进一个狭窄的通道,经过很长时间的痛苦赤裸来到一个冰冷、嘈杂、陌生而完全无能为力的世界,还有比这更糟的结果吗?但却是我们生命历程的开始。分娩不仅对孩子痛苦,对妈妈也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研究发现,相对于自然分娩的孩子,剖腹产的孩子挫折商明显偏低,难以承受挫折。自然分娩的疼痛是母子之爱的一种高峰。我们不能仅仅因为痛苦而拒绝自然分娩,就像不能因为痛苦而拒绝分离一样。

成熟分离:自然分娩。

拒绝分离:难产。

单纯分离:为求一个好日子,提前采取剖腹产。

第二个分离:与妈妈"分手"


与妈妈心理分离,是一生中最关键的分离。如果处理好了,孩子学会成熟分离,孩子能享受亲密关系同时享受距离。而毎一个惧怕亲密或惧怕距离的成年人,他的问题几乎百分百地可以回溯到与妈妈的心理分离问题上。在出生6-36个月,婴儿逐渐意识到,妈妈是妈妈,自己是自己。与妈妈的分离是一个微妙、复杂而多变的心理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身体分化期(6-10个月)婴儿从身体上意识到,妈妈是另一个人。


2、实践期(10-16个月)婴儿会走了,他热情的探索周围世界,开始爱上自己,觉得自己强大。对妈妈好像不再那么依恋,好像"背叛"了与妈妈的亲密关系。


3、和解期(6-24个月)实践期最后让幼儿(2-4岁的孩子)备受挫折,明白了自己的弱小,于是重新依恋妈妈,这个阶段幼儿胆子更小,他们越来越明白,妈妈是另外一个人,但同时又发现,没有妈妈无法独立。因为这种心理冲突,这个阶段幼儿很容易受伤。理想的妈妈的作用就像是一个安全岛,妈妈无条件的爱,能够分享他毎一个新获得的技能和体验,发自内心的理解他,接受他,受挫感会渐渐消失,重新变得自信。心里有了这个安全岛,幼儿会放心的四处探索。


4、个体化期(24-36个月)在和解期,妈妈需要关注并保护孩子,但又不能替他们完成任务。个体化期,妈妈既积极又尊重幼儿自己探索需要,且一直保持这个形象,那么幼儿就会认同妈妈。妈妈的爱让幼儿找到自己。只有分离才能让幼儿成为自己。

成熟分离:幼儿有了自主性,形成主动、积极探索特质。

拒绝分离:幼儿形成依赖症,幼儿依赖妈妈,以后依赖爸爸或其他亲人,长大依赖別人。

单纯分离:妈妈不理解或缺乏理解幼儿意愿,也拒绝幼儿 分享他探索世界的情感与体验。就可能会极度自恋,也可能变成孤独症。

第三个分离:与家的分离


这一过程从幼儿园开始直到我们成人才结束。在这个过程中,初期亲子关系造成的模式开始发挥显示威力。无论父母怎么样,孩子都不可能像小时候那样黏父母。父母在孩子心中已从"无所不能的神"还原为很多缺点的普通人。孩子需要找到新的偶像去认同,从偶像人格中吸取养料,以成为自己。

成熟分离:爱家,但又喜欢独立。

拒绝分离:恋家,无法独立。

单纯分离:逃离家庭,拒绝与家庭继续保持联系。

毎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第一次从妈妈子宫里出生,第二次是恋爱。亲子关系是"天赐"的,我们的父母我们没有选择,只能接受,而恋爱关系却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正是因为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意义。

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其实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成了"治疗",目的是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藏着的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如果"治疗"获得成功,不仅童年的错误得以修复,我们还会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是人格成长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与家分离的最后一步。


而与自己的恋人组成家庭后,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就是:夫妻关系是家中的No.1,而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家庭是传递爱的载体,从父母传给孩子,再由孩子向下传递。不过,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对此,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


1、糟糕的婆媳关系;
2、严重的恋子情结。


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其实,在新家庭中,如果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那么一般可以推断,在婆婆以前的那个“新家庭”中,也曾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而那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让婆婆与其儿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这个婆婆而言,儿子,而不是丈夫,是她最亲密的人,是她最割舍不下的人。


于是,当儿子要分离,去找一个爱人,并建立一个自己的新家庭时,作为婆婆,她会是多么难过。她会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她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儿子与媳妇建立最密切的关系。


而儿子,他以前就知道,他是母亲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对于母亲而言,他比爸爸还要重要。以前,他为此而自得,现在,他要“回报”母亲。于是,他也不忍心“背叛”母亲而与妻子建立最亲密的关系。


这是很多婆媳关系难以相处的心理秘密。

相反,如果婆婆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一直是丈夫而不是儿子,那么儿子的分离,就不是那么难受。相反,她会欣喜地看到,儿子找到了他最爱的人,他可以拥有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了。这时,这个婆婆会祝福媳妇,祝福媳妇和儿子即将走上她和丈夫曾经走过的幸福之路。

不健康的模式1:烦丈夫,爱儿子


前不久,我在北京大学心理系的一个研究生同学路过广州。他两个月前刚结婚,我祝福他,话题也很快转移到了婆媳关系上。

同样,他也遇到了这方面的麻烦。他在老家举行了婚礼,之后在家里待了数天,他妈妈和他妻子数次发生争执,起因都是很小很小的事情。

但心理学不是白学的,他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妻子认为我最爱她,而妈妈也一直把我当成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现在当然受不了。于是,两人免不了要战争,谁胜了,我就是战利品。”

当他不会让战争继续下去,方法是玩“失踪”。他会对妈妈和妻子说,你们就好好吵吧,我出去一会儿。“她们的目标是我,我一走了,她们当然就吵不下去了。”他说。

他知道吵架的主要动力来自妈妈。从小到大,他一直是妈妈的心头肉,“对妈妈来说,我绝对比爸爸重要。”

这种被妈妈重视的感觉曾让他很自得,但等慢慢长大后,他发现这成了一种压力。譬如,妈妈不愿意与他分离,考大学的时候,妈妈做了很多工作,要他一定不要去外地读书,他先同意了,但最后报志愿的时候,却一狠心报了外地的一所大学。

“正确的选择。”我说。

“当时并不知道是为什么,只是隐隐约约觉得,一定要去外地。”他说。

木已成舟,他妈妈也只好认了,但要求他经常给家——其实是给她——打电话。现在,他已经在北京买房子,妈妈也多次要求和他一起住。“我坚决不同意,但我会很温柔地劝妈妈。”他说。

“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No.1,这是家庭中的‘第一定律’,我现在是真正明白了这一点。”他说,“如果一开始,妈妈爱爸爸胜过爱我。那么,她就不会那么离不开我,也不会现在和我老婆过不去。”

不健康的模式2:“没”丈夫,爱儿子


我这个同学,他妈妈是比较强势的那种,因丈夫比较老实,一直对丈夫不太满意,于是将主要情感倾注在儿子身上,难以割舍儿子走出家门,最终不免吃起儿媳妇的醋来。


这是糟糕的婆媳关系比较常见的一种模式,另一种最常见的模式是,现在的婆婆以前做媳妇的时候,因为受到了她的婆婆的严重排挤,一直融不进她以前的家庭。她和丈夫的关系退居第二位、第三位甚至家庭中的最末位,这让她倍感孤独。于是,等儿子出生后,她发现儿子是她唯一的依靠,于是,她自然而然地与儿子建立起了最为亲密的关系,丈夫在她心目中甚至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这种情况下,她更加不能接受与儿子的分离。


我一个朋友阿冲,在有了小孩后,把妈妈接过来带小孩,但不料本来尚可的婆媳关系却迅速恶化。阿冲向我描述冲突的具体情形时,显然他、太太和妈妈的关系,有很强的“三角恋”意味。


譬如,当阿冲和太太去小区花园散步时,妈妈一定要求一起去。一次两次就罢了,但次次都如此,自从婆婆入住后,阿冲和太太就再也没有单独散步的机会了。


再如,看电视的时候,如果看到媳妇和阿冲一起坐在沙发上,他妈妈也会坐过来,并且必然是阿冲坐中间,太太和妈妈坐两边。


除了这些特殊情况外,阿冲家也有一般的糟糕的婆媳关系的普遍问题,譬如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个不停。每当这个时候,阿冲就觉得特别难办,一边是最亲的太太,一边是最敬的妈妈,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原来,阿冲的家乡非常传统,男尊女卑的情况很严重。妈妈嫁到他家后,当时是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从地位上讲,一直是最卑微的,丈夫敬父母,远胜过敬她。大家倒对她很客气,不会欺负她,但都不够重视她,她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孤独。她对阿冲说,直到有了他以后,她才不再觉得孤单,并觉得自己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劲头。后来,她的小家庭从大家庭中脱离出来,开始单独生活,丈夫从此以后对她越来越好,但她想起当年受的很多委屈,对丈夫很是怨恨,两人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她心目中最重要的,一直还是儿子。


谈到最后,阿冲问我:“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她们两人的关系?”

“改善她们两人的关系,而不是你们三个人的关系?”我反问他。

“你的意思是……”阿冲沉思道。

我解释说,绝大多数婆媳关系的核心不是婆媳关系,而正是那个被夹在中间的儿子和丈夫。这个夹在中间的人,总想着要么妻子对老人家敬一些,要么婆婆对媳妇疼一些,然后问题就OK了。但他却很少想,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他自己的身上。要想很好地处理婆媳关系,这个人必须承担起责任来,努力去协调这个三角关系。

“并且,绝对没有灵丹妙药,也没有那种一点就灵、一说就通的绝招,你必须用头脑和智慧去解决这个难题。”我说。

不健康的模式3:太愚孝,轻妻子


忽略被夹在中间的那个男人,而把焦点集中在“婆媳”两个字上,是我们面对婆媳关系时最常犯的错误。


天涯论坛一个叫“无奈今年”的网友发表了一篇名为“老婆和父母不和,最终导致要离婚,郁闷中”网文,细致地描绘了发生在他身上的难题。他很爱太太,但同时认为年轻人要敬父母,所以,当太太和家人(主要是母亲)发生冲突时,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篇文章发表后,短短两个月内点击率就超过100万,回复的帖子更是多达70多页,一时成为“天涯第一帖”。

不过,几乎所有的回帖都是抨击“无奈今年”及其家人。从无奈今年描述的事实看,他的家人的确有问题,这些细节随便都可以挑出许多。譬如:


1、结婚前,"无奈今年"的父母不想给聘礼,而且无奈今年结婚前每月的工资都交给了父母,这些钱父母也不想给。
2、举行婚礼的当天,"无奈今年"的妈妈先说想要礼金,当被拒绝后当场被“气晕”。
3、新婚当天,"无奈今年"的父母回家要一个小时,于是他妹妹说路太远要父母住在新房。
……

在长达60000余字的长文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从事实上看,显然是"无奈今年"的家人不当,但描述完事实后,"无奈今年"都会加一句“为什么年轻人就不能敬老人呢”这样的话。结果,这种事实和评论的反差,令无数网友感到气堵。


这是一种分裂,即"无奈今年"的潜意识和意识产生了分裂。评论的时候,发挥作用的是意识,这一方面,他站在父母的一边,认为妻子应该无条件地敬老人;描述的时候,用的是潜意识,这一方面,他站在妻子的一边,认为受委屈的是妻子,而错的是父母。


也就是说,他其实知道,妻子受了太多委屈。但因为愚孝的观念,他绝对不敢对父母说一个“不”字。所以,即便潜意识知道真相是父母不当,但他无法挑战父母,并希望妻子也这样做。但妻子从小生活在民主氛围浓厚的家庭,受尽了百般宠爱,自然不会接受他的这套逻辑。

并且,这篇长文也显示,"无奈今年"想当然地觉得,这是妻子和他家人之间的矛盾,他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于是,他的做法就是,在家人面前,觉得妻子的确不对;但在妻子面前,又觉得家人的确过分。至于他,则是什么都做不了。

其实,他是连结妻子和家人的枢纽,他也是妻子和家人争夺的对象,他才是化解这场冲突的根本所在。当他只是一味逃避责任,希望做好好先生并尽可能满足双方的要求的时候,这场冲突当然会继续下去。

你的家庭,你做主


"无奈今年"的案例,已不再是最经典的婆媳关系模式。因为,看上去,他不是母亲最割舍不下的人,母亲所做的一切,好像是在为他的妹妹争取更多的利益。同样,母亲显然也不是他最割舍不下的人,他只是因为愚孝和不敢负责任,才导致冲突不断继续下去。


我的那个同学和阿冲的案例,倒是最经典的模式。如果说,"无奈今年"的案例中隐藏着利益的纠纷,我那个同学和阿冲的案例,可以说纯粹是爱的竞争,就是婆婆和媳妇一起在争夺同一个男人的爱。但这里面,还有明显的不同,我同学的妈妈,因为觉得丈夫不强,才把爱倾注在儿子身上,而阿冲的妈妈,是因为不得已才把儿子当成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但这3个案例,都违反了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夫妻关系,才是家中的No.1。

如果"无奈今年"懂得这条规律,他就会明白,在他的原生家庭,他的父母是最重要的,他们最有发言权,但在他的新家庭,他和妻子才是最重要的,他的父母不该有太多的发言权。他不懂得这一点,听任父母在他的新家庭为所欲为,像生孩子、装修房子等事情,他都遵照父母的旨意,而不是和妻子好好协商,这不可能给妻子家的感觉。最后,妻子只好结束这个家。

我那个同学的妈妈,她主动背离了这个规律,因为对丈夫的能力不满,于是把儿子当成了她心目中最割舍不下的人。但是,儿子终究有一天要离开她,要去过属于他自己的生活。对她来讲,这意味着要失去最重要的心理寄托,她当然会难以忍受,于是,她又忍不住想干涉儿子的新家庭,让儿子和儿媳的关系退居第二,而她与儿子的关系仍然是No.1。

阿冲的妈妈,是被迫背离了这个规律。既然丈夫重视父母胜过重视她,既然她在丈夫的大家庭总是被忽视,那么她难免要从其他渠道找她的最爱,而作为妈妈,儿子当然是她天然可以选择的第一人选。但这是不长久的,儿子终究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她终究要失去自己的最爱。她无法忍受,于是才做出了那些不合情理的古怪举动。

不让儿子和儿媳单独散步,远不是最古怪。上个月,《重庆晨报》报道了更古怪的事情,当儿子的新婚夜,母亲几次闯进洞房,最后儿子和儿媳只好陪着她干坐到凌晨3时。这种古怪的关系持续10年后,儿媳提出离婚,而儿子则跑到报社诉苦。

孩子,不该是最重要的那个人


因此,要想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不过,我们的文化传统的确有这样的倾向:重亲子关系而不重夫妻关系。就仿佛是,夫妻关系只是完成传宗接代的工具,只是给长辈和晚辈服务的载体。

但是,不管你多么敬爱父母,你终究要离开他们,去过你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么爱儿女,他们也终究要离开你,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

而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并且,为了父母的健康,我们不要太恋父母的某一方,认为自己与他(她)的关系胜于他们的关系。为了儿女的健康,我们也不要太恋他们,认为自己爱他们胜于爱配偶。因为,最爱的我们都必然是最难割舍。所以,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最多的资源留给配偶。相反,当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时,我们必须要把更多的资源给他们。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如果是儿子,就要对自己说,爸爸才是对妈妈最重要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女儿,就要对自己说,妈妈才是对爸爸最重要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父亲,就要对女儿说,我爱你,但妈妈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如果是母亲,就要对儿子说,我爱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这才是健康家庭之道。


---------------- the end -----------------


补充一句:武志红说,亲子关系比夫妻关系更重要,这个家庭就离麻烦不远了。这话固然不错,不过也有很多时候,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超出了夫妻关系,那是因为夫妻关系已经出了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这篇文章并没涉及到~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的链接,看武志红论及中国家庭关系和亲子之道的另外一篇很有力的文章: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公众号: xiaohuasheng99

每天推送国内外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周一: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中文优秀图书

周二:有实用价值的好文章

周三:英文学习和英文阅读资源

周四:有思想的好文章

周五:优秀的电影、动画等

周六:有趣的旅行、美食、生活

周日:带来新思想的演讲或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