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孩留学,《小别离》还是说得有点浅 ...
檩子:前几天,我们谈到了正在热播的国产剧《小别离》所反映的低龄留学问题:三个阶层、三种家庭: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国?
在这篇文章最后,我们还专门做了一个小调查,截止到今天已收到六千多位网友的投票,其中,29%网友有明确送孩子出国的打算,49%网友正在考虑中,剩下22%的网友表示还没有这个想法。换句话说,将近八成的网友有意向送孩子出国留学,这个比例不一定适用于目前国内家庭的普遍情况,但至少代表了一个趋势,那就是很家庭希望可以创造条件,让自己的孩子有机会出国学习。
而根据一些新闻报道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海外高中生源的第一大国:拿2013年来说,中国学生获得赴美高中F1学生签证的数字,是八年前的50倍,两年前的5倍,2016年的统计数据没看到,应该会更高。而这些孩子的家长们,已经不再只限于少数富人、官员和知识精英,也有不少来自普通工薪阶层。
为什么有打算送孩子出国留学的想法?很多网友在留言中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整理了一下,主要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大家以自己或身边例子“现身说法”,不少观点颇为犀利,感觉比《小别离》视角更宽,也更贴近实际生活 ...
首先,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是,家境宽裕又努力的孩子不在少数
在电视剧《小别离》中,三个家庭,分别属于富人、中产、平民三个“阶层”,而他们的孩子分别拥有 “学渣”、“学人”、“学霸” 三种不同的学力水平。富人不愁没钱送孩子出国留学,但与孩子的沟通却成了问题;中产家长和他们成绩一般的孩子一样左右彷徨;平民的孩子成绩好,父母希望她出国深造,却为五斗米折腰。
很多网友对这种设定产生质疑,
@Jasmine 说:
不理解国产影视剧为什么总喜欢把家境好和学渣挂钩,而把寒门和学霸连在一起,这实在太老套了…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太多富二代的学霸了,学习和家庭条件真的没有必然联系。
对此,网友@王文玲这样回复:
因为这样的人设符合天朝的意淫观念,事实上,很多富二代低调、努力、上进 … 父母的言传身教也会体现在孩子身上,反而是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往往输在了家庭教育上。
还有一些有过国外留学经历的朋友也举身边例子证实以上两位网友的说法。看来电视剧还是过于脸谱化,虽然可以给观众带来一些希望和欢乐,但有时候,我们也需要认清更多面化的现实。
@Tessa Ye
人在加拿大留学。说实话这个剧线路不对,但是估计为了迎合国内市场。
我身边的土豪真的是学霸非常多,我的一个朋友95年凭借着家里的关系和自身努力一年半赚了一辆宾利。
家里有钱是事实,有关系也是事实,自身很棒才是硬道理。家里真正很有钱的人很注重教育,从小都是琴棋书画各种通会。
反观很多身边家里砸锅卖铁的中低家庭,孩子成绩也是不上不下,没什么特长,也没什么闪光点,语言能力一般,有的英文说不流利,中规中矩。
媒体老爱说那些有钱土豪孩子国外疯玩的,其实真的很少,那些只是土豪而已,真正的上层社会真的很厉害。
@天使投资人:
我在加拿大留学,只能说穷得更穷 ,富的更富,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国外有钱开玛莎拉蒂的一样成绩高的离谱,语言好的不行,考世界前百学校和玩一样,而且有钱成绩好又待人处事圆滑的一抓一大把。寒门出头的也有,肯定不如富人好,特别是现在的关系社会。
@yanzheng:
相比之下,富人家的家长和孩子,尤其是受过优秀教育的家庭,对如何继承家族传统,有更多观察,更多思考,更脚踏实地,对孩子要求也更严格。
周边邻居,即便孩子上了美国最牛的十大寄宿学校,仍然在探讨:alpha go 会对未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在如今的环境下,穷人的孩子,基本上,都不可能成为学霸。
能架得住:富人孩子基因比穷人强,资源多,更努力更有学习效率更高,更有眼光和视角吗?
现在,富人孩子国内一年的学杂费和其他教育费用,超过40万。两个孩子一年超过80万。教育,已经成为真正鉴别阶层的途径。
想清楚,我们为什么送孩子出国?
好,《小别离》里体现的 “家庭富有程度和孩子成绩成反比”的关系,好像在现实中不见得成立。我们再回到问题本身 — 我们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国?
以前《南方周末》做过一期报道,印象非常深刻,标题叫做《什么原因逼迫中国“精英阶层”纷纷把孩子送出国?》。
其中一位父亲在采访中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不想让儿子成为应试教育流水线上的统一零件。
陈小天所在的学校规定中午必须睡午觉,他不爱睡,看了会书,老师就让他罚站。老师讲课有时候幽默了一把,大家一阵哄笑,别人都停了,陈小天还接着笑,老师也罚站,说他影响课堂纪律。
“该严管的地方不管,不该管的地方瞎管。”陈栋说,这是他最为绝望的地方。“不管以后干什么,什么都要学,这不是浪费人生吗?”
另一个身家过亿的爸爸说,以前他总还觉得可以跟体制抗衡,但是慢慢发现,体制可以对抗,但无法对抗的是生活本身。“雾霾,三聚氰胺,治安环境,大人还可以勉强忍受,小孩子怎么可以?”
在那篇报道里面,还有一位家长提到,他相信没有人天生就有社会责任感,天生懂得要为社会大多数人利益服务,而国外的教育体系用紧密联系的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教会孩子这一点。
“在中国教育体系里面,我们的孩子暑期里玩命地上补习班、玩命做题,教出来以后就做题特别棒,收拾家务、孝敬父母都不会,你还让他去爱国、有社会责任感?”
小花生网友@葡萄 认为,让孩子出国,是希望给孩子一个看世界的机会。
看了2集《小别离》,感觉有点概念化低龄留学,有钱人的孩子就学渣,没钱人家的孩子就学霸,中产有文化的父母培养不出心目中理想的孩子…
其实身边大多数留学的孩子都是父母有见识,孩子有理想的优秀群体。
留学是为了什么? 转一段前些天看到的一位留学生家长的话:
“申请到美国前五十名学校的孩子不是‘挥金如土’的富二代,他们只是一群孤独前行,撞得头破血流也要打开一条路的18、9岁的孩子;而他们的背后也不是什么土豪,而是有一点教育情怀又无私的中国中产。他们没有把孩子搂在怀里,为了自己的天伦之乐,而是倾其所有也要给孩子一个看世界的机会。”
@Ivan彦南妈,希望孩子接受一些西方文化熏陶
我觉得想让孩子出国就要有意识的从小接受一些西方文化的熏陶,否则会有很多问题。钱还不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
@o_Ooooo
国内的学渣出国也有逆袭的。我弟在国内高考连专科都上不了,然后去广外国际学院读中英合作的项目,国内两年本科,然后考个雅思去英国再读一年本科毕业,他自己顺便申请了研究生读完一年回来已经拿到了硕士学位,成绩在他们学院中名列前茅。现在在广州一个重点大学当老师。课余自己和小伙伴合开了一个服务电商的公司干得不错。国内对付高考的应试教育和国外大学的能力教育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没钱出国的话他可能就只能上个垃圾大专然后找一个愿意收专科生的小公司打工。
这些出国的原因中,有和你想到一块去的吗?如果没有,欢迎补充…
出国是唯一出路吗?我的孩子适合出国么?
不管是否已经做好决定,我们都需要换角度、多方位思考,不应该把父母意愿绑架在孩子的前程上,也不应人云亦云跟风出国,一起来反思一下:
出国是唯一的出路吗?
在国内接受教育真的没有希望吗?
国外教育一定好吗?
小孩去了国外能否适应,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
小花生网友@东方欲晓 说,她曾一个人到美国留学,很喜欢那里开明多元的教育。她本是一个坚决的出国派,但看了身边一些同事的例子,也开始担心孩子内向的性格能否适应美国的环境。
最近很火的《小别离》又触动了我对于送早出国的纠结的情绪。其实我们在三年前就纠结多了,其实我是一个很坚决的出国派,其实我是非常欣赏美国的文化,其实我是对美国开明多元化的大学教育深有体会的,其实我和早爸都已经开始向送孩子出国这个方向在准备的(包括工作上的,经济上的),可是即使这样,我心中仍然有那么一丝犹豫不决。
我是一个很野很独立不愿意收到任何拘束的人,所以当时我一个人到美国读书,虽然遇到很多困难,虽然在一开始非常的孤单,也被身边美国同学看不起,但是我太喜欢太享受一个人的自由了,就像从牢笼里飞出的鸟,加上学习的又是自己最喜欢的科目,所以那些困难孤单被嘲笑都不算什么。可是早早不一样,她沉静乖巧,胆子也小。我总是担心其实早并不一定会喜欢美国,也更加担心她能否像我一样喜欢美国的“独立”和“自由”。
我也想慢慢来,等孩子长大,再看一看,既不要一味的否定体制内,也不要特别决绝的一定要送孩子出国。可是我这样的想法被很多有切身经验的同事朋友打击了。体制内,出国那条路都不好走,像我们这样没权没钱的“中产”只能把精力和财力集中在一条路上,犹豫的结果可能是两条路都踩空。对于孩子,好像很做到淡定啊。
“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只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小别离的广告词居然让我鼻子一酸。也许总有一天我要和早早别离,也希望她自己去天空翱翔,也知道总要让她独自面对风雨,可是作为妈妈,心中却总有那份不舍和牵挂,总忍不住想去为她挡风遮雨。
@陈小瞥 是名老师,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她从教过的班级来看,00后孩子们都很有主见,父母应该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孩子一起讨论未来的方向。
就我班上而言,其实孩子学习成绩好坏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父母积极打拼,努力奋斗,孩子有正能量的榜样,自然学习也知道努力。成绩差的家里几乎都有各种问题,父母离异算是比较常见。还有其他比如,孩子打架,喊父母来校处理,父亲一通拳打脚踢扬长而去,母亲一直哭泣,或者豪言壮语要赔多少钱?孩子对父母都全是鄙视。
我班上的孩子都是00后,13岁已经很有主见,完全能够像大人一样沟通。前天有个学生跟我聊天,他和剧中海清女儿一样这一年拿过班上第一和倒数,他说要好好努力初三这一年,虽然很不情愿。因为他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什么非要读书才能更好生活?我问他觉得什么是好生活?吃好穿好吗?他说是可以任性的活。想自己打拼了,体会酸甜苦辣,不要父母安排催命。
多问问孩子的想法吧。当老师的时候觉得真是难,面对40多个学生不同思想,当母亲后觉得父母才是天下第一难!
@JV 看来,国内父母太过焦虑,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把孩子的前程绑架在父母的意愿上,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当下国情父母焦虑的悲哀!人生有几个十年,有没想过孩子独自在异乡漂泊的感受!能适应当前体制下游刃有余而不崇洋媚外的教育方式才是正道。
在国外生活多年的 @佳翌lisa 呼吁,要关注留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国外生活了好多年,一直和学生有打交道,有一个问题越来严重,就是留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一块几乎在大量的留学潮下被人忽略,然而事实是每年都有因为适应不了学习压力,或者个人社交焦虑得了抑郁症无法上学,导致休学退学回国的孩子,数量越来越大,往往父母到这个地步才会后悔送孩子出来。渴望友谊得不到爱和倾诉、交友不当、学业压力大这些都放在孩子身上真的不是适合每个孩子。呼吁大家送孩子出来的时候先考虑孩子的心理条件!
还有几位网友认为,出国不是唯一解决办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才是最重要的。
@ENYA :
不管是出国留学还是国内学习都是在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主学习动力,要像动物学习,练好了觅食本领,世界任你走。
@积善之家:
出国并不是解决孩子教育问题的办法。基本规律:优秀的孩子,出不出国,都很优秀。反之亦然。—— 一个生活在国外的家长的感受。
@Lei Zhang (zoe) 总结了出国留学也许会面临的三大问题,需要警惕… 同时也期待未来的世界教育格局,中国教育自身崛起,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国外念书有几个大坑:
一是文凭工厂( diploma mill ) 瞄准了中国人的钱袋,父母和孩子没那个辩识能力,国际排名靠前的超级州立大学也有本科教育超烂的;
二是文化隔阂 ( culture shock ),身处异乡的青春期少年很容易产生心理和生活适应的问题,华人比例奇高的学校问题可能更突出;
三是欧美高中和本科校园文化中的同伴欺凌、强势社团、派对动物、软性毒品泛滥等是国内无法想象的,没有长辈看着孩子很容易长歪。
可怜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国外家长对孩子择校问题的关注度不逊于国内,一般都优先考虑本州。出国潮的根本原因还是目前国内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就那么几个学校,普通孩子去那里读本科的机会真心不大。
不过到2030年,世界高等教育格局肯定不一样,中国进世界排名top100的高校会多一些,顶尖高校的国际化程度也会大幅提升——国内国外教育水平差不多,孩子们就不用那么折腾了。交大目前可以媲美世界一流的顶级本科教育覆盖面不到20%,2030肯定100%了吧。
可以这么说,国家崛起是大势所趋,升斗小民也是有福利蹭的;而小朋友们现在要学英语要受应试压迫要折腾出国,都是我们大人没有给他们拼出一个好国家。
最后,出国留学应该学些什么?看看网友怎么说 ...
在以前一篇网上传得很广的“伯克利妈妈”文章中,这位妈妈去美国参加儿子毕业典礼前感慨,“我觉得这四年我孩子没有适应伯克利,伯克利也没有记住他。”
她总结培养儿子过程中的失误,提到了儿子没能接受美国的价值观,思维跟不上。她觉得儿子在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创新这些问题上,虽然读了伯克利这种名校,其实在思想上并没跟上。
美国的教育的确是先进的,然而在接受这种教育的时候,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其实我们大家都不满足于国内的应试教育,觉得太死板,那么我们到国外究竟应该去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我一个已定居美国的朋友前几天回来讲座,就谈到美国的本科教育是建立思维,研究生是掌握技能,博士是改变世界。
我原来也是抱着掌握技能的想法,但其实这样就是一个大技工,如果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的话,国内和国外没有大的差别。其实我们应该尽量和国外的思维接轨,学习他们思维的精华部分。
网友@林菠萝斯基 总结她在英国留学中学到的东西,说,最重要的还是自我成长吧!
1. 心态要开放:偏见源于无知,无知加剧偏见。这是我出国最深的感悟。以谦逊的态度面对一些已知、未知,用包容心接受不同,否则你会因为偏见而错过很多美好。
2. 要走向独立:很多事需要自己独自处理。吃饭学习买东西出行这些小事就不用说了。更多的可能是面对困难挫折时需要独立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消化,自己承担。
3. 要努力尝试:出来一趟挺不容易,想尽量得到更多收获,了解当地文化,寻找实习机会,参加各种有趣的社团活动。
4. 要挑战自己:别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赖着不出来,仅仅拿毕业证书是不行的,还要提高自己的能力。
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精彩纷呈。你若热爱尝试,你也不会把自己局限成一个没有故事一生平淡的人。这是我觉得出国留学、以及人们做其他大部分事的意义所在。
关于孩子出国留学,谈了这么多问题,希望本文对你有启发。同时欢迎在小花生网(www.xiaohuasheng.cn)发表你对孩子留学这个问题的经历和看法,或直接在文末参与评论!
本文由小花生网编写,资料来自网友留言、南方周末、知乎等,媒体转载需获授权,未经授权擅自转载者将一律举报处理。
相关文章: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把世界上先进的教育带到我们身边
周一:原版新书开团
周二:实用的学习和教育方法
周三:英文趣味学习资源
周四:一线老师大白话等系列
周五:儿童电影/动画片/纪录片
周六:有趣的观点和画报
周日:带来思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