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升学季到了,我们家长可以准备点什么?

2016-04-26 Zack西西爸 小花生网


本文由知乎网友@Zack西西爸授权小花生发布



对于不少家长来说幼儿园升小学或者小升初都会是一件很紧张的事情,我们可能会让孩子去报各种的学习班,各种的辅导课。

但我们可以回到一个问题的本源来思考,如果作为学校和老师,愿意收、愿意教的是什么样的学生?


所有的奥数成绩也好,各种物理竞赛的成绩也好,都代表了这是能够给学校增加潜在的升学率和荣誉。而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各种奖项未必能有,其实在我了解的各种研究来说,这一群顶尖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更多天生的因素。而并非靠后天父母的各种“卓越”的教育方法所造就的。


所以在这一点上,一是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孩子和这样的例子比,二是不要认为是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当或者选择的教育机构不够好。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而这里,我要说的是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的大多数孩子来说,我们家长有什么可以做的呢?


我也有和我孩子过往的老师聊过,其实从大多数的老师来说,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学生就是两个字:好教


而这背后所蕴含的内容我分析了一下基本上是这些:

一、专注力

这个可能是所有内容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了。无论是幼升小还是小升初,几乎所有的面试,这一点是老师最为看重的。其实这一点也往往是那些优秀生必有的能力。


但对于这个能力的培养其实可能是会比较违背一些家长的常理的。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专注力往往不是孩子面对枯燥的事情的耐受能力。而是她们对于一件事情的兴趣,或者转移自己不良情绪的能力。而我们通常认为的,将孩子置于一个枯燥的环境里面让孩子强行“忍受”来提高孩子的耐受力,其结果往往是很难达到父母预期的效果,有些可能在一些看得见的指标上得到了“可喜”结果,但背后的代价是孩子对于这类学习的厌恶感成倍的增加。


举个最为常见的例子来说:很多人学跳舞学钢琴,最终其实只有少数发展到顶端的孩子可能会说,自己的心路历程是由于父母的“坚持”,最终自己达到了今天的成就。但实际上,有更多的人是无法坚持下来的,甚至从此对于这一兴趣爱好产生了厌恶感。这样的所谓的专注力的培养其实并不是一个“培养”过程,而是一个筛选过程。而代价正是孩子的专注力本身。


作为评价一个孩子的专注力,其实我们可以看其对于感兴趣的事情能够坚持的时间是多少,比如打游戏,比如看电视。如果你的孩子能够在这些内容面前坚持很久,说明孩子在生理上的专注力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如何对家长所期望的内容感兴趣,比如语文、数学等等。


而这我们就要去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对游戏感兴趣的。如何建立类似的体系,才是让孩子形成更好的专注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其实摊开可以单独讲一章,我这里先简要说一下。


这一般来说分成几个内容:

激发


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自己对这部分产生兴趣,比如说,想让孩子学舞蹈,可以从绘本,图片,视频开始,让孩子更多的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提高他被动触及的概率。


然后,让孩子能够有更为简单,容易的入门。这有点像我们很多人在新上手一个游戏或者一个APP的时候,不宜设置得操作过于复杂专业。易上手很重要。教学视频,新手教程需要设计得简单易懂。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如何突破兴趣上的最大静摩擦力很关键。

奖励


奖励要有技巧,不要过分,不要取代对于学习本身带来的成就快感。很多人学习持续不下去的原因不是奖励过了头,就是太长时间只有吃苦而没有奖励了。而由于每个人对于这一部分的耐受都不同,如何设计好发展曲线是需要父母和老师共同交流和商讨的。

进阶


而随着兴趣的发展渐渐进入高阶段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真正达到预想的目的了,用学习的成就本身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


而这个阶段需要做的其实还是需要关注和沟通孩子的发展。因为也许这其中还是会出现间断性的波动。这很正常,每个人都会有波峰期和波谷期,即使成人有时也是需要安慰的,孩子更是如此。


其实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天生的专注力并不会缺乏,专注力其实是我们的重要本能之一。就像饿了要吃饭一样,专注力是我们进行捕猎的重要基本生存本能。但也就像饿了要吃饭这个本能,如果被长期喂饭所取代了,那么,这个能力也就会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形成发展滞后和不完善。

二、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对于幼升小来说,更多的是语言的学习。而对于小升初来说则是更为综合。


可能在幼升小的孩子家里往往会有各种拼音板,或者识字贴。但事实上,这其实不是这个阶段孩子语言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学习其实更依赖于是和父母之间日常的会话交流。特别是父母在与孩子之间交流过程之中,对孩子语言构词组句的解释和校准。而同时,如果这些语言能够伴随日常生活的活动形成互动关系的时候,会大大提高孩子学习的效率。


可以让孩子由诸如:“我不要那个碟子!!哇~~~(哭)”(大家无法知道孩子为什么不要那个碟子,但孩子已经进入失控状态了,很多家长则将其归结为无理取闹。)进步到:“我不要那个已经用过的吐过垃圾的碟子,我想要一个干净的新碟子”孩子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需求,便于成人(老师)的理解。同时进而也了解成人的意图和原因。


比如还是上面那个例子,大人可以和孩子说明:再洗一个很麻烦,他可以使用新碟子,但是他要负责自己洗这个碟子。如果还要更多,那在要之前先将之前的洗好了。(这里就是日常生活的互动,完整的规则的构建和理解。)


而对于小升初的孩子来说,这部分内容则需要升级为更为复杂的语言表达,更多抽象概念的描述,转达和执行。并且还需伴随一些预见性的判断。而这一方面是孩子的语文的学习、阅读,也是需要父母和教师给予合适的解释和提供孩子一定的场景的体验。并且也包括更多同伴的互动和交流,而且很重要的就是团队合作的活动。


团队活动的作用不仅仅在这一条,同时也是对接下来几条都会有很重要的支持和影响。


我们知道,生物界团队合作的动物,如果落单之后,或者单一饲养的话,容易在智力上的发育容易不良。我们人类也是如此。孩子在团体活动中就是对于未来社会化生存做最好的练习。


而组织孩子们共同活动对于孩子在社交,社会规则,情绪控制,自我认可各方面都会有影响。这其实也就是很多人会说不要让孩子闷在补习班里面或者各种海量的题目里面,试卷是无法替代这部分内容的。过多的让题目占据孩子的时间,就会在这些方面“获得”看不见的损失。


而至于团队活动的例子。我相信前一阵子我们微信里面爆的日本孩子跳马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了。

三、对于规则的敏感

这一点说得白一点就是守规矩。但是,这一点不单单是听老师话会乖乖坐好这样,它还包含了对于规则的理解和维护。


有些孩子可能并不是不守规矩,很有可能是对于规则缺乏足够的理解。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他们不但能够自己遵守规则,并且还能够维护和向同伴解释规则。而这个行为里则又包含了更为高阶的能力,对他人感受和认知的理解。这不单单是表现在课堂纪律上,其实更多的是表现在活动,游戏的过程中对于团体活动的规则的理解。而这个能力则会更多的影响到未来孩子成年后在团队里面所处于的角色和他人的关系。


这个能力的构成背后除了语言的发展之外,良好的亲子关系带来的良好的沟通模式,进而习得与他人的情感和需求的预测和判断。而基于此才能够发展出较为有体系化的对于规则的内容的理解、传达和维持的能力。并且更多的团队活动也可以促进孩子处理各种规则可能不能覆盖的突发的状况的能力。

四、情绪的控制和管理

这一点我们国内可能不太会让人注意,孩子对于自己的情绪的控制和管理并不是完全天生的。


很多时候当遇到挫折,突发事件或者同伴之间的冲突等等合适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状态的能力都是很重要的内容。这对于孩子在课堂也好,还是同伴活动之中的表现都会产生影响。对于其未来在社会群体里面其他人对其的评价,以及自信心和领导力都会有相关性。


对于情绪控制和管理最糟糕的教育方法就是养育者和教育者出于情绪发泄而进行的惩罚,次之则是只是为了惩罚而惩罚(仅仅让孩子知道不可以这么做,但并没有对孩子应该怎么做作出明确、细致、体系化的展示、引导和修正)。这会完全忽视了人正常的情绪起伏的过程。而要求孩子强制接受各种规则,要求或任务。孩子没有时间和空间去面对自己内心难以平复的情绪压力。长期以往,孩子则会缺乏足够的能力去调试自己的情绪。


对于孩子的情绪来说,我们首先要有个概念,人类情绪是伴随着生物性的。肾上腺素的分泌。大脑皮层的兴奋灶等等,都是需要时间调整的。当激烈的情绪起来的时候,平复是需要时间的,这就和人激烈运动之后,需要调整呼吸和心跳一样。急刹车式的方法是有害的。


当孩子遇到挫折,烦恼,压力的时候,有情绪是人之常情。而且作为孩子来说,平复也没有成人那么熟练,可能需要比成人更多的时间来调整。


那么,引导孩子如何调整就变得很重要。让孩子自己独处一会,或者哭一会,或者发一会脾气都是可以理解的。当孩子的劲过去之后,再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就会变得容易一些。


平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养育者自身是怎么处理自己的问题的,包括坦诚布公的和孩子说,有些事情可能作为成人也会很困扰,增加孩子的认同感和理解,孩子可能可以更好的发展自我。而不是去面对一个其实成人都无法做到的完美形象,这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就会时时刻刻会有挫败感。


同时,孩子在团队活动中,如果能够和其他孩子和老师积极的互动,也能够更有效的习得除了和父母以外的个体如何进行情绪的交流。


要知道,我们人和人之间首先交流的就是情绪,随后才是思想。

五、自我认可度高

简单来说,就是自信。但我们这里说的自信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自信,这种自信更多的是面对挫折,不确定性的时候,自我的认可度。


这一点到了成年会有比较明显的分别,当你对一个人指出他在认知、行为、思想上的错误的时候,高自我认可度的人更多的会聚焦于事情本身,而低自我认可度的人则会讲别人的评价转移到对自我的否定。


简单举个例子:


当一家店里面真的客人多,服务员少,高自尊的人往往就会分析和接受这个事实,或者选择耐心等待,或者选择换一家店;而低自尊的人则会觉得服务员是不是瞧不起自己,老怠慢自己,而忽略了人多服务员少这个事实。


在孩子这里也是,有些孩子被指出错误之后更多的是去分析如何更多有效的纠正错误,但有些孩子则会觉得被老师说了,接下来一天心情都不好了。


这些思想方式往往也是从与养育者长期互动中,渐渐习得的。通常来说,家长喜欢用道德去打击孩子妄图通过刺激孩子的自尊来激发孩子动力的教养方式,往往更容易培养出低自尊(自我认可度低)的孩子。


强调事件本身,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做对做好的家长往往更能够培养出高自尊(自我认可度高)的孩子。反过来,越是低自尊的孩子往往还可能激发起老师对其强化其低自尊的教育模式,反之亦然。

六、肢体的发展

在幼升小阶段有个比较明显的指标就是握笔的姿势。




到底孩子是三指抓握,还是拳握法,这是孩子大脑神经链接和手指精细肌肉群发展的重要指标,而这背后则是一些日常生活的参与度,养育者的教养方式的显现,而且也影响到孩子未来做作业写字的速度。这方面还包括更多自理能力的内容。 

以上的这些内容,大多是难以量化衡量的。但是作为老师,的确是可以在面试中感受到孩子的这些内容的。简单的组织一个游戏,讲一段故事或者题目然后让孩子模仿和复述。这背后则是养育者教养方式的体现。


有些孩子可能试卷上的指标看来很好,但作为老师来说,她们不是需要一个现成打包填满的思想盒子,而是在接下来3年5年能够跟得上发展甚至更有潜力的孩子。而构成更大的潜力的因素,基本上就包含在以上这几条之中了。


推荐阅读: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每天推送国内外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周一:原版新书开团

周二:实用的学习和教育方法

周三:英文趣味学习资源

周四:不同年龄的中文好书

周五:儿童电影/动画片/纪录片

周六:有趣的观点和画报

周日:带来思考和争论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