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值不值得为小孩去拼一套学区房?

2016-03-13 小花生网

檩子:最近火箭升空式的房价看得很多人目瞪口呆,在此之上,教育部又出台了“多校划片”政策,很多爹妈都焦虑坏了——这学区房,到底该买还是不买?


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记者问教育界的几位大拿,怎么看待这学区房的事儿。教育部长不置可否,不过北京四中(可能是北京最牛掰的中学)的校长刘长铭回答得倒干脆:


你所说的这种情况更多发生在低幼年级家长中,如果是我,我不这么做。

学校之间确实有差异,但我觉得北京教育资源均衡整体上不错。家长追逐学区房完全没有必要,过于盲目。

我会把更多的精力,包括我家庭的财力放在改善家庭教育的品质和质量上。包括带孩子做各种活动,开拓他的兴趣,还包括保护他的兴趣,比如带孩子去远足,做一些户外体育运动,培养孩子的意志。


刘校长很多场合都强调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校教育:


我觉得家庭教育应该解决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或者说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品格、性情、兴趣,开阔他的眼界,开阔他的胸怀,使他将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当中。

有几次,我在MBA班上讲课,底下都是成功人士。一个事实是,他们现在的成功与当年上过的小学和中学没有相关性。我希望家长知道,上什么学、读哪所学校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

作为一个父亲,我也让孩子去上过奥数班,后来她到美国上学后告诉我,学校里真正数学好的都是美国人。中国孩子对问题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感觉,不如美国孩子。这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差别,而非学校选择的差别。


不管刘校长怎么说,很多人还是会不以为然,认为这个校长“站着说话不腰疼”-- 好学校师资好、氛围好、学生素质好,孟母还要三迁呢,能让孩子上“好学校”是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的重要教育资源。


所以啊,学区房,不可避免地跟着房价火箭升天了!


2016年3月7日,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北京市西城区的文昌胡同深处,一间小小的、不起眼的、甚至杂草丛生,可以说有点破败的房子,刚刚卖出了相当于20公斤黄金的价格。

文昌胡同长度仅有约400米,胡同因其毗邻北京市实验二小而闻名,公开资料显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成立于1909年,该校在名校云集的西城区名列前茅,更有说法称其为北京市乃至全中国最好的小学之一。购买这里房子的人大多都是为了孩子上学。

位于这个胡同的一间11平米平房,起先中介标价460万元出售,购买者为了子女教育,彼此互拼房价,最终以530万的价格成交。



然而,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能力去参与到这场疯狂的“学区房”角逐。也有很多家长,对学区房之于孩子成长的价值做了深一层的思考。今天檩子特别向大家推荐来自一位上海年轻母亲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她的选择。作者李婧(公众号: 鹿之角 / id: mumudancing)。文后有一个小投票,欢迎大家参与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个星球上的学区房

文:李婧


女儿快满3周岁,我终于开始操心她的教育问题了。


准确的说,是在哪上学的事。其实教育从她生下来就已开始,家里教授她知识,培养她生活习惯,现在面临的,就是她要在哪就学。

前两周去看了一个好朋友,她刚生完二胎。哥哥已经在读幼儿园,为了小学要提前规划,他们把家搬到了市区,住进了一套月租一万多的新公寓。这样原先在市郊买的房子就暂时空置。

而我面临的问题也差不多,上海的房子买在外环,如果要到市中心读小学必然不方便。要么置换去买学区房,要么就想别的法子。

置换行不行呢?把现在这套均价四万多的卖掉,去买均价八万多的。首付可能勉强,但接下来我还是要面临负重极高的房贷。

我曾不止一次思考过房贷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如果没有房贷,我将过怎样的生活?

在最初到上海时,我一个人租一间30多平米的老房子,每月房租2000,离公司很近,上下班耗时少,回想起来也是我最开心、最自由的时候。因为有充裕的时间,现金流随着工资增长也慢慢充裕,五点多下了班,我可以回家看三四部电影,读好几本书,或者去图书馆美术馆逛一圈,发现一些新奇的地方。

花钱最多的一次是报了个外语培训,当时挺肉疼,信用卡刷了两万——虽然被男朋友耻笑那是骗人的,两万块还不如用来炒股票——但我当时咬咬牙,分期付款也就过去了。一年的时间里,坚持每周两次去练口语,长进了不少。

有闲的时间,有闲的钱,到成家以后就打破了。我们买了外环的房子,月供6000,每天上下班耗时三四个小时。在路上堵着的时候,常有 “用人生在养房” 的感觉。而在这么贵的房子里住着,不过占一天时间的1/3。那另外2/3呢?打拼都是为了它。

与此同时,有的朋友一直在租房子,可是在我养房供房的这些年,已经完成了环游世界的梦想,或者去国外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我看着眼前的生活,虽然体面得像住在还算不错的小区,但每天被夹成鱼饼去上班的时候,我才体会到时间有多宝贵——原本那些时间我都用来干了更有意义的事。

如果说两个人一起生活的时候,房贷一起负担还不算什么,那现在我面临的情况又更为复杂——单身,带着孩子——我要不要为了她去拼一套学区房?

就在前些天我踌躇不定的时候,上海的房价又涨了,各区房产交易中心挤爆了人。而北京据说有45万一平的房子,也是所谓的“学区房”——我吓到仔细问了下,是四、五万一平,还是四十五万?

没错,是45万。当我确定人们都在为了学区房挤爆头的时候,忽然感到这是无意义的事,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人们都确信“学区房会让我的孩子更好更聪明”。而事实上,是这样吗?

我不知道有没有科学统计过,在学区房生活的孩子是否比在非学区房的孩子智商更高、情商更高、并获得了更好的人生。起码在我目所能及的范围来看,现实并非如此。

在上海生活多年,我看过一些人,读了上海最好的小学,还不错的初中,上了非常好的高中。一连套的教育体系走下来,我以为这样就可以保证一个人的能力、智商、人品统统都高于常人。而事实上呢,不诚信的人依然会不诚信,不读书的人依然不读书,无法解决问题的人依然无法解决问题。一个人在哪就学,和他真正的能力素养没有太大关系。有的人只是通过一时考试占有了好的教育资源,如果家庭没有给出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脱离了考试,依然是无能甚至无品的人。

反过来看,没有在大城市读过书的人,是否一定比较笨、比较无能、过得比较差?当然不是。

我在南京溧水读书长大。在溧水还是县的时候,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学校也有高低之分,竞争之激烈也会令人望而却步。我读小学没有在最好的学校,我最好的朋友,初中也没有在最好的中学。她中考时是状元,去了南开读大学,然后到了美国拿了金融经济双硕士学位,现在在芝加哥生活多年,早已成家立业。

不能说一个美国移民的生活一定比一个上海居民的生活要好,但这么多年来我看她的成长,她的学习习惯、思考方式、价值观,其实在小的时候早已确立。和读不读好的学校,周围有怎样的人,并无太大关系。

当周围的人都在焦虑时,她很淡定。当周围的人都在玩乐时,她在学习。没有人逼她一定要做什么,这样生活只是她的习惯。她会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享受自己的乐趣,学习更多新的东西,但一切都悄无声息的,直到十多年以后你发现,她在美国一家大型药企做复杂的市场分析,和一个斯坦福物理系的帅博士组成家庭,他们做背包客去了很多有趣的地方体验了人生,现在即将有第二个孩子也生活安康。

每次我看着大洋彼岸的她时,总感觉不到那是漂泊的生活,而是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回想起来也许她早在十几岁时就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确定好了目标,为之努力的每一步,都是在完成自己的人生。

诚然一个例子不能说明什么。但起码我开始思考:城市和城镇乡村,特别好的学校和一般的学校,不同教育背景的同龄人出来,前者未必一定优于后者。


离婚时我唯一坚持的是要孩子的抚养权,虽然自己原本并不是个爱孩子的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爱。但问题发生时,明白事已至此,唯有面对,我能做的就是努力提供好的环境,让她快乐成长。

可是何谓好的环境、好的教育资源?当我捧着一份《离婚协议书》时仔细去想,能让双方都认可的“更好的教育资源”到底是什么

她的父亲理解为好的学区房,我理解为更好的言传身教。

这让我们在孩子就学问题上形成了巨大的冲突矛盾。

为了好好照顾女儿,我辞了稳定的工作,成了自由职业者——希望能兼顾到抚养孩子和获得收入的平衡,在她长大之前尽快用自己的脑力劳动撬动经济杠杆。

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到底是让她在上海生活更好,还是回到我家乡,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照顾她更好。

曾经我以为,在上海打拼多年,有个稳定的家,一切就算不错。但当我们真的有了家,所有的收入都是用来支付房贷时,生活却没有因此变得更好。因为巨大的经济压力不得不放弃精神投入,节衣缩食,也没有闲钱去认知世界,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归根到底又要思考,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有一个看起来稳固的安身立命之所,还是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想做的事,不辜负来人间走一遭?

我不希望在女儿长大之后,我们母女俩固守在一套学区房里,为了高额的房贷每天缩手缩脚。我希望她开心,她自由,她如果有自己喜欢的事,她可以畅快地去做。她现在喜欢读书,我可以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给她提供好的阅读条件,陪她读书;她喜欢去野外探索,我们就可以把钱花在出游上,一起去探险;如果未来她喜欢音乐和舞蹈,我可以引导她学得更专业、更有趣——总之,我无法想象为了一个房子,她哪也去不了、学不了。而最后她在这个房子里的生活,和我每天当白领两点一线的枯燥,又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好的教育?我想了很多很多遍,也许这个问题我会一直想下去。

当作为母亲的我能陪伴她时,我所能教授的,是价值观,是方法论,是教她通过时间实验,确立自己想要的事和达成的路径。

我能陪伴她的时间并不多,也许只有人生头十几年,之后她就会像当年的我一样展翅高飞,拍拍翅膀去看更辽阔的世界。

人生未来的路要怎么走呢?我不可能一直教育、一直陪伴下去。她会碰到自己的坎坷和问题,而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她学会考试,而是学会去解决、去处理。当她有了自己的准则,有了自己的方法后,她能通过个人的努力达成所愿。这是我作为母亲,在给到爱以外,最希望能给到的;而不是强力辅助,为她规划整个人生。

在学区房这件事上,我目测自己力所能及做不到。而追本溯源,一栋房子和一座好的学校(以及好的环境和师资),相对来说还是外在的教育条件。我在人生这三十年里感悟的,教育对我最大的影响始终是来自父母家庭;从小到大,再好的老师给我的,也只是帮我确定了擅长的事。

我想,如果我有买一平米的四十五万,我一定会带她去看更辽阔的世界吧。那里的世界一定比一平米广阔得多——她曾在书里、画里看到的大海、星空、古堡,高山、雪地、森林,我多么希望她都能真实的看到、触摸到——那些在我有生之年都无法认知的世界,如果我有能力,我多么希望把爱和教育化到这些地方,让她真正的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感受自然的回报。

毕竟,人类活在这个星球的时间很短暂啊。耗尽半生去买一个学区房,算什么呢?


作者:李婧,个人公众号:鹿之角 (id: mumudancing)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当时怎么做的?欢迎评论留言!


本文由小花生整理编写,公众号转载须或授权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每天推送国内外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周一:新书开团

周二:国外实用的教育方法

周三:英文原版趣味学习资源

周四:不同年龄的中文好书

周五:儿童电影/动画片/纪录片

周六:美好生活画报

周日:引发深度思考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