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我怼武亦姝?你们都错了,来看看我赞赏的诗词教育 ...
檩子:最近武亦姝一出,掀起了一阵全民古诗词热。这种热,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向往和回归”的心态。我自己当年背过很多唐诗宋词,不过现在忘了不少,现在脑子里马上能蹦出来的还是“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把酒问青天”这些,惭愧的很。这个女孩,确实很赞!
不过,对这股“古诗词热”,也有人持有不同角度的看法。比如,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杨早是知名文史学者,北大文学博士,他觉得这股“复古风”火的有点莫名其妙:小孩子心思简单,记忆力好,反应也快,能背诵诗词2000首,这只是一种个人爱好,为什么非要抬高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步?毕竟,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最缺乏的并不是记忆力,而是创造力…
杨早说,写这篇文章并非要针对武亦姝这个小姑娘,而是聊聊自己心目中诗词教育的打开方式 ...
听听不同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 和你分享!
《中国诗词大会》与武亦姝突然就火了。
在下表示莫名其妙,站在原地摊手:少年人,背个诗词,不算多大的事吧!
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为什么很多人评论中国诗词大会,都预测“父母会拿武亦姝小姑娘作榜样让孩子(比)背诗”?看中国诗词大会燃起对诗词兴趣的你们,充分甚至盲目肯定背诵诗词的你们,为什么不自己好好背背诗,而要转过身去让你们的孩子做这件事?
自己实现不了的梦想,就呼叫转移到孩子肩上是吗?加油吧孩子
我们这个社会是缺记忆力,还是缺创造力?
十年前,一班同事去箭扣玩。晚上在农家吃饭,有师长临时提议玩“飞花令”,因为各专业的人都有,用了最普通的“花”“红”两个字。一桌十余人,走了八九轮,撑到最后的都是年轻人,学古代文学的有,也有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的。有位研究宋元文学的老先生脸上有点挂不住,直嚷嚷:“不对不对,怎么回事?你们一定是昨天就知道这事,有准备吧?”
其实真没有准备,无非是拳怕少壮,年轻人心思简单,记性好,反应也快,“飞花令”不就靠这两样么?现在你让我去跟下一代PK,我经常连到嘴边的人名都说不出来,只能是输输输。
再把时间提前十多年,我念初中的时候,曾经痴迷围棋,痴迷到背谱的地步,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下棋还是经常被虐成渣渣。
年轻人的文化偏好,都很舍得下工夫,也有工夫可下。背诗词只是其中一种文化偏好,还有打游戏打得棒的,看动漫看得好的,写程序写得溜的,萝卜炒青菜,各人心中爱。电视台做节目聚众消费一下,也无可厚非。但非要把某种爱好抬高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步,反而就漏洞百出。
我们这个民族,于记忆力有一种谜之崇拜。具体到考试,尤其是文科(近代之前全是文科),那就是出题者与考生记忆力的大博弈。朱元璋农民出身,要求八股出题局限在《四书》范围内,其实是偏帮一下买不起更多书的草根们。然而百余年下来几乎《四书》几乎每一句都有范文,都能背诵应考,考官们绞尽脑汁,发明了“截搭题”,就是上一句尾接下一句头,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可以出题为“亦说乎,有朋”,这篇文章让苏有朋来写他也抓瞎。至于上一章搭下一章,这本书搭那本书,就更是胡话大全,无非是最后决出晋级者(进士)与冠军(状元),很像知识性综艺节目的玩法。
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诗词大会》的男女比例相当悬殊?唉,当年高考我就体会过这种痛,有些女同学真的能把整本教材连同注解全背下来。念高中时我是历史科代表,但往往会在这种题上输给女同学,比如:
东非肯尼亚原始人化石发现于____年。
博南帕克神庙发现于____年。
这两道题当时快把我气疯了,居然有女同学能答出来!这一辈子我都不会忘记这两个数字。
问题是光靠背背背,能济得甚事?中学生跟博南帕克神庙较劲的意义何在?我们这个社会是缺记忆力,还是缺创造力?
有人一定会说:“只是个电视娱乐节目嘛,何必这么较真?”不扯传统文化,不扯中华文明,不写什么《想看更多的武亦姝?中央文件大力支持》,我根本不看不关心。如果武亦姝后来跟着《弟子规》,又上演“神童报国”那一套,那就得掰扯掰扯——插一句,武亦姝用“一簑烟雨任平生”来形容自己,也没个成年人出来,基于传统文化指指谬:“少年人发悲凉之音,于己不吉,于国不祥”,用“为赋新词强说愁”比较合适吧。
顺便,奉送一个小故事:我有一位世伯,大陆去台湾的官二代。他两个女儿都在委内瑞拉长大。有一次跟他聊,问他这个钱穆的学生怎样让女儿保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他说,每次写信,都会要求女儿解答问题,不是背唐诗宋词,是配合阅读解答问题,比如她们在读《西游记》,世伯就出题曰:
1.《西游记》中的道人,喜欢穿“多耳麻鞋”,请查找资料,画出多耳麻鞋的样式。
2. 猪八戒被妖怪捉进洞里,捆成了“四马攒蹄式”,请画出四马攒蹄的图样,并回答古代捆人还有哪些样式?
被肯尼亚和博南帕克神庙虐过的我当时就泪奔了。啊啊,这才是我想了解与想象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吗?
破而不立,非善也,再来说说我赞赏的诗词教育 ...
吃完汤圆/元宵,我们再来平和地谈一谈由武亦姝引发的诗词教育问题,先不管中国诗词大会和莫名其妙的“公众反应”了。
首先,我不反对小孩子背诵诗词。
我的朋友肉唐僧说:“我觉得小孩子在没有理解能力的时候多背诗词,对他今后对辞章之美和韵律之美的敏感是有好处的,这就是童子功。”这话我完全赞同。
但是,“多背诗词”,多背哪些诗词?有限定没?
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电影分级,是为了在“自由表达”与“儿童不宜”之间,寻求一种制度的平衡。春节被爸妈拉去看了《西游降魔》和《西游伏妖》的小朋友们,你们好可怜啊。
读的书其实也需要分级。中小学阅读教材里不放《废都》,没毛病吧?尽管《废都》是很有价值的小说。
诗词决不会例外,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如柏杨说的酱缸,里面什么东西没有呢?一直以来,我们靠的是选本、课本,还有“师保”来保证儿童读物的“适宜”。
孔子删《诗》,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可以兴、观、群、怨,可以言志,可以抒情,还可以洩愤,有很多东西并不适宜未成年人体会,也体会不了。
所以儿童读诗,要选平白浅近的,呈现汉字的魅力,辞章之美,韵律之美,哪怕无意义都行。
也就是说,儿童读诗或背诗,不是买大米或洗衣粉,没有必要追求加量不加价。
传统士大夫家庭,很多长辈是懂这个的。他们不会使用《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来教自家孩子,因为那些是方便面一样的替代食品,如果有更好的营养品,为什么要舍高就低?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因科场舞弊案判了斩监候,就是死缓。他在杭州监狱里待死,还曾将一部木板印的《唐宋诗醇》寄回家中。书中夹有一张字条,是写给樟寿(鲁迅)诸孙的。全文如下:
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永。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壮,且多越事。再诵苏诗,笔力雄健,词足达意。再诵李白诗,思致肖逸。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示樟寿诸孙。
周介孚一生,用现在的话说,情商不高,从上司到亲友,得罪了无数。但他是进士出身,对诗词教育的理解,有他的独到之处。特别他提到陆游诗“且多越事”,考虑到乡土知识教育,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之处。
他列出的读诗序列,很有道理,合乎我们前面说的“辞章之美和韵律之美”。
(1)白居易,重点当然不是那些具有“人民性”的讽世劝上的乐府诗,而是“老妪能解”的平易;
(2)陆游诗。陆游诗中多有向上不屈的色彩,因此梁启超夸他“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加上是乡先贤,能让绍兴的小朋友增强对家乡的认识与热爱;
(3)苏东坡。苏东坡一肚子不合时宜,但胸怀宽广,多逢逆境又能随遇而乐,词作一洗花间之绮靡,东坡肉也很好吃;
(4)李白。与杜甫相比,李白更适合少年人,一是诗中无际无涯的想象力,一是任侠仗义的豪情。作为一名唐朝的老共产党员,值得信任。
总之,这几个人的诗(不是所有,也要选汰),比较适合少年人对世界与时代的无限想象。杜甫、韩愈,可以留待成年后的自我选择。
其次,我一直坚持一个信念: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没有一本育儿书放之群孩而皆准,也没有一套新的诗词选本,放之群孩而皆准。
为什么在丰富的资讯已几乎没有任何门槛的今天,全世界好学校的慕课都能在网上看到,“好老师”仍然是稀缺资源?
因为好老师会根据你的个人特点,帮你选择与设计知识的进阶之路。
就像鲁迅祖父的儿童读诗法,换个家族可能不同,换个地域也会有差异。
现在不是清末以前,不好好学诗,考科举会受影响,交际也进不了上流社会。
如果你的小孩喜欢诗词,愿意背诗,那当然很好,但也要注意选择。是药三分毒,文字正负面的力量都很大。
如果你的小孩不喜欢诗词,天也塌不下来,TA可能有各种别的才能,过年不能表演背诗,唱首“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也很可爱。
前两天我在群里说,最好不要劝别人生小孩。有人不服气,问:那杨老师你为什么要推荐书?
我说,我很少向某个人推荐一本书,除非我确信我了解TA的需求,TA的层次,才会谨慎的建议。
一般我只是写出我的读后感,供人自择。
须知参差多态,方是幸福的本源。这句话我特别相信。而自主的选择,才是幸福的前提。
最后,我要说,我不赞成未成年人上综艺节目。
聚光灯下,其实很残酷,竞赛的体制,也是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是游戏,在家里玩,在学校玩,与在电视上玩,完全是不同的感受与难度。
更何况电视这只怪兽,为了它自己的利益,会制造出很多的幕后,很多的假象。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说,电视让人们停止思考
当然不排除有孩子天生大气,视名利如无物,但是,我们为什么把赌注押在一个未成年孩子的定力之上?
我希望孩子的世界里,都是真实的交流与竞争,TA做出的选择,只代表TA自己,不承载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国家荣誉的重负。
这个理想是如此美好,以致它根本不可能实现。大量的事例中,孩子仍然被视为资产。尤其那些聪明的、有才艺的、特殊的。
但这是我的主张,我作为父亲会努力的实践。
至于你们,请随意。
本文由作者杨早(微信公众号:早就说过,ID:mingguole)授权小花生网发布
相关阅读: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和你分享世界上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方法
周一:英文原版新书开团
周二:话说思维和方法
周三:怎么阅读,怎么学英语
周四:大家的教育实践
周五:榜单来了
周六、日:带来思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