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总把教育和阶层、财富扯在一起:钱和教育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2016-10-13 檩子 小花生网

檩子:上海的车真多路真堵,所以每天上下班的时候我在车上有好多时间可以听书。最近一直在听的是 Malcolm Gladwell David and Goliath(大卫与歌利亚)。 


Malcolm Gladwell 就是那个提出一万小时理论的人,他写了不少特别畅销的社科书,最有名是这几本:The Tipping Point《引爆点》, Outliers《异类》, Blink《眨眼之间》,What the Dog Saw《大开眼界》,还有这David and Goliath《逆转》。


为什么想起和大家说这本书呢?因为最近感觉有点郁闷,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好多大小媒体,甚至身边很多人都在讨论“阶层”这个问题,随便一看,都是精英、中产这些词儿,然后把财富分层和教育分层联系起来,得出“寒门难出贵子”的结论,弄得大家很焦虑 …


我们不能说钱对教育没有影响,的确,有时候影响还很大。但是家里有钱就代表孩子会获得更好的教育么?当然不是。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有过很多探讨,不再重复。


我想说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每一个家长都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有机会。阶层财富这些东西,并不能阻挡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获得成功。


所以,今天来说说大卫与歌利亚的故事。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圣经故事。


三千年前的古巴勒斯坦战场上,牧羊少年大卫凭借一块石头和一条吊索(sling)击倒了一个强大的巨人歌利亚。




大卫是一个牧童,歌利亚是一个巨人。牧童身小体弱,却是使用投石器的好手;巨人高大强壮,身披盔甲,却只会近距离肉搏。于是小男孩没有按照常规打法,去和巨人打架。


他的策略是:隔着几百米把石头投射出去,击中巨人的脸(就像一颗子弹),巨人疼痛无比,倒在地上,这时大卫跑过去,顺便就把巨人的头颅给割了下来。


总之,这是一个弱者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胜出强者的故事。这里,弱者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弱,强者也不是表面上那么强。



这个故事很有名,《生活大爆炸》里,两技术男就在说这故事


Malcom Gladwell 以这个故事为起点,写了这本书,探讨其中的哲理,分析处于“弱势”的人的“逆转”之法。他说: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以错误的方式讲述以弱胜强的故事。《逆转》就是为了把偏见纠正过来。巨人和牧童处在以拉山谷时,你眼里只有那个穿着闪闪铠甲、拿着剑和盾牌的巨人。但那个牧童,他其实拥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意识和力量。这种意识和力量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等待我们自己的觉醒和发现。


从大卫和歌利亚的故事出发,作者还花了好几章的篇幅讲教育,比如:班级人数是不是越少就越好?上名牌学校是不是就比去普通学校好?


以及,家庭财富和孩子教育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


作者认为,父母财产与孩子的教育是倒U型关系。一定的财富可以让家庭教育变得更容易,然而当它达到某个点的时候,财富对教育的影响变得很小,甚至开始倒转。


来看看书中这一部分的内容:



中文版由中信出版,以下书摘选自中信的这个版本



钱和教育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不久前,在好莱坞最有权力的人坐下来和我娓娓而谈。他跟我讲起自己在美国中西部城市明尼阿波利斯度过的童年。


他说每年冬天刚开始的时候,他都会走访街坊邻居家,希望人们能够请他给他们的车道、人行道扫雪。当他得到人们的清理工作后,他会把工作包给附近的小朋友。扫雪完毕后,他会给小工人付工资。他会先付工资,再去挨家挨户地收钱。他知道这么做一定可以让小工人们卖力工作。有时候他的工人可以达到八九个。


“我会去视察他们的工作,这样我才能跟顾客说车道已经按照他们的要求清理干净了。” 他一边回忆一边说道,“总会有一个两个孩子做不好,于是我就把他们解雇了。” 当时他只有10岁。


11岁的时候,他在银行里已经有600美元存款了,都是他自己赚来的。那是20世纪50年代,60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5000美元。


“我没有钱,所以没办法去我想去的地方。” 他耸了耸肩,仿佛一个11岁的孩子就应该知道他要去哪里一样。“任何一个傻瓜都懂得花钱。但并不是每个傻瓜都懂得赚钱、攒钱、推迟满足感,你要学会以另一种方式定义它们的价值。”


他住在所谓的“混合社区”中,读公立学校,穿别人穿过的衣服。他父亲是一个经历过经济大萧条的人,于是他总把钱挂在嘴边。


这个好莱坞的男人说,如果他向父亲要某种东西的话,比如一双新的跑鞋或一辆自行车,父亲都会让他自己出一半的钱。如果他忘记关灯,父亲就会把电费账单拿给他看。“他说 ‘看,这是我们交的电费。你因为懒而没有关灯,结果我们现在要为你的懒惰付出代价了。如果你开灯是为了工作的话,一天24小时开着都没有问题’。”


16岁那年夏天,他到父亲的废金属厂去打工,干的是重体力活。他的待遇与其他人没什么两样。


“我因此不想住在明尼阿波利斯了,”他说,“我也因此不想再为我爸爸工作了。太糟了,环境很脏,工作又苦。我得把那些废金属都装进枪筒里。我身上的灰尘怎么擦都擦不干净。回头想想,我父亲之所以肯让我去他那里工作,是因为他知道我去了之后一定会想逃跑的。这样能够激发我做其它事的欲望。”


大学期间,他自己开了一家洗衣店,专门为有钱的同学干洗衣服。他还组织学生包机去欧洲。他和朋友一起去看篮球赛时坐的是很差的位置,光线被柱子挡住了,晦暗不堪。当时他就在想,如果他可以坐在场边的贵宾席就好了。他去纽约的商学院和法学院上课。为了省钱,他住在布鲁克林一个条件很差的街区里。


毕业之后,他在好莱坞找了一份工作。他的工作越来越好,地位越来越显赫,他可以自己进行交易,可以领取各种奖金。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所以他才能买得起比佛利山庄那套跟飞机棚差不多大的房子,他才能拥有自己的喷气式飞机,才会有一辆法拉利停在自己的车库里。房子大门前面是一条似乎看不到尽头的车道,感觉很像欧洲的中世纪城堡。


他很懂钱。他之所以很懂钱,是因为他相信自己在明尼阿波利斯街上劳动的时候,就已经大概理解钱的价值和功能了。


“我希望拥有更多的自由,我想要追求不同的东西,钱是一种手段,我可以用它来追求我想要的东西,实现我的愿望,去推动我前进,” 他说,“没有人教过我这些东西,是我自己学的。就像是一种反复实验吧。我喜欢这种感觉,我在这类实验中获得了自尊,我觉得自己更能掌控生活了。”


他坐在自家的办公室里,他的办公室就和大多数人的房子一样大。他有孩子,并且很爱他们。他跟其他父亲一样,想要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让他们远比他自己现在拥有的多。但是他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他成功了,他懂得金钱、工作、快乐和成就感来之不易,正是这些来之不易让人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但就是因为他的成功,他的孩子们难以学到同样的教训。这是一个巨大的悖论。


好莱坞富豪的孩子不会去替他们那些住在比佛利山庄的邻居清扫落叶。他们没有关灯的时候,他们的父亲也不会愤怒地把电费单拿给他们看。他们不会坐在柱子后面的位置观看篮球比赛,他也不会梦想有一天他们坐在场边贵宾席上的情形,因为他们本来就坐在那里。


“我的直觉告诉我,在一个富足的家庭里养孩子比人们想象中难得多。”他说,“拮据的生活毁了人们。同样,富足的生活也毁了人们。因为他们失去了野心,失去了骄傲,也失去了自尊。处于一件事情的两个极端时都很难。也许当人们处在中间的某个位置时,一切就都好办了。


当人们听说某个千万富翁为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头疼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会同情他。这毫无疑问。要知道这个好莱坞男人的孩子可以住在最高档的房子里,去哪儿都可以坐“头等舱”。


然而他说的并不是舒适的物质生活。他的名气完全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他的一个哥哥继承了家族的废金属工厂,并且将工厂越做越大。他的另一个哥哥当了一生,在医学界享有盛誉。他父亲培养了三个有成就的儿子,他们有自己的目标,而且靠自己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他要说的是作为一个拥有亿万富豪,他如果想跟生活在明尼阿波利斯混合社区的父亲一样培养出成功的孩子,他要面临的困难会更多。


这个来自好莱坞的男人并不是揭示该问题的第一人。我想,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凭直觉就能想明白。引导我们思考父母教育和财富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更多并不意味着更好。


如果你很穷,你很难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这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事实。贫困会耗尽人的心力,让人背负压力。如果你需要打两份工来维持收支平衡的话,那你晚上几乎不会有时间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如果你是一个有工作的单亲妈妈或爸爸,你要赚钱支付租金、买菜、买衣服,做的又是一份粗重的体力活,那你很难给孩子一个健康家庭所必需的爱、关怀和训导。


不过同样也没有人会认为 “你拥有更多的财富,你就能做一个更好地爸爸或妈妈”。如果让你画一个曲线图来表示父母教育和财富之间的关系,你不会这样画的:



财富可以让父母教育变得更容易。然而当它达到某个点的时候,财富对父母教育也就没有影响了。


那个点是什么点?研究幸福感的学者指出,在一个年收入约为7.5万美元的家庭中,拥有更多的财富并不会带给他们更多的幸福感。此后,便会出现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


假如你家年收入为7.5万美元,而你邻居家为10万美元,他们可以用这多出来的2.5万美元去买一辆更好的车,也可以更经常出去吃饭。但这并不会让你的邻居变得更幸福,也不会因此让他们变成更好的父母。下面是一幅能更好体现出父母教育与收入关系的曲线图:



但这个曲线图表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对吧?因为当父母的收入足够高时,父母的教育就又会变难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成长的这个世界的价值与我们给孩子创造的那个世界的价值没什么不同。但对于非常富有的人来说并非如此。


心理学家詹姆斯·格鲁曼(James Grubman)使用了一个绝佳的短语“富裕的移民”来描述第一代富豪。


他的意思是,他们所面对的与孩子相关的挑战和移民面对新国家的挑战是一样的。有些人,比如好莱坞的这位权势人物,他们生活在中产阶级的古老县城里,那里缺乏伟大的动员家和教师。然而他的父亲教他认识了钱,教他独立、努力工作。但他的下一代生活在富裕的新世界,这个世界的规则不同于以往,这个世界更令人感到困惑。


这些孩子只在意自己周围的世界,他们不需要努力工作,独立,认识钱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如何教会他们“努力工作,独立,认识钱的意义”?


于是,世界上诞生了很多描述在富裕环境培养孩子有多困难的谚语。在英国和中国,人们说“富不过三代”;在意大利,人们说“从明星变睡马厩的人”;在西班牙,人们说“没有的时候拼命要去有,有的时候却拼命浪费”。财富本身就是隐藏着自我毁灭的因子。


“父母必须设定限制。这对‘富裕的移民’来说是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因为他们不知道当无法以 ‘我们买不起 - I Can't’ 为借口拒绝孩子要求的时候该说什么。”格鲁曼说道,“他们不想谎称 ‘我们没有钱’。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是十几岁的大孩子了,他会说‘拜托,我才不信。你开着保时捷,妈妈开着玛莎拉蒂’。父母要学会从说‘我们买不起 - We Can't ’转变成‘我们不会买 We Won't’。”


但格鲁曼承认要让父母说“我们不会买”太难了。要让他们说“我们买不起”则简单多了。


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用不了多久就会知道,让爸爸妈妈给他买一匹小马是徒劳的,因为肯定买不起,小马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而富有家庭告诉孩子“我们不会买”一匹小马则是一种对话过程,需要父母同时具备坦诚的态度和表达能力,跟子女解释能做的事情并不总是对的。


“我曾问过一些富有的父母,碰到这种情况他们会怎么做,他们表示不知道说什么好。”格鲁曼接着说,“我们只能教他们说 ‘我能买那个给你。但是我选择不买。这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


说到这里,就需要你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了,而且你要知道该如何向孩子说出你的价值观,如何让孩子相信你的价值观。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任何一个人都很难做的这几点。


尤其当你的车库里停着一辆法拉利,拥有一家喷气式飞机,还在比佛利山拥有一套和飞机棚差不多大的房子的时候,那更是难上加难。


这个好莱坞男人拥有太多钱了。这也是他作为一个父亲的难题。他已经过了“钱能让事情变号”这一临界点,也过了“钱与一切无关”这一临界点。他正处于这样一个临界点:钱让培养一个正常的、适应环境的孩子这件事变得更难了。这时候的父母教育曲线图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曲线图就是所谓的倒U曲线图。倒U曲线图很难理解。它常常令人觉得出乎意料。我们经常混淆优势和劣势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忘记自己身处U形世界了。



书摘来源:中信出版社《逆转: 弱者如何找到优势, 反败为胜》,王占华翻译,由小花生编辑整理,转载须获授权


最近看到网上又在流传北京“残酷”的升学情况,让很多做爸妈的看了心里发颤、发慌。所以推荐大家读读这本书,是不是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要遵守一样的“游戏规则”,大家都往一条窄路上拼命去挤。


面对巨人歌利亚,我们是不是可以换换打法,像大卫一样不去肉搏,而是射出自己擅长的那发“子弹”?


相关阅读:


欢迎访问小花生网 www.xiaohuasheng.cn,

或下载“小花生”手机APP

和花粉们交流阅读和成长经验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把世界上先进的教育带到我们身边

周一:原版新书开团

周二:实用的学习和教育方法

周三:英文阅读和学习资源

周四:老师或家长的思考和实践

周五:儿童电影/动画片/纪录片

周六:有趣的观点和画报

周日:有争议带来思考的文章

100 35792 100 35792 0 0 7053 0 0:00:05 0:00:05 --:--:-- 8337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