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接受时代挑战 破解时代命题
"高校各部处负责人中,最难干的就是信息中心主任。"
在"2019中国高校CIO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围绕高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面临的变化和挑战,以及在新时代下高校信息化工作的发力点等话题,发表了精彩讲话。
大学未来只是终身教育的驿站
"信息化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有待升华。"陈丽表示,与基础教育相比,高校在某种意义上拥有更多自主权,且云集了教授、博导,甚至院士等高水平人才,但是在教学方式变革、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方面,未必比基础教育做得好。
陈丽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已经跳出了学校教育,而是站在服务人的终身学习的角度来构建新的教育体系。未来的大学,可能只是人类受教育的一个节点,终身教育的一个驿站。在此背景下,信息化如何推动实现高校自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为时代的命题,也是时代给予各高校的机会。
陈丽强调,高校信息化队伍掌握着最先进的生产力,但是这个生产力怎么用特别重要。信息化本身是推动学校制度开放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创新力量,虽然有局限,但改革不可能没有局限、没有天花板,都是"带着手铐脚镣跳舞"。她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本质发生了变化,"联通"成为新的本质。大学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是老师的知识,还是帮学生建立一个与有价值的信息源进行有机信息交流的生态体系,需要认真思考。
"信息化在高校发展中的定位问题至关重要。"很多人认为,信息化只是可以使工作变得更快、分享范围变得更大的一个工具。陈丽认为,在新阶段,高校对信息化定位的认识,将直接影响信息化采用什么样的组织方式运作,信息中心的职能如何划分,以及信息化在下一阶段的抓手是什么等重要问题。
陈丽说,我们面临着特殊的变革时代--教育实践由原来的物理空间和社会关系空间,变成了加入互联网后的三个空间,而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空间中,可以实现所有的行为数据化、关系网络化和信息共享化等。那么,高校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治理水平,同样是摆在面前的时代命题和时代挑战。她指出,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话题,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信息化基础情况,乃至不同的领导意识,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信息化工作切忌盲目跟风
陈丽表示,高校对信息化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高校各部处负责人中,最难干的就是信息中心主任"。强调技术时,他要是技术专家;强调应用时,他得是业务专家;强调规划时,他又要变身规划专家;现在我们强调创新,他需要对技术推动教育的变革方向特别了解。
陈丽介绍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因为和信息网络中心是"一班人马,两块牌子",所以对中心主任提出了更高要求,他需要具备技术思维、创新思维,还要有管理思维。陈丽说到,学校的部门都有很明确的定位,要么是管理部门,要么是服务部门,那么信息化部门属于哪种?这个问题同样很重要。
对于面临的各种新技术,陈丽指出,信息化领域的最大误区就是"炫"。"信息化万万不能做的事情就是‘跟着跑,因为追不上’"。她进一步解释道,信息化是需求供给的配置,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每个学校都应该基于自身条件,做对学校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建设工作,而不是追求它有多"炫",当然,最容易表现的也是"炫",所以一定要谨慎。她认为,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找一个点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不必"别的学校做什么,我也做什么",而是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看自己适合做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
陈丽表示,所有信息化监控学生的手段都要注意伦理和隐私问题。目前,监控的技术已经不是问题,所以这不是对技术的考验,而是对如何看待我们与学生关系的考验,是对我们的理念的考验,也是对我们如何认识人的考验。她提出,北京师范大学在技术上已经可以支持监控行为大数据的分析,但学校对此非常保守和慎重,因为伦理和对学生隐私的尊重一定要放在第一位。
新阶段信息化工作的三大抓手
就新阶段高校信息化如何发力,陈丽提出了三点看法:
第一,构建支持学生开放学习的环境。未来的终身教育体系一定不是关起门来的学校,大学必须与行业和社会接触。
第二,加强教育供给侧改革。高校供给过剩问题突出,需要向供给驱动的教育服务和消费驱动的教育服务转变。
第三,以抓数据来改流程。有了数据,流程也会随之发生改变。陈丽强调,上述三点应该成为新阶段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抓手,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反倒无需着急。她说,"我们不应该是技术的实验品,应该是成熟技术的使用环境",所以很多还没有直接解决问题的人工智能,可以稍微等一等。
最后,陈丽表示,所有信息中心主任应该将"信息中心主任指哪,分管校领导必须打哪"的理念带给学校,信息中心主任可能指的是靶子,但分管校长打的是靶心。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育网络》杂志2019年12月刊,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在“2019 中国高校CIO论坛”上的讲话整理,整理:朴艺娜、袁玉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