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些教育方式,确实在考验着我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承受能力 ...

2016-09-03 胡慎之 小花生网

开学了,最近教育方面的各种”奇特“新闻比较多。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位父亲,他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试图解读这些教育乱象中的父母心理。他认为,在群体焦虑中,很多父母很难独立思考或者坚持自己。“大势”所趋下,父母们觉得自己无法选择,也无力选择,只好个体服从群体,这样的结果就是:一方面愤愤然抗议,一方面战战兢兢接受…



开学了,关于教育这一话题的新闻扑面而来。但是有些教育方式,确实在考验着我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承受能力。


最引起我关注的,莫过于一条关于孩子网络成瘾的戒断“治疗”这一新闻。有个被很多父母崇尚为“神医”的人,和他的“神秘的地方”,至今让很多孩子谈虎色变。


一名“网瘾少年”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络上瘾中心接受脑电波检查


“神医”用一种近乎训练动物的方式“教育”这些网络成瘾的孩子,并承诺达到期许的效果。其中有些孩子不光网瘾戒除,还成为了他们所谓的“精英”。更多的孩子无法跟踪到训练的效果,但如果我们站在心理动力的角度去看,这些孩子的家庭关系已经很糟糕,又经过“神医”们残忍地“治疗”,造成二次创伤,心理状态应该不会好到哪里去。有一些有自我意识的孩子,或者已经在进行创伤的心理治疗了。


又有“圣贤书”和国学教堂开始进入大众视线,这一次出现的相比前几年的更加夸张和隐秘。孩子们需要单独隔离,大量重复地抄写经文,学生们彼此之间还不能往来。父母们希望培养出“治国平天下”的人才,而送去的孩子恰恰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不能适应的。



国学班的孩子们在读经


更为夸张的一个教育案例是:一个“无所不知”的父亲,把自己的女儿放在家里教育很多年,夸口要教育出一个高材生,而女儿的知识水平甚至没有达到初一学生的水平。


媒体曾经把这样的一个父亲歌颂为“特立独行的教育改革者”,一个反对“应试教育的斗士”,一时风头无二。然而这个二十岁的女孩只想逃离那个“疯狂的父亲”,她基本的社会功能缺乏,更像是一个常年坐牢的孩子,跟社会脱节。这位父亲用自以为是的方式教育孩子,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的需求。在这样的教育方式养育的孩子心理功能水平不高,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我是不认同这位的父亲做法的。


教育是要面向多元化

但有时多元化的太过疯狂了


这样的疯狂,更多的是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疯狂。许多家长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筋疲力尽,对应试教育怨声载道。但批判的同时,又竭尽所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忠诚追随者,充满着无奈。


孩子降临在什么样的父母身边是自己无法选择的。人类需要父母养育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从出生到能够自己觅食和获得生存的能力最起码需要10年的时间,或者更长。那么,在这10年里,保障孩子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以及爱与被爱的需要的提供者,基本上是孩子的父母。这同时给了很多父母一个机会:去塑造一个自己想要的孩子


我认识一个孩子,从三岁开始要学习很多的课程主持、唱歌、钢琴、礼仪形体等。因为父母特别是妈妈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是一个公主。之前网络上一张6岁孩子的课程表曾经引起很多争议,而我认识这个孩子所学的课程跟那个6岁孩子的课程表上的是差不多多的。孩子无法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我见到那个孩子一般都是她去上课的路上,小女孩小小的漂亮的脸蛋上有一种傲娇的神情,还有疲惫。


我想,小女孩一定无法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也无法理解自己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当然,自由对她来说,更是天方夜谭了。而意义和自由,恰恰是人类都渴望找寻的。从小在这样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中成长,有可能这个孩子将来成名成家,获得精英社会崇尚的“优秀”,但她如何去找寻本应该属于她的最宝贵的童年?


或许,其实妈妈是希望女儿去圆她自己的公主梦,又或者妈妈在女儿身上投注的是自己的所有的荣耀,梦想和全部的价 46 32747 46 15263 0 0 3099 0 0:00:10 0:00:04 0:00:06 3099。


许多父母夸奖自己的孩子就是“乖”和“听话”。这当然值得夸奖,因为乖和听话,也就意味着可以让孩子去执行父母的各种命令。而监狱里对待犯人的管教,也是希望他们“不要惹事”,“无条件服从”。因为只有这样,管教的责任和价值才能获得肯定和认同,当然,更多的是可以省掉很多麻烦。


那么父母呢?在要求孩子乖和听话的时候,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又想从乖和听话的孩子身上得到怎么样的价值体验?


看看那些用电击方式对待的孩子们,最后父母达到了自己的愿望“我的孩子出来乖多了,也懂事多了”。而那位帮助父母达成心愿的“杨医生”,回家路上,甚至都要有人保护他,据说很多年没有踏出过他工作的院子,为什么?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被很多父母尊为神人,救命恩人,甚至像个指点江山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一般。但是他很清楚,这样对待人,一定有人很愤怒,甚至会对他不利。他也没有了自由。


父母需要对孩子有多大的“恨意”,才能让孩子在接受“电击”的时候,还满口叫好啊!


有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位,举全家之力买房子,甚至把自己的生活质量降低许多也在所不惜。也有为了孩子的学业放弃自己的事业,专心陪孩子读书的。这些都是“牺牲自己,满足他人”的伟大壮举,但总让我感觉无法认同。一个被如此对待的孩子,他们的压力到底有多大?


人性是投入越多,期望的产出越大。我一个来访者,父母亲对她投注了很多希望,给她创造最好的学习氛围,希望她考上名牌大学。可惜,这样的压力太大了,她无力应对。在高考失利时,她想到用结束生命去停止内心的愧疚和罪恶感。


到底是应试教育造就了这样的父母?还是这样的父母造就了现在的教育现状?这是蛋生鸡、鸡生蛋的关系。



父母如此对待孩子

到底为什么


首先,精英社会的价值观是:胜者为王,优秀为尊,成功是唯一目标。我们不需要去思考体会生命的质量,但一定会去看生命中占有资源的数量。就好比一个人觉得只要有钱,就可以解决一切,总想像着有钱一定会幸福。父母希望孩子成为精英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有一种变相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心中,让孩子荣耀父母的人生,完成父母生命中的失落。要想成为精英,必然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教育资源,就像一个运动员要出成就,那就要加大训练量。


有些父母很焦虑,生怕好的资源被他人抢去,父母也要在竞争中确定自己的价值感和获得存在感,在“别人家的孩子”面前,我家的孩子也不能差。如果竞争中感觉自己“失败”,即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那么,这种竞争带给父母的创伤体验,会让他们感觉到沮丧。


在群体裹挟中,有些父母很难独立思考或者坚持自己,因为他们害怕被边缘化危及到他们的存在感。大势所趋下,父母们无法选择,也无力选择。个体服从群体的民族特质就是:一方面愤愤然,一方面战战兢兢接受。


没有自我的父母,特别害怕失去对孩子的控制。孩子成为独特的人,对于这样的父母来说,那就是失控的。一方面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但孩子个体的特质呈现出来的时候,又是不允许的。就好比“叶公好龙”,除了学业以外的能力,那都是“没用的”。如果比尔盖茨生活在中国的一些家庭中,估计会被父母打死或者骂死,甚至会被送去“电击治疗”的。


许多父母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出一个“学习优秀”的孩子,似乎这样一来,一切问题能可以解决了。所以他们经常对孩子说:你只要学习好,家里什么都不用管。其他的都没有什么意义,考一个好的大学才是你存在的意义。


学习优秀,是可以量化的,也是可以出去秀的。到现在,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的父母,都是会被羡慕的。被人羡慕,那就是优越的存在。


对于孩子的教育,每个父母也都有自己的故事,故事里也会充满着无奈和心酸,孩子们同样有体会。


父母们,因为对社会和未来的焦虑,或者是内心的期望和“未满足的愿望”,给对孩子的教育套上了一个枷锁。或者,只给老师和孩子提供了一个选择:在过度教育下,成为父母要的孩子。学校和老师,可能只是我们的“帮凶”。


我儿子初中上的是个重点中学,他们有一个班级群,群名不是“x学校x班”,而是“x监狱x班”,在群里吐槽老师和家长们,是他们经常的聊天主题。因为我与孩子的关系相对来说还算和谐,所以,孩子也不避讳我,会和我谈论这些事情。他们学校就是靠题海战术出成绩,从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9点半都是做题,有时候甚至要做各种卷子高达20多张。唯一的目标就是中考考出好成绩。孩子的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一般是早上六点半到学校,晚上10点离开。老师的好坏绩效,就是靠班级成绩说话。


古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的老师,似乎只需要授业。谈心,也是为了出成绩,以至于现在的孩子很少在课余讨论自己的理想,将来希望做什么,孩子用这种避免谈论前途的方式来抵消这样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压力。


老师和学生,他们的生活就是围绕着好成绩。因为,一个好的大学,似乎是很多孩子唯一的出路。起码,很多家长是如此认为的。在对未来充满焦虑的年代里,一个好大学,是一个家庭的未来。


暑假里,我儿子想邀请一个要好的学霸同学一起聚会,那位重点中学第一名的学霸告诉他,一个暑假有30天要去补习。


许多父母,在开家长会得时候,还会叮嘱老师:严厉一点好,只要成绩好,打骂都可以。我见过一个“谢师宴”,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学校,父母们高兴,对老师感恩戴德。面对坐在上宾位的老师,三个孩子则在下面诅咒。这样拧巴的师生关系谁造就的?父母?孩子?体制?社会?好像都有。


我们这个年代,进步了很多。但有些东西,是在退步的,比如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渴望的是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的社会环境,但又把自己圈进了动物界的生存法则,那就是丛林法则—优胜略汰,胜者为王。从教育资源,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方式方法来看,现在的教育是疯狂的,是过度的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些。


我对自己的孩子说过这样的话:老爸觉得自己还不错,不需要你来荣耀我,我希望你能成为你自己。说这样的话,似乎我对孩子的学习就没太多的焦虑了。


我孩子对于学习成绩压力不大,他也没有在学习之余再被强行补课。但是,他一直在为自己理想的大学努力,因为他很小就知道,那是他自己的事,他需要为自己负责。


来源:澎湃新闻


相关文章: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把世界上先进的教育带到我们身边

周一:原版新书开团

周二:实用的学习和教育方法

周三:英文趣味学习资源

周四:一线老师大白话等专栏系列

周五:儿童电影/动画片/纪录片

周六:有趣的观点和画报

周日:带来思考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