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十四五”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服务模式创新
王 新
复旦大学校园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从“支撑”向“引领”转变
《中国教育网络》:复旦大学的信息化工作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您认为在“十四五”规划中如何进行承接和发展呢?
王新:我认为可以用五个坚持来概括:
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做教育信息化工作,首先要考虑教育的初心是什么,信息化的使命是什么。加快开展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结合前沿信息技术来探索网络育人新模式,全力打造信息化应用体系,为复旦高精尖、高层次人才综合培养提供支撑。
二是坚持融合创新。探索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构建资源服务化、服务移动化、应用集约化、管理常态化、网络安全化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以创新促发展,推动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三是坚持服务导向。在“十三五”工作基础上,由点及面,推动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服务。整合数据和信息,优化流程,使教学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
四是坚持数据驱动。用好数据、体验为先。以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为导向,用数据驱动业务、数据驱动服务、数据驱动改革,建立智慧校园服务协同新机制,推进智慧校园服务运行的数据感知和展现。
五是坚持技术引领。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改变信息化定位从支撑保障到引领驱动。通过对技术的探索和应用模式的思考,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
复旦大学
《中国教育网络》:与“十三五”相比,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期间,复旦大学在信息化规划层面将会有哪些主要变化?
王新:这些变化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面支持“双一流”建设。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管理、统筹、协调能力,全面提升信息化对“双一流”建设中的教育教学、学科学术、人才培养、学校治理、校园生活等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
第二,从“支撑”向“引领”转变。没有信息化就不可能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也不可能实现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更不可能实现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尤其是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新规划将着眼于顶层设计,立足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信息化定位从“支撑”走向“引领”,使得新规划能够充分融入到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去,并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第三,重视数据应用及其服务。数据是信息化的核心资源,也是学校的重要资产,数据服务是信息化的未来,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将进一步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数据的有效组织、管理和分析,全面强化数据治理并提升支持学校管理决策的能力。
第四,强化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从安全事件的发生、处置、验证、上报、分析和主动防御,形成完整、统一、可视、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
第五,提升“一网通办”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集中数据资源,简化和重构业务流程,将“一站式”服务大厅建成面向最终用户的平台化“服务集市”。
实现无处不在的网络服务
《中国教育网络》:“十四五”期间,复旦大学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王新:首先,基本实现“智慧中枢、智能管理、精准服务”,建成能够支撑“双一流”发展水平和建设目标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其次,以统一的云计算中心和广泛的物联网为基础,利用教育大数据技术,建立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保障的智慧中枢,营造智能感知、人机共融、协同创新的校园信息化环境,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实现校园的智能化管理。
第三,提供个性化的线上线下教学支持、精准化的科研创新服务、智慧化的生活服务保障,使信息化平台成为“校园大脑”的强力支撑。
《中国教育网络》:在“十四五”期间,复旦大学在信息化服务方面有哪些方面的考虑?
王新:2020年初的疫情防控,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前进了一大步。在“十四五”期间,复旦将以师生服务为核心,构建平安校园、绿色校园、生态校园、和谐校园和信息校园,努力探索信息化服务模式创新,可以体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以“2+X”培养体系为基础,秉持网络育人思路,在育人环境、教学平台、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等方面,探索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第二,科研服务模式创新。发挥交叉学科延伸优势,加强科研平台和交叉研究体系建设,探索学科融合的科研服务模式创新。
第三,后勤保障模式创新。深化后勤服务改革,打通大后勤各项服务流程,实现设施统一入网和数据集中管理,探索精准管控的后勤保障模式创新。
第四,校务治理模式创新。以“一站式”服务为核心,进一步打通人事管理、后勤管理、资产管理等领域的业务流程,实现业务域内一体重构、业务域间融合互通,综合提升学校管理服务效能,推动大数据有序融通的校务治理模式创新。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在新技术浪潮下,高校的校园信息化将会出现哪些改变?
王新:在新技术的浪潮下,高校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将抹平校园网的边界,以服务化、智能化、自适应、随需而变为主要特征,重塑校园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模式,把学校信息化从“园区网化”推向“互联网化”,师生用户也将更多地依托手机等智能终端开展“移动化”、“随时随地”的学习和办公。
同时,通过物联网管理校园设施,在大数据手段支持下进行业务分析,实现无处不在的网络服务,依托“云(云计算)、大(大数据)、物(物联网)、移(移动应用)、智(人工智能)”,整体推动信息化向着更加智慧化、个性化和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育网络》杂志2020年6月刊,作者为本刊记者王世新。
投稿、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