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玉平:高校“十四五”如何规划“一网通办”

CERNET 中国教育网络 2022-11-21

王玉平  

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


高校信息化发展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信息化应用日臻成熟,信息化服务日益普及,师生信息化素养日益提高。可以说信息化在过往的教育现代化中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师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信息化需求与现有信息化服务的矛盾,信息化现状不能满足师生对信息化服务美好期望的矛盾。


同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推进,高校信息化应积极探索高质量精细化新模式推进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教学、科研一体化,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一体化,德育教育、学业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也就对"十四五"期间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或者说"十四五"期间的信息化应当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模式改革,甚至于革命性再造的深层次的系统性综合改革。


过往的分散式快速建设发展模式,造成了数据孤岛、"烟囱式"应用的困局,阻碍了信息化在教学科研中的深度应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十四五"中会出现"集约化"、"统一化"、"精细化"以及多个"一"工程。各类应用也将会逐步从服务、管理、宣传方面分类汇聚归集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发布",并实现个性化的"一个门户",实现全新的智慧校园,进而提高信息化给师生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强化新一代基础建设

提供敏捷基础设施



纵观整个信息化发展的历程,敏捷化交付是技术发展的动力。在"十三五"期间,网络、存储、算力等资源通过虚拟化技术,从传统的交付方式转变为软件定义的模式。尤其是最近云原生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资源交付更加敏捷化。因此在"十四五"期间,基础实施在敏捷交付基础上,会增加更多的智能化和智慧化。


1."多网"融合,构筑"一张网",提供高质量通信能力


网络是智慧校园的基础。在"十四五"期间,随着5G、WiFi6以及多种物联网组网协议的引入,校园内必然会出现"多网"并存的局面。如何建设、应用和管理"多网",对外提供"一张网",是对网络管理运维人员的挑战。


2."多云"融合,构筑"一朵云",提高资源交付敏捷能力


部分高校在"十三五"期间探索公有云的使用,逐步引入混合云。云原生技术抽象了多种底层设备为统一的资源管理界面,进一步弱化了底层算力、存储和网络的交付过程,便于在私有云、公有云等场景中迁移,从而实现了"多云"环境下的无缝融合,构筑成"一朵云",对上层业务提供高效的敏捷交付能力。


3."智慧"融合,构筑"零信任"网络,统一提高网络安全水平


随着社会云服务的引入,高校信息化资源和身份对接逐步外延,传统的"断舍离"安全策略将转向"零信任"安全架构,通过融合"智慧"技术,基于设备和用户的行为分析,提供服务层级和网络层级的安全。这不仅统一提高了网络安全水平,也提高了师生用网的便捷性。



集约化建设中层平台

夯实应用基础平台



在网络、存储和计算资源敏捷交付的基础上,学校应归集统一各类业务系统所需要的基础平台。在底层的学校网络统一接入、云计算资源统一提供和网络信息安全统一防护的基础上,还需要实现信息化项目统一建设运维,学校数据统一治理,用户身份统一管理,信息通讯统一平台,智慧学习资源统一供给,校园生活统一智慧化。


1.优化信息化项目治理,集约化建设运维信息化项目


为减少数据孤岛和业务孤岛,学校应当统筹规划信息化项目申报、建设和运维,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归口管理部门,从网络资源、硬件设施、应用系统、基础平台服务等方面统筹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信息化项目的生命周期决定了运维的重要性。学校应当明确统一运维部门,各业务部门只负责使用,使得业务系统向专业化运作转变。最终促进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应用推进、运维服务的全方位治理体系优化。



学校应当严格控制信息系统建设立项。应当充分发挥"一网通办"的作用,面向师生服务的业务"应归尽归""一网通办"办理,面向管理人员的业务通过建立轻应用的方式构建,数据必须按照"一校一库"的原则建设。


2.学校数据统一治理,充分挖掘发挥数据价值


"十四五"期间应继续坚持和完善数据治理体系,从根本上重构数据治理框架,坚持"一校一库、一数一源、一数多用、动态更新"的原则,做好数据的统一采集、归集、共享、开放和使用,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赋能。


数据治理工作重在学校顶层设计,依赖规章制度完善。学校应精确梳理数据源头,调研数据应用,既提高数据质量,又要充分发挥数据价值。


3.用户身份统一管理,实现统一身份验证全覆盖


"一网通办"和业务系统的整合离不开用户身份的统一,学校须加快用户中心建设,梳理师生数据来源,明确数据源头部门职责,完善相关管理规定,统一管理师生数据,为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身份验证服务,实现一人一号、单点登录,一次认证,全校通行。配合上级要求实现全市教育单位逐步实现全面互信认证,以推动资源共享和深度应用。


学校需要完善人员识别方式。除学工号识别身份外,应当适度采用先进技术辅助识别人员身份,增加免密验证方式,如短信验证码技术、移动终端识别技术(如微信号)、智能卡识别技术(如一卡通)、人脸识别技术等,可在移动终端、校内建筑物门禁、校园出入口等地方采用便捷的身份识别技术。


4.完善信息通讯统一平台,提高学校与师生交流效率和质量


学校与师生之间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互通和收集的手段,在"十四五"期间,学校可以自建系统或者借助社会化交流工具,完善统一的信息通讯平台,打通学校与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为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思政提供更高效的交流平台。


5.归集智慧学习资源统一供给平台,提供便捷的资源访问方式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教育"的普及,各类学习资源和电子资源更加丰富。在"十四五"期间,学校应归集各类资源为一个平台,便于师生快捷访问,并切实做好相关身份权限认证。


6.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校园生活统一智慧化


完善并实施数字学校建设标准,推动各部门各业务向数字学校整体建设目标聚拢,以面向师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服务为理念,推进基于"新基建"技术的校园感知环境、智慧安防、智慧后勤建设、智慧餐饮管理、智慧广播系统、智慧弱电管理,提升学校安全管理能级,推进数字场馆、智慧学习中心的建设。



智慧校园要求充分挖掘智慧化附带产生的数据的价值,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提高校园的智慧化。



化"一网通办"

促进学校综合改革



工作流引擎是技术,"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是服务和运管的治理理念。自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对政务服务的治理体系的坚持和完善,以及治理能力的加强和优化,社会上利用信息化手段落实"放管服",重视和关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举措越来越多。这些举措既是党对改革实践进行理性反思的成果,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具体体现。反观高校的信息化应用,在整个"十三五"阶段,还处于探索新技术,抱守老模式的阶段。


信息化在社会上的推广经验,必然会在高校中得到应用。只是这种模式要么是高校自发革命,要么是社会服务便利化倒逼高校服务改革。这种倒逼促进了高校与社会信息化服务的开放、融合。


"十四五"期间,信息化服务必然面临许多重要变革,服务窗口进一步减少,管理职能进一步减弱,并逐步从服务、管理、宣传等方面完成向事项"一网通办",运行"一网统管"、宣传"一网发布"过渡。


1.坚持和完善事项"一网通办"治理体系,提高事项"一网通办"服务能力


"一网通办"的治理体系既包括了业务流程的革命性再造,也包括了服务模式的改革创新。在"十四五"期间,"一网通办"将"从侧重行政权力事项"向"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并重"转变,并进一步落实可信计算和可信验证,提高"零材料"事项的比例,彻底从"能办"向"好办"、"愿办"转变,使得师生办事更加方便、快速,并且线上线下充分协作,实现"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


在"十四五"期间,"一网通办"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强化举措: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学校发布"一网通办"平台层面的相关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标准规范,进一步优化管理运行机制。依据学校实际情况推动多方评价,尤其是事项申诉复核机制的保障。


升级改版总门户。全面升级改版"一网通办"总门户,优化整体页面布局和服务提供方式,明确"一网通办"门户的定位。


业务流程持续优化再造,提升跨部门业务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尤其是加大无人干预自动办理的力度,推动事项"全程网办",推动办事指南标准化、精细化、场景化,并全面拓展和优化校内业务以及面向校友的服务事项接入"一网通办"。


加强电子印章应用和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提升电子印章、电子签名和电子认证的应用度,减少纸质材料递交,切实减少师生和校友的跑腿次数。


推动线上线下服务的深度融合,切实做到线上线下办理一套业务标准、一个办理平台。尤其是线下平台实现"综合窗口"全覆盖。


做优做强"一网通办"移动端,实现业务流程PC端和移动端同步推出,并优化移动端的使用体验。有能力有条件的向社会资源整合。


2.坚持和完善运行"一网统管"治理体系,探索一流校园治理模式


"一网统管"是智慧校园的控制中心,是智慧校园的大脑。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校园生命体进行数字孪生,实现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预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带动校园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赋予校园更多"自我感知""自我判断""自我调整"能力。



在"十四五"期间,学校重点研究校园治理要素一张图、互联互通一张网、数据汇集一个库、学校大脑一朵云、系统开发一平台、移动应用一门户的技术支撑体系,营造"观全面、管到位、防见效"的智能应用生态。


学校需要完善网站管理办法,规范网站域名,严格开办流程,加强监督考核,推进资源集约,实现网站有序健康发展。在"十四五"期间,高校需要理清网站资产,集约化建设系统,提高网站的安全性。


"十四五"期间,"一个门户"的建设内容主要有:


完善"一个门户"的业务治理体系。"一个门户"重在抓总体、组架构、定标准,依靠兼容开放的框架,汇集数据、集成资源,赋能支撑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的智慧应用。


集约化建设各类业务系统。基于"一网通办"对新建业务系统进行拆分,面向师生的服务业务借助"一网通办"实现,面向管理人员的查询、处理以微服务的形式对接总门户。新建业务系统重点以轻应用、小程序的方式构建。


坚持和完善学校数据治理体系。在"十四五"期间,坚持"一校一库、一数一源、一数多用"的原则,做好数据的统一归集、共享、开放和使用,为总门户赋能数据查询和大屏展示功能。


加快"一个门户"移动端轻应用开发和应用。推进"一个门户"移动端整合,逐步推进各部门现有App整合,实现"全校一个移动端入口"的统一移动应用。



加快信息化相关改革

为信息化提供各类有力保障



一个规划的有效执行,必须有强有力的各类保障措施,信息化专项规划也不例外。为了能够保障"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发布""一个门户"的顺利建设和运行,学校必须建立健全信息化领导体制,完善信息化运行体系,制定信息化工作团队激励措施,加强资金保障,以信息安全保障为前提,分阶段攻坚克难,保障信息化规划的有序有力有效地执行。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杂志


投稿、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相关阅读

别荣芳:疫情激发高校信息化“十四五”新思考

沈富可:高校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的五个关键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