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儿童心理学奠基人: 小孩不听话,其实是一场父母必须学会应对的“权力之争”
檩子: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来自世界教育名著的书摘。这本书的英文名叫 Children: The Challenge, 2015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引进,中文书名叫 《孩子:挑战》。这是本在欧美已畅销50年的家庭教育经典著作,作者Rudolf Dreikurs(鲁道夫•德雷克斯 1897-1972),是美国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他直接影响了正面管教、父母PET效能等方法的提出,对西方教育界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这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对父母来说,应对孩子的成长的确充满挑战,在 《孩子:挑战》一书里,他认为,应对挑战的核心,是“成为孩子的合作者”。
书中,有关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的论述,非常有意思。事实上,很多爸爸妈妈都很苦恼,孩子不听话、做错事还反抗,怎么办?对待孩子,在“听任”和“强制”之间,怎么才能把握好度?或者,什么时候我们不管,什么时候我们该管?
这些,都涉及到家庭中的“权力之争”,书中的分析、案例、对策都很精彩,生动且实用,真的,爸爸妈妈都该读一读!
本文节选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孩子:挑战》
不论什么时候,
当我们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
就会导致权力之争
“把狗盆洗干净!”妈妈对苏妮说。“什么?凭什么要我洗?”“我让你现在把狗盆洗干净,赶紧去洗!”“我看不到非得是我洗的原因!”“因为我让你去洗!”苏妮耸耸肩,不再回应。几个小时后,妈妈发现狗盆还是很脏,爬满了蚂蚁,她大声对女儿说:“几个小时以前,我就告诉你把狗盆洗干净,你怎么不做呢?你看看,到处都是蚂蚁!赶紧去洗,现在就洗!”
苏妮答应了,妈妈回去做她的事,可实际上苏琳妮根本没有洗。过了一会儿,妈妈发现狗盆还是脏的。这次,她打了苏妮一下。小姑娘吊着脸,不说话也不哭。妈妈说:“如果你现在不马上洗干净,今天晚上你就不能看电视,而且还得提前上床睡觉!我还会狠狠揍你一顿!现在就洗!”“好,我会洗的。”苏妮弯腰拿起狗盆,妈妈转身离开了。可是那天晚上,妈妈发现狗盆还是脏的。
苏妮和妈妈进行着权力之争。妈妈试图强迫女儿按照她的话去做,而女儿则想要表现谁才是自己真正的老板。
类似权力之争的情况现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这是因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正在发生剧变。孩子们也能体会到现在的民主氛围,对大人的强加权威感到厌恶,他们向父母“宣战”,不愿意受到控制或支配,让父母对他们的强制成为无效。这场斗争中,孩子们灵活无比,他们不会想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危险后果。这样,家庭变成了一个战场,没有合作,没有和谐,只有怒气和争斗。
帕蒂十二岁,妈妈通过各种方式让帕蒂同意用饭盒带午饭去学校,并且到家以后自己把饭盒洗干净。刚开始几天很顺利,可是有一天帕蒂没有洗饭盒,妈妈发现厨房台面上放着帕蒂的饭盒,里面有剩饭,妈妈非常生气。她对帕蒂指责和说教了一番,帕蒂保证会记得洗饭盒。
可是几天之后,同样情形又发生了。这次,妈妈想:“要用自然结果,不理她。”可是她心里非常生气,想着“要给帕蒂一个教训!”第二天早上,妈妈把帕蒂的午饭装在纸袋里,饭盒还留在厨房台面上。帕蒂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她不满地想:“我绝对不会洗的。”于是,发霉的剩饭继续留在厨房台面上,帕蒂继续用纸袋装午饭。
又过几天,妈妈忍无可忍,对女儿大发了一顿脾气。帕蒂也怒目而视,坚决不洗饭盒。最后,妈妈实在没有办法,把帕蒂拽到厨房,打了她一顿,强迫她把饭盒洗干净。“从现在起,你记不记得要洗饭盒?”妈妈厉声问。“是的,妈妈。”帕蒂回答。可是第二天,帕蒂又留下了脏饭盒。
结果是,妈妈彻底绝望了,就此放弃:“你不能再用饭盒,只能用纸袋子。”“我无所谓,反正我们同学都不用饭盒。”
从帕蒂对洗饭盒开始怠工那天起,权力之争就发生了。妈妈试图强迫帕蒂洗饭盒,虽然她想的是自然结果,实际却是在惩罚——“要给她一个教训!”妈妈隐藏的怒气,帕蒂能感受得到。妈妈并不理解自然结果的真谛,当她把午饭放进纸袋里的时候,自然结果就已经失效了:即使女儿没有合作,妈妈仍在继续为她服务。妈妈可以像平时那样准备好午饭,但不装起来,因为没有干净饭盒,就让午饭放在厨房台面上。同时让帕蒂自己决定怎么做。
自然后果 - Natural Consequences,是指孩子行为带来的直接结果,大人不参与,比如:下过雨后在水坑里踩着玩,鞋子会打湿;因为挑食不吃午饭,会饿肚子 ...
允许自然后果的发生,能让孩子直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另外,帕蒂通过行为向妈妈表达她不会洗饭盒的,她宁愿忍受惩罚,也不愿屈服。那么除了让帕蒂自己决定,妈妈还可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呢?
妈妈需要真心不在乎那个饭盒。这是帕蒂的饭盒,如果她不想洗,那她的午饭就没有容器。打帕蒂并强迫她洗干净,是使用暴力让权力之争升级。事实也证明尽管帕蒂答应了,但行为却仍在反抗。帕蒂的反抗让妈妈生气,她感到自己无法支配女儿,想要让女儿明白,她不能违抗妈妈。结果越来越糟。
如果妈妈能够了解帕蒂如此坚决反抗的缘由,这个权力之争就不会发生了。在这个案例中,帕蒂从一开始就讨厌用饭盒,因为初中生很少有人用饭盒带午饭,小孩子才用饭盒。
那为什么帕蒂开始不和妈妈说明白呢?因为一开始妈妈就用各种方式迫使帕蒂答应,结果帕蒂开始利用这件事和妈妈进行权力之争。到了最后,她赢得了战争,妈妈输了。
如果妈妈看到女儿没有洗饭盒,和女儿友善地谈一谈,了解女儿对午饭的感受,就能避免这场持续多日、让双方痛苦的权力之争。妈妈可以说:“我看到你没有洗饭盒,是不是不喜欢饭盒,希望用纸袋?”这样简单的询问,权力之争就消失了。
不论什么时候,当我们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引导孩子发展恰当的言行,而是说我们应该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我们需要塀弃过时的、无效的态度和方法。
五岁的吉米让妈妈伤透了脑筋。妈妈经常对吉米抱怨,也会当着他的面对其他人抱怨。两人经常为了一些小事发生争执,无论妈妈怎么说,吉米就是屡教不改。如果妈妈体罚吉米,最多能让他好上很短一段时间,很快又开始了战争。
比如今天,吉米没有正常大便,妈妈已经花了几年时间训练吉米有规律大便。吃过早饭,妈妈让吉米大便,吉米说他现在没有大便,妈妈让他出去玩。中气妈妈把衣服收进衣柜时,闻到了一股臭味。她找了很久,发现吉米竟然把大便拉在了爸爸的帽子里。妈妈冲出去找到吉米,把他拽进房间里,质问他关于帽子的事情,狠狠地打了他一顿。吉米立刻又尿了裤子。妈妈认为,这是因为他当时在挨打。可是,那天吉米连续尿裤子,晚上还尿床。
吉米还是婴儿时,妈妈就对他的大便规律很在意。她对吉米表达出的是:“我要你大便时你就得大便。”而吉米则通过自己的行为表达:“我想什么时候在哪里大便,我就什么时候在哪里大便。”他很早就用这个办法击败了强势的妈妈。妈妈和吉米的生活,就是一场权力之争不断持续的状态。除非妈妈明白这个道理,并且知道该怎么做,否则很难改变现状。
很多对训练孩子大小便过度关注的父母,其实都是在给自己制造麻烦。适当关注和过度关注的区别在于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固执己见地要训练孩子定时大小便,就会招致孩子的反抗。如果我们提前思考,并鼓励孩子适时大小便,就会赢得孩子的合作。
经过一段时间,当我们发现孩子似乎在利用大小便训练获得过度关注或者反抗父母时,我们就要不动声色地停止,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吧!只要大小便和权力之争产生联系,我们就应该停止,从容易形成规律的其他方面入手。
如果孩子已经够大了,还在故意尿床,妈妈可以让孩子睡在尿湿的床上,或者让他自己换床单。如果他正处在脱掉纸尿裤的年龄,妈妈可以让他穿着方便训练的裤子。如果家里有地毯或者不能被尿湿的家具,妈妈可以让孩子多待在不怕尿湿的地方。
这些事情都应本着轻松的态度,本着“家里有些合理的限制,这是你自己的事,你想大小便的时候自己会去”这样的态度。如果不能通过随便大小便得到过度关注或者蠃得权力之争,孩子自然会选择放弃让自己不舒服的方式。
读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困惑,什么时候我们不管,什么时候我们该管?有些时候,关系到孩子生命危险,我们需要用强力;还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借由作为大人占有的体力优势维持规则。
彼得五岁半,患了严重的感冒,不能上学。下午,雪开始融化,彼得想出去玩。妈妈说:“儿子,你现在不能出去,你咳嗽还很严重。”彼得生气地噘着嘴。没过会儿,妈妈听到开门的声音,看到彼得自己穿上棉衣和靴子到了门外。妈妈跟出去,拉住他的手,告诉他现在应该到屋子里去。彼得不愿意,妈妈把他抱起来,进到屋里:“对不起,今天你还不能到外面去玩,再好一点就可以了。”彼得开始大哭大叫。妈妈知道捂得太多对彼得不好,就放下他,平静地脱下他的棉衣。
彼得发怒地冲向大门。妈妈静静地站着,把住门,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试图让彼得不要生气。因为用力哭闹尖叫,彼得开始剧烈地咳嗽,并大声叫道:“我恨你!我恨你!”妈妈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不让他出去。最后彼得冲进自己的房间,倒在床上。妈妈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安心让彼得处理自己的愤怒情绪。
如果旁人没有经验,看到这个会觉得这是一场权力之争,彼得想出去,而妈妈强迫他留在屋子里。然而事实上,妈妈并没有加入这场权力之争。
我们怎么才能看出不同呢?那就是妈妈的态度。妈妈有责任维护孩子的健康,她做到了一一一她没有生气、受挫、专制。彼得和妈妈之间发生的情况,不是权力之争,因为这和妈妈的利益没有关系。这是个重要的线索。当我们搞不清是否是权力之争时,我们可以问自己。在这件事中,我个人的好处是什么?
然而,有很多父母借这个问题自欺欺人,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我们确定吗?问自己,这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维护我们自己的威望?如果孩子顺从,我们是不是得到了个人心理的满足?希望别人都能看到我们的孩子很听我们的话?我们是不是希望自己得到“好家长”或“成功家长”的名号?我们是不是在寻求对孩子的主导权?
另外一个判断是否是权力之争的线索,是看结果。尽管我们对孩子训练了很多,孩子是不是仍然有同样的行为?孩子有没有反抗行为?我们生气吗?愤怒吗?
第三个线索是我们的语气,这是个非常准确的观察点。我们的语气是强硬的、怒气冲冲的还是苛求的?坚定的语气应该是沉着、平静、踏实的,而权力之争的语气则是言辞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愤怒。
彼得因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出门而大发脾气,而妈妈对他说出的“我恨你”并没有生气,她知道那只是孩子的气话,是他生气的反应。如果妈妈当时做出过激的反应,就会陷入“战争”。
诊所门口,妈妈停好车,可是两岁的姬恩却怎么也不肯下车。妈妈恳求了很多遍,姬恩全都拒绝。“姬恩,已经到了预约的时间,赶快下车,做个好孩子!”姬恩缩在角落里,就是不下车。
妈妈可以沉着从容地把姬恩抱下来,因为当时的情况需要她赶紧下车,但是妈妈不需要生气。只要妈妈保持平和温柔,就不会陷入权力之争。
来看看一些妈妈和孩子之间“权力之争”的常见情形 ...
案例一
妈妈输了权力之争
安三岁,不小心把沙拉打翻了。妈妈说:“清理干净吧。”安憋着嘴,没动。“快点,你打翻的,你来清理。”妈妈等了一会儿,安还是不动。最后,妈妈清理了桌子上的沙拉,没有再说什么。
评语:
当妈妈命令安清理干净,她引起了一场权力之争。而当她妥协时,她只是“把闹人的苍蝇赶走了”,并没有达到对孩子性格有益的长期效果,最后妈妈还提供了不应该的服务。
妈妈可以避免脱口而出的命令,而是问“我们现在该怎么做?”这样可以引发安的思考和回应。有可能安会提出自己清理,也有可能安什么都不想做。妈妈这时可以拉着安的手,温柔并坚定地带着安一起清理。
如果安仍然反抗,妈妈可以让安先离开餐桌一会儿。
案例二
妈妈赢了权力之争
南茜和妈妈玩完后一起进了浴室。南茜说她不想洗澡。妈妈刚冲完澡,回答说:“可以啊,亲爱的。只是你不能带着一身水和一身沙子上车哦。”然后妈妈关了水,擦干自己,没有再说什么。南茜也没有说话。过了一小会,南茜忽然表示,她愿意冲澡了。
评语
妈妈赢得了南茜的合作。首先,妈妈明确了底线,然后妈妈没有多说,避免了和女儿发生权力之争,并且保持了从容和坚定的态度。最后她赢得了孩子的合作,并让孩子达到了要求。
案例三
妈妈赢了权力之争
还有几分钟就要睡觉了,客厅地板上到处都是南茜的玩具。妈妈说:“睡觉时间到了,你要我帮你收,还是你自己收?”以往,妈妈用这样的方式都很有效。可是今晚三岁半的南茜说:“我不要收玩具。我好累呀,你收吧。”
于是妈妈拿起手上的书:“南茜,我现在想看书。”然后妈妈没有再说话。一分钟后,南茜说:“我们现在收玩具吧,你可以帮我吗?”“好的,宝贝。”两人一边收拾,一边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
评语
南茜在试探妈妈。妈妈从南茜的试探中抽身出来,避免了与南茜的权力之争,嬴得了南茜的合作,没有说任何批评的话,并且提供了南茜需要的协助。
案例四
妈妈输了权力之争
“妈妈,我要糖!”五岁的朱迪跟妈妈说,妈妈正等着排队结账。妈妈非常坚决和强硬地说:“不行,家里已经有很多糖了。”朱迪声音更大了:“但是我现在就想要糖!”妈妈瞟了一眼排队的人,有点烦躁无助地说:“我们的钱不够!”朱迪拿过一块糖,尖叫着说:“我现在就要这个糖!”妈妈问:“多少钱?”然后看着价牌苦苦想了一下,叹口气说:“好吧,拿着吧。” 朱迪高兴地打开包装,咬了一口,把包装纸扔进了购物车。
评语
朱迪觉得,她有权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不光想要糖,她还要超越妈妈的权力。在不应该给予的情况下,妈妈不必有求必应,不用取悦朱迪,要有说“不”的勇气,拒绝朱迪的挑衅,平静从容地坚持到底。
案例五
妈妈赢了权力之争
妈妈每天上午需要出去工作,于是在这段时间给三岁的女儿丽塔请了位保姆。有一天她回到家,发现丽塔用蜡笔把门、沙发、椅子上涂画得到处都是,本来妈妈计划下午带女儿去海边,吃过午饭,跟女儿说:“咱们去海边之前,需要把这些蜡笔痕迹都擦干净,如果你愿意,我们一起清理。”
丽塔看了妈妈一儿,妈妈没有再说任何话。然后丽塔拿起一块抹布,按照妈妈教她的方法清理,妈妈有条不紊地擦拭着,每次丽塔问:“我们什么时候去海边呀?”妈妈都平静地回答:“清理干净就去。”最后,当俩人把所有涂画痕迹都清理干净的时候,妈妈坦诚地告诉丽塔,现在去海边已经太晚了,来不及了。面塔很平静地接受了。
评语
妈妈提供了一个训练孩子增长经验的机会,她没有责令丽塔去清理,所以没有引起权力之争。妈妈的态度坚定,但方式温和,她邀请孩子一起干,赢得了孩子的合作。最后,妈妈顺应了自然结果,表明需要遵从客观环境,孩子也平静地接受了。
总之,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权力之争和应对技巧,我们需要再次仔细审视自己作为父母的地位,必须了解自己的新角色是引领者,彻底打消我们是独裁者的想法。我们没有支配和控制孩子的权力。这一点即使父母不知道,孩子也会清楚地知道。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必须学习如何引导和激励。
下面的两个列表指出我们发展家庭和谐与合作应该有哪些新态度。左边是独裁强权的态度,而右边则是新态度。
强权型家庭 | 民主型家庭 |
家长是独裁者 | 家长是博学的引领者 |
依赖权力 | 依靠影响力 |
施加压力 | 给予激励 |
给出不容否定的命令 | 赢得合作 |
不服从就惩罚 | 让孩子明白自然后果 |
服从就奖赏 | 做得好,鼓励 |
强迫孩子 | 允许孩子自己做主 |
控制孩子 | 给予引导 |
孩子不能反对 | 倾听、尊重孩子 |
非常主观 | 公平客观 |
当右边的新态度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时,我们就不容易和孩子陷入权力之争。
当孩子违抗我们时,我们的权威受到很大打击。如果这时我们能够顺应情况的需要,把自己受损的权威放在边上,就给了自己一个很大的转变机会。
前面提过的很多规则,都是用于权力之争的。最重要的是坚持——我们自己要做什么,而不仅仅是要孩子做什么。了解、鼓励、合理后果、相互尊重、尊重规律、赢得合作,这些都是解决权力之争的方法。
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父母要明白自己是权力之争的一方。这不容易做到,它需要父母不断地自我审视,不断提醒自己:
我真心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或者控制他们。我可以尝试书里的方法,但不能预设或强求孩子合作。孩子不能被强迫,只有我赢得他的心才能合作。孩子的恰当行为应该通过我的激励而不是强权来做出。但是我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方法和幽默感,促进他合作的意愿。
这样的想法,给了父母处理问题时更多的选择。发展这些技能也让父母的创造力大大增加。一旦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很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知道了除了强迫孩子,我们还有别的办法。
本文节选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年版《孩子:挑战》
经小花生调整编辑而成(转载此版本须授权)
更多小花生教育理念文章: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和你分享世界上先进的教育资源
周一:英文原版书开团
周二:看世界,开视野
周三:怎么阅读,怎么学英语
周四:美好生活画报
周五:真实教育实践
周末:新知、观点 & 新书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