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荣芳:疫情激发高校信息化“十四五”新思考

CERNET 中国教育网络 2022-11-21

别荣芳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主任


文 | 朴艺娜

一所学校的信息化能力在这次疫情中得到高度凸显。疫情刚爆发的2月初,北师大在48小时内完成了服务全校2万多师生的疫情信息系统的需求调研、系统开发和部署。


接受本刊采访时,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主任兼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别荣芳说,“面对这场突击大考,我们既要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也需要对问题进行反思总结,牢牢抓住这次历史机遇,打造'互联网+教育'改革创新的标杆”。






高校IT 六大关键词





《中国教育网络》:此次新冠疫情下,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部门做了哪些工作?您认为,疫情对高校IT产生了哪些影响?北师大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别荣芳: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的信息化工作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但同时也倒逼信息化部门对未来的工作做出思考。


首先,不能掉线、快速响应是基本能力。疫情期间,网络空间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主战地,不能掉线是基础需求。围绕各项不能推迟的工作部署,我们必须快速响应、快速部署、快速应用。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很多工作都是在接到任务后的24~48小时内完成的,比如防疫打卡填报系统、信息报送、各类门禁、教育部思政司委托的心理健康直播等,这些都依赖于长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各类应用工作的积累。


其次,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是重点。面对疫情,有效的信息采集、报送和数据分析是核心工作。我们通过研发“微”打卡报平安系统,制作抗疫数据监测日报等,为学校抗疫工作提供支撑。这一工作的顺利完成,与学校多年来的数据建设、统一电子身份、校园卡等工作的积累密不可分。


再次,IT服务边界扩展是显性需求。疫情期间,教学、科研、办公、答辩的边界扩展,从校园内扩展到跨校园,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我们解决校园IT基础的支持,还需要考虑到校外不同地方、不同场景的师生需求。因此,我们做了大量的扩容、扩账号、引入各类直播与视频会议系统、网上一站式咨询平台、测网速推荐学习平台等工作,来支持师生在全球各地的教学和工作正常运转。未来,线上线下、校园内外的边界将更加模糊,趋于融合。


最后,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是核心。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学信息化作为面向人才培养的前线阵地,是高校IT工作的核心。疫情期间,师生对于教学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多。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我们需要重点思考,如何抓住在线教育的发展势头,进一步推进教学信息化水平,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


京师在线平台为学校线上视频活动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

为战胜疫情保驾护航

《中国教育网络》:2018年6月,北师大信息化建设办公室成立,与信息网络中心是“一班人马,两块牌子”。两个体系的职责重心有何区别?请您介绍一下北师大信息化机制体制的相关情况。


别荣芳:2018年,为了推动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改革,我们进行了机关机构调整,按照“坚持分类管理,管办分离原则”,设立了信息化建设办公室,负责学校信息化和网络安全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而信息网络中心重点负责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校园网、IDC机房、校园一卡通),以及学校信息化应用公共支撑平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保障,并面向校内提供信息网络服务。


然而,考虑到北师大信息化人员队伍的特殊情况,目前,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和信息网络中心合署办公,同时校务数据管理中心挂靠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信息网络中心,负责学校的校务数据规划、管理、使用和发展决策支持。


北师大历来十分重视信息化体制机制的建设。我从决策、管理与服务机制,以及制度建设三个方面,进行简单梳理。


首先,在决策层面,2004年,学校设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2015年,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咨询专家组,2017年,调整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每年固定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至少2次,审议并推进落实有关信息化年度规划、预算、重大事项。领导小组的作用至关重要,为学校的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其次,在管理与服务机制层面,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信息网络中心在原有服务支撑的职能上,更加突出管理职能。在具体应用和操作层面,学校建立了一支职能部门和院系所兼职信息员队伍,并组建了一个学生IT助理团队,共同支撑起运维工作。


最后,在制度建设层面,学校的信息化工作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原则,在“以人为本、深化应用、精细服务、支撑创新”的工作方针指引下,逐步实现了从“以技术为导向”向“以服务为导向”的重心转移,形成了师大建设模式。


《中国教育网络》:在您看来,信息办的职责是什么?挑战是什么?高校IT未来几年的发展,您认为有哪些关键词?


别荣芳:近年来,学校逐步加大了信息化统筹协调机制的建设,成立信息办之后,明确突出了信息化工作的管理、统筹、协调的职能,具有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责。而面临的挑战除了新技术、新设备等快速部署之外,整合性、统筹性、应用性的工作越来越多,学校各个部门、部院系所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因此,未来我们需要在信息化顶层设计、工作统筹机制、创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加大力度,逐步破解现有的人员不足、流程不畅、协同不足等问题。


谈及未来高校IT发展的关键词,我认为可以总结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


一是连通,即是指师生、信息、资源、数据、IT设施设备、环境的深度互连,校园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互连,使得高校IT连通的深度更深、范围更广。


二是融合,随着“互联网+”理念不断深入,融合将是未来高校IT发展的方向,例如线上线下教与学的深度融合,校内资源和开放资源的融合,学校各类业务办理与线上一站式服务的融合,以及面向学校大学科群、大平台、大项目、大基地的融合支撑等。


三是治理,在高校IT治理方面,需要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如多方合作模式、长效评估机制、资格认证模式等。在IT推进学校治理方面,则需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信息化公共应用支撑大平台,全面提高利用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服务的能力。


四是智能,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高校IT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建设智能化校园的任务,未来,人工智能将在教育教学改革、智能校园环境、智能管理、精准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安全,新时代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要始终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同步推进,建立高校统一网络安全技术体系和内容体系,确保网络安全放在首位。


六是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接下来,高校应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为基础,积极开展新技术下的高校IT创新和应用。例如,进一步打造智慧学习环境,构建面向支持终身学习的智能化、一体化“大平台”等,引领、推动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






全力挖掘校务数据的巨大价值





《中国教育网络》:北师大的数据建设颇具特色。您认为,当前高校数据治理的关键和挑战是什么,北师大又是如何进行数据治理相关工作的?


别荣芳:北师大历来重视校务数据所蕴含的巨大价值。2009年起通过“一张表”工程的实施,大力推动学校校务数据共享,逐步打破数据孤岛现象。2016年底,学校专门成立校务数据管理中心,挂靠信息网络中心,进一步推动校务管理数据的建设、治理、共享、利用,支撑学校科学决策。


可以说,提升数据质量是高校数据治理的重要目标。2017年,学校开展校务数据治理专项工作,以校务数据标准及校务数据质量报告作为两条主线,明确职能部门数据建设任务,保证部门汇交数据的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



“数据京师”校务数据管理与应用平台,包括校情总览、院处数据、数据分析、数据查询、我的数据等数据应用,面向校领导、单位领导、师生开通不同层次的访问权限。除通过校务数据平台支撑日常数据共享与数据利用外,还为校领导和核心部门提供定制化的数据采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服务,支撑学校数据上报与管理决策。


在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校务数据需要发挥支撑与引领的重要作用。对于高校信息化部门而言,如何将学校管理决策需求与数据技术手段有效结合,是数据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北师大校领导与发展规划处等部门,对于以校务数据支撑发展监测、院系学科教师评价、各类资源分配等决策提出了需求,为开展校务数据应用指明了方向。


校务数据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全校上上下下的联动支持。2019年,学校出台了新版的《校务数据管理办法》,对校务数据工作的分工合作机制进行了规定,明确了数据采集、数据共享、数据利用、数据治理、数据安全等各环节的工作规范,建立完善了校务数据工作的常态化机制,有效推动了数据治理工作。


《中国教育网络》:IT的智能化将是一个趋势。对于人工智能在高校中的使用,您又是如何看待的?


别荣芳: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耕发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推进智能学习环境、智能学习平台、智能教育评价分析系统等;在科学研究方面,打造智能化科研管理与协同平台,基于智能技术的科研资源云服务中心等;校务管理方面,实现管理与服务智能化,面向师生用户提供一体化、无感知、智能化的公共服务应用集合,构建面向管理者的智能化、科学化、数据化的校务治理支撑体系,实现从面向管理到面向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自动化、服务智能化转型;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推进智能化服务应用建设,在生活、安防、停车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高校IT工作,核心还是支撑学校的各项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服务作用,增加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






支撑学校发展战略





《中国教育网络》:日前,北师大成立了“互联网+教育”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国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标杆学校,此举对于以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变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您认为,新阶段,信息化应如何推动高校教育发展变革?


别荣芳:作为信息时代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形态,“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下一阶段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成为“停课不停学”的唯一选择,面对这场突击性“大考”,我们既要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也需要对问题进行反思总结,牢牢抓住这次历史机遇,打造“互联网+教育”改革创新的标杆。


2020年5月,北师大开展了教育教学大讨论,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教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设立了五大议题并成立相应的调研组。作为其中一大议题,如何深化“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信息化,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进一步优化网络环境和学习平台。基础设施和学习环境方面,要实现所有教学场所的混合式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撑,增加智慧教室的数量,推进虚拟现实教学场所等的应用;学习平台方面,构建开放化、终身化的在线学习平台与资源服务体系,实现面向课程与个人的智慧化学习分析能力。由此,进一步探索各类“平台+教育”服务应用模式。


第二,推动优质在线课程的建设,包括校内课程的数字化、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等。


第三,提高在线教与学的质量。充分利用大数据、AI、区块链等新技术,以优化在线学习的过程管理,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学习服务,推进在线教学的质量评估、认证等应用。


第四,促进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加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推动教师更新观念、促进应用,加强学生课内外信息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方面的培育,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中国教育网络》:进入“十四五”阶段,您认为高校的信息化工作应着重关注哪几个方面,应秉持怎样的信息化建设理念?北师大未来五年的规划,将有哪些主要工作?将围绕着怎样的学校发展远景目标展开?


别荣芳:面向“十四五”,我们认为,高校信息化仍然要坚持面向服务和支撑学校发展战略,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支撑推进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工作,重点要关注技术与教学的深度整合、管理与服务的智能融合、数据共享与应用的生态构建等方面,以教育信息化驱动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服务“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为宗旨,立足学校发展特色,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建设与应用、统筹开放与共享。



在“十四五”期间,北师大将重点开展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设“易用、普适”的信息化环境资源。夯实IT基础,推动技术创新,围绕“一体两翼”的战略布局,建设“两区多校一网”的高融合、高可靠、高安全的校园网。建成IT资源、科研计算、数据共享于一体的IT云服务中心,全面推广校园物联网应用,建设安全、强大的科研管理与协作平台。


二是提升“全面、科学”的数据驱动智慧服务。基本形成学科规划与评价的数据支撑环境,创新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的智慧校园服务,构建统一开放的数据共享与应用生态。


三是打造“开放、个性”的新型教育教学体系。所有教学场所提供智能的、混合式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撑,基本实现面向课程与个人的智能学习分析能力,构建开放化、终身化的在线学习平台与资源服务体系。


四是实现“一体化、无感知、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完善信息化公共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实现面向用户的无感知、智能化管理服务。实现用户交互由被动式、查询式向主动式、自然交互式发展,推进应用生物特征识别。


五是构建“高端、优质”的社会服务在线品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京师信息化云服务品牌,围绕学校学科优势,面向基础教育等领域提供社会服务。


六是形成“和谐、规范”的网络信息安全格局。建设技术过硬、防范及时、处理迅速的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体系。推进学校网络安全的法治化建设,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未来五年,北师大信息化工作将继续秉承服务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学校改革的宗旨,以建设高端引领、创新服务、国际一流的智慧校园为愿景,以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为目标,有序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稳步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杂志

责编:项阳;版式:刘芳


投稿、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相关阅读

 众议:疫情将如何影响高校信息化?

 疫情后,高校移动应用如何发展?听听信息化主任怎么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