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贫穷的另一面:有些孩子去了,有些孩子活出来了

2015-06-24 昱子 小花生网

檩子:这是我们的读者,来自贵州的昱子(微信公众号:我要生二胎)给我们的一篇投稿。她说:


贵州毕节孩子自杀已经过去两个星期了,刚开始我并没有受到太多触动,但后来孩子的遗书曝光,给我的触动特别大。因为我也是贵州人,对物质的贫穷并不陌生,但此事展现出的精神之贫瘠太令人扼腕!故有此文!


和大家分享,比较赞同作者的观点,比物质的贫穷更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穷,文化的贫穷,以及爱的贫穷!




引言


贵州四个孩子的自杀,已经过去几个星期了,刚开始,这个事件并没有太多地触动我,因为同样身为大山中出来的孩子,我并非第一次听说贫穷导致自杀的事件,但很快,孩子的遗书流出:“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终于清零了。”


这句话,深深的刺痛。一个以死亡为人生目标的孩子,他与这个世界的冲突该多么的深刻。


也许从一开始,他就在咋问:为什么生我到这世界上?


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或贫或富,一场”下世劫“恐怕都在所难免。



我是贵州人,关于贫穷的最深刻记忆,发生在二十年前。


那一年,我还是小学生,爸妈的单位派人去位于黔东南的山区送爱心,我家隔壁的阿姨是成员之一,阿姨回来之后哭得昏天黑地,我听见她一边嚎哭一边喊:哎呀,这辈子都不去那里了!


很快,见闻四散开来,据说,那里全是石头山,山上全是花岗岩,粮食只能播种在石头缝里边。年景好点的时候,稻谷勉强能收些,其余的年景,就只能依靠那些从石头缝里顽强生长起来的苞谷(玉米)。苞谷磨面,便是当地人常年的唯一食品。


除了苞谷面,当地还有那么一点奢侈——盐。据说当地一户人家的盐罐已经没有任何盐渍,但当家人却在烧水淘罐,为的就是带出那么点儿盐味儿。


吃尚不能饱足,穿就更不用说了。据说爱心队抵达的时候,村民们出来迎接,许多人衣不合体,孩子还有一些赤身裸体。一问才知道,有些人家只有一身像样的衣服,谁出门谁穿。至于孩子,自然没啥衣服穿,光着跑多了也不知道避羞。


至于出门,就更不用想,据说全村见过火车的,寥寥无几。


这就是我当年所知道的贫穷。


在目击了这种赤裸裸的贫困之后,隔壁阿姨再也没有去过当地,而我作为一介屁孩,也对这种令大人也胆寒的赤贫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山大、人穷、肚子吃不饱、出门没力气,贫穷是如此的可怖,令人避之不及。


但是,当我逐渐长大,我看到了贫穷的另一面。


2007年,我在贵州黔东南州徒步归来,这时候的贵州,贫困山区已经启动了搬迁工程,将石头山上的居民搬迁到山下,政府在山脚修建了搬迁房,还为居民提供技能培训,让他们适应新生活。但由于种种原因,搬迁工程并不那么成功。在南下的火车上,我遇到了一个在深圳邮政工作的老乡,她的亲戚就有搬回山上的例子,原因是搬迁房质量不佳,人也融合不进山下的新环境,想过出来打工,又嫌麻烦,心中总是有所畏惧。这位老乡大声地说:


“我都跟他说了好多遍——你从山上挖的笋子,不要去换酒喝,要拿去跟娃儿多读点书!”
“你穷是命不好,你娃儿跟着穷就是造孽!”
“从个说(怎么说)都不听,就是好那口酒!”


当然,老乡所说的真假,我无法亲证,但有另一个例子,却是我亲自所知。


家中有位长辈,她儿子与我同在南方工作,因此我们两家走动极多。长辈为人谦和、凡事礼让,每次吃饭都抢着埋单,我对她留有极好的印象。有一次聚会,我看长辈精神不佳,便关问了几句,长辈一时动情,告诉我说:前晚看电视,看到一个小女孩遭后妈虐待,满身都是伤痕,便情不自禁想到自己小时候,竟然一晚上没睡着。


原来,长辈是家中幼妹,自小父母双亡,兄妹几个全靠大哥拉扯长大,大哥在外务工,她就与嫂子长期相处。嫂子是个爆脾气,幼妹挨打受虐便是经常的事。长辈说:”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穷,反正大家都差不多,有时去地里挖一个红薯吃了,再躺在灶头上睡一觉,醒过来还特别高兴,觉得今天没挨打。只有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当年真苦呀!“


有趣的是,当年同样穷苦的四乡八邻,命运却各自迥异。


长辈与嫂子,她俩的命运是这样发展的——因为家贫,嫂子数年后与长辈的大哥离异,抛下了尚为儿童的幼子,远嫁到广东的潮汕地区(注:当年潮汕是经济落后地区,部分男子娶妻需从内地购买,形同现在的越南买妻);长辈在大哥的资助下,以十五岁的”高龄“插班小学高年级,之后考入初中,自己砍柴挣学费,毕业后进入当地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而嫂子,在潮汕生育两子,以内衣加工作坊为生,一子失业在家,一子在外打工,嫂子与媳妇们交恶,家中常年不宁。长辈则育有一子,考入重点大学,毕业后进入全球五百强,为人勤勉,家境小康。


如果这组例子的对比还不够强烈,我们再来看一组对比:长辈的父亲有一位亲兄弟,她称为二爸。二爸的孩子、也就是长辈的表兄,娶恶妻一枚,育有三女一子,三个女儿与母亲同一习性,儿子出外打工,唯一的儿媳妇经受不起婆婆和家姐长年的苛责,离家出走(就像贵州自杀的四个孩子的妈妈一样),留下两个儿子无正当照管,儿子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偷鸡摸狗,成了四乡八邻避之不及的”留守少年“。与此同时,与这两个留守少年同辈的长辈的孙子,正在一线城市的重点小学就读。


同样是一穷二白的起点,为什么上辈之前,还是同样的贫穷,下辈之后,境遇却大相径庭?命运的拐点来自于哪里呢?


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回到贵州毕节四个孩子自杀的事件。


在这起事件中,孩子们并不像外界传言的那样穷困:他们的父亲新盖了价值十余万的两层小楼,这在农村是一件光彩之事。屋子里还存储着足量的苞谷面与腊肉,足够四个孩子吃上一段时日。他们的存折上也还有3000多的存款,这在当地也能维持相当一段时间的生活。孩子的遗书上写着:”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自杀之前,孩子们(应该是最大的孩子)还烧毁了手机,自绝之心,如此决绝。


很明显,孩子已经摆脱了那个一穷二白的起点,但为什么他们还是选择了以这种决绝的方式终结命运呢?


最浅显的原因,莫过于,孩子对生存的愿望如此微弱。


我想起密友S的故事。S说,她可以理解那群孩子的绝望:”听说父母长年不和,爸爸打妈妈,妈妈还离家出走,换成我也不想活了。“S所言不虚,她曾回忆自己的童年,父母常年失和,高级知识分子虽然不至于拳脚相加,但经年冷战却深深了影响了孩子。S是个高智商的孩子,她很早就能体察父母的不和,尽管父母一再对她宣称”我们是争论,不是吵架,而且我们都是爱你的“,但还是造就了S过于敏感且缺乏安全感的性格。S说:”小学的时候我总想自杀,总觉得我不在了,他们就不会吵了。“”有一次我坐在窗户边,离外面很近,我就想,挪过去一点、再挪过去一点,就可以掉下去了。“


S的家境绝不存在贫困的问题,她与毕节孩子唯一的共通点就是——父母不和,敏感过度。


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决定着他对生命的态度。生命源自父母,父母如何看待这个孩子,恰恰决定了孩子如何接纳自己的生命。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孩子接受自身的重要一步。面对父母的撕逼,年幼的孩子往往倾向于将原因内在化,也就是将他看到的问题归结为自身的问题,比如:这是我的错吗?是因为我,爸爸妈妈才会吵架吧?如果我不在了,他们是不是就不会吵架了?


曾有一个著名的心理案例记录了一个2岁孩子的故事,这个孩子一出生就遭到了母亲的遗弃,从出生到2岁,孩子不断地生病,即使在不生病的时候,他也把自己弄得脏兮兮,浑身散发恶臭。没有人愿意去照料这个孩子,直到一位教师到来,这位教师看着孩子说:”你不断生病,不断哭喊,是不是希望和周围人建立起同妈妈一样的关系呢?你的妈妈抛弃了你,所以你希望每个人都抛弃你,这样,每个人是不是都像妈妈一样了呢?“”可是,为什么在经历了这么多磨难之后,你生存了下来呢?“”你的妈妈抛弃你,是为了让你获得更幸福的生活。“这些话,2岁的孩子似乎根本不能理解,但奇迹的是,他接受了,不再把自己弄得脏兮兮。后来,孩子找到了一个寄宿家庭,摆脱了被抛弃的命运。


可惜,毕节的那四个孩子没等到这样的谈话,他们也不像S一样,在青春期后便遗忘了自杀的念头,并且开始正视父母的关系,最后理解并接受了父母的境遇与分歧。毕节的孩子、尤其最大的孩子,他来不及理解父亲出外打工的动机,也来不及理解母亲离家出走的艰辛,他可能从小就目睹父母相争,并由此失去了对自我的认同,他可能从一开始,就生活在一个痛苦且没有生气的家庭,无法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友善。他没有最初的爱,由此无法认同自己的存在,他也没有后续的教育,调和他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十五岁前,答应自己要去死“,他与世界的冲突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当抚育弟妹的任务都压到他幼小的肩头的时候,他的选择简单而粗暴——喝药,结束着互不兼容的一切。


这粗暴的告别方式,如平地惊雷一般,引爆了全国性的关注。人们纷纷问责物质的贫困,但灵魂的穷乏又该如何问责呢?


灵魂的穷乏,让四个坐拥足够粮食的孩子携手黄泉,也让更多孩子成为活着的“下世劫”。前段轰动全港的富家小姐绑架案,案犯是几名贵州瓮安人,其中就有自未成年便开始屡屡作案的惯犯,这背后,是否有类似的故事呢?又比如,近段发生在美国的中国小留学生殴打他人案,那些尚未成年便飞扬跋扈、串供伪证、面不改色的未成年人,难道物质的丰腴真的换取了其内心的满足吗?


贫穷,不仅是一种物质状态的描述,它是一种潜伏的阴暗状态,有时爆发于毁灭自我,有时爆发于毁灭他人,有时潜藏在物质匮乏之中,有时却是心如死灰生无所望。


2009年至今,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每一年的国情咨文必提教育改革一事,其中的关键词是“早教”。在我们中国人将早教理解为提升智商开发能力之用的时候,奥巴马所提的早教目标其实是减少贫困人口的犯罪率和堕胎率、提高中学毕业率,因为有确切的研究显示,学龄前正是孩子认知自己、认知自己与世界的联系的关键时期,早教的内容,绝不是教导知识,而是早教人员与孩子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助于更正家庭的负面影响。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学龄后,这种介入的作用微乎其微,知识的教导无法有效地阻止孩子进行犯罪与堕胎。


所以,要改变那些残忍粗暴的“下世劫”,请一定趁早做起。趁孩子还拉着你衣角的时候,温柔地牵起TA的手,告诉TA,这个世界,有你需要的友善和爱。


尾声


”爸不管我,妈不管我,我要死就带着一家人死绝。“这是前述的那位长辈对这起悲惨事件的评介,”这个孩子恐怕是这么想的,十三岁的孩子担负一家子,他的负担太大了。“


”那您当年不也同样辛苦?“我大胆问。


”可是我哥哥很好呀,他知道嫂子(虐待我),就一直安排左邻右舍帮忙看着点。“


”那您的父母呢?“


”哦,我的父母都是很好的人呢!每次我想起我的父亲,就想起他一边抽旱烟一边翘着二郎腿,我就坐在他的大脚上,大脚翘呀翘呀,好开心呀……“


长辈陷入回忆,一脸幸福。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公众号: xiaohuasheng99

每天推送国内外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周一: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中文图书

周三:英语学习和阅读资源

周五:电影、动画、音乐、纪录片

周六:美好生活画报

周二、四、日:带来新视野的文章


点击 阅读原文,看一篇相关文章《寒门为何再难出贵子?中美家庭对比样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