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于俊清:高校信息化工作“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CERNET 中国教育网络 2022-11-21

于俊清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华中地区网络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网络与计算中心主任、网络与计算中心党总支书记

文 | 王世新

“队伍建设对高校信息化部门来说非常重要,有了好的队伍,事半功倍,否则即使有再好的想法、再多的经费,没有人去落实,也终将是虚空。因此,高校信息化部门必须将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接受本刊采访时,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主任于俊清表示。






信息中心主任应纲举目张





《中国教育网络》:我们经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队伍,带头人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您作为高校信息化化部门的负责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于俊清:管理队伍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中心主任是管理队伍带头人,其能力和管理方式方法对学校的信息化成败至关重要,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协调、决策部署、落地推进等重要作用。


高校网信工作千头万绪,各项工作既需要最大程度上的集思广益,民主决策,又需要快速反应,时效最小化,成效最大化,因此管理队伍至关重要。这里需要说明的一下,信息中心主任并不是特指一个岗位,一个人,而是信息中心领导班子和决策管理团队。


《中国教育网络》:我们经常说,高校信息化部门的负责人要“胸中有丘壑”,既要有大局观,又要有系统观,而这与信息化队伍建设重点以及构成密切相关,您认为作为信息化中心主任应该如何把握方向?


于俊清:高校信息中心主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定位、思路、方向、方法和建设速度,因此应该纲举目张,抓住重点,不要被具体问题框住了思路。


国内某著名IT集团负责人认为,创业成功有三点很关键,分别是“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由于信息化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层出不穷,因此高校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永远都在“创业”路上,其中定战略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信息化队伍建设的构架。我认为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确定总体战略和定位。学校信息化要发展必须明确总体战略和定位,即在学校实现“双一流”战略目标中,信息化应该扮演的角色或承担的工作。是在学校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管理服务改革中起引领作用,还是支撑作用?在“互联网+”、“放管服”改革中,学校信息化又将承担什么角色定位和战略决定着信息化的总体思路和信息化部门在学校中的地位。


二是确定总体工作架构。工作架构是开展信息化工作的相关机构组成、职责分工、工作模式、工作思路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是希望实行管建分离模式还是管建一体式;哪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统一,是统一到服务器托管,虚拟服务器级别,还是需要统一到数据库管理系统及中间件平台?信息系统建设是由业务部门主导还是信息中心主导?双方的职责和界限是什么?应该和业务部门之间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网络安全管理是应该实行强管理,还是应该实行相对宽松的管理?运营商、智慧教室建设等是否要纳入信息化的统一管理?



这些都是需要信息中心主任考虑的。每一种模式选择的背后都涉及到经费、人员和责任,涉及到学校信息化总体进展和发展方向。


三是确定总体技术路线。和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相比,高校信息中心的业务相对简单,技术实力较弱,既没有必要也无实力建立自己独特的IT架构,更多的可能就是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包括技术上要不要统一。


如果统一,是选用微软.net路线,还是JavaEE路线?数据库是否统一?是统一使用商用的Microsoft SQL Server、Oracle?还是使用开源的MySQL等数据库,亦或使用国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否大规模推广微服务架构?


阿里为解决大规模数据线性可扩展以及服务复用问题,启动中台战略,建设了共享服务体系,像这种级别的IT架构,高校信息中心无力企及或落地,但对于高校信息化架构及技术选型却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信息中心主任或总工程师、总架构师应对此有所了解,否则错误的技术路线将为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中国教育网络》:千头万绪的工作之中如果抽丝剥茧,您认为信息中心主任需要处理哪些方面的关系?


于俊清:我认为关键是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技术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信息化圈内曾流传一句名言:信息化工作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充足的经费、良好的管理体制机制,再好的技术也无法落地。而只有管理理顺了,信息化工作才能够协调推进。


在推进信息化工作时,信息中心主任需要摆脱和更替纯技术思维,应站在管理的角度考虑工作的推进,重点考虑的不是使用的技术有多先进,技术架构多合理,而是要考虑校领导、各业务部门领导和师生的痛点、堵点和难点是什么,考虑如何利用学校的各种议事规则、管理程序、人脉资源等获得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争取到资源并做到最大化使用,考虑如何用人、管人、凝聚人心和带好队伍。


二是要处理好信息中心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信息中心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甚至决定着信息化的成败。信息中心的定位首先应该是服务部门,应“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以优质服务求生存,以服务创新求发展”。


要改变工作作风,做好勤勤恳恳的“水电工”;要学会换位思考,业务部门缺人缺技术,最需要的是信息化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业务部门提出来的需求,只要合理,应尽量满足,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努力打造“信息化命运共同体”。



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原则,不做“无底线”的服务,不做过多的无原则让步。要善于沟通,讲究技巧,根据学校的文化、领导的风格和自己的人脉,多思考如何推动信息化政策落地,既要政策落地,又要部门心服口服。与业务部门既要保持“兄弟”关系,又要保持“清亲”关系。


三是要处理好信息化与科研的关系。很多信息中心主任是教授出身,属于“双肩挑”干部,良好的学术背景为信息化发展和信息中心地位起到了很好的加分作用。但必须要捋清楚信息化工作与科研的关系,应该做到泾渭分明,互不牵扯。如果自己的科研也需要使用学校的信息化数据,也需要按照相关程序获取并进行脱敏处理再使用。


四是要处理好工作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信息中心主任的岗位是一个奉献的岗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管理上,要做好为学校信息化事业牺牲奉献的准备。另一方面,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不可一蹴而就。不能为了急于出“政绩”,在中心人员、经费等不足的情况下,对于领导和部门的要求一概简单接受,最终导致机构和人员不堪重负甚至敷衍塞责,长此以往,既容易出现大的“险情”,也不是长久之道。






信息中心主任必须重视“队伍建设”





《中国教育网络》:从信息化队伍建设的角度,您认为应该如何加强队伍建设?


于俊清:建队伍容易,带队伍难。有了队伍,要花大力气加强队伍建设。要科学规划内部机构设置,对于队伍庞大的信息中心,要尽量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科层制的弊端,建立类似“阿米巴”的快速反应组织,缩短决策链,副主任甚至主任直接听取小组报告,并进行快速决策,避免思路反复或久拖不决。


在顶层设计及技术大框架确定后,尤其不纠结于细枝末节,快速建设,才能快出成效。充分发挥年轻人的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具有好奇心的特点,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大胆创新,建立试错、容错和纠错机制,避免领导“一言堂”。


同时,开展团队文化建设,建立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共享的互联网文化,克服朝九晚五、沉闷呆板、保守低效的不利环境。信息技术人才的最大特点就是希望获得成就感,要鼓励他们勇于担当,在不突破学校信息化规划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勇于创新。


《中国教育网络》:我们一说到高校的信息化队伍,首先想到的就是技术团队,技术能力过硬也是一个优秀高校信息化队伍的基本素质,而很多高校则比较困惑于优秀技术人员的引进。那么结合华中大的实例,您认为技术人才应该如何选拔和培养呢?


于俊清:网络与信息化归根结底是一项专业技术背景很强的工作,各项任务的完成质量直接取决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因此,建设一支专业、精干的技术队伍,成为每个高校信息化部门的重要任务。


队伍建设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高校信息化部门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人从哪里来?如何选拔到适合的人才?


根据学校招聘的特点,人的来源无非是校内人员转岗、应届或非应届毕业生招聘这几个来源。但无论是哪种来源,都应该严把入口关,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选拔。


在招聘考试环节,既要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测试又要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考察,在题目的设置上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重点考察应聘人员运用专业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面试环节,要着重考察性格特点、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因为高校信息中心从本质上来讲并不是一个研发机构,除专业知识外,更多地需要人员具备与学校各部门及项目承建单位的沟通协调能力。如果一味地追求“技术大牛”,而忽视了综合能力,可能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高校信息化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对于技术人才的要求必然是复合型的,不懂业务只懂技术只会成为空中楼阁。通过严格选拔进入信息中心的人才,一般来说其技术能力都毋庸置疑,但必须要找到合适的途径迅速加强对相关业务的熟悉与理解,从而进一步形成利用技术解决业务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在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中明确其负责的系统和业务范围,避免单纯地以专业技术领域,如数据库、服务器、前端开发等等来划分,而应兼顾技术范畴与学校业务范畴的结合。



当然,在技术人才的培养上,也要避免一味强调“沟通协调”而导致的技术能力“退化”。毕竟,专业技术才是信息中心人员的看家本领,也是信息中心存在的价值。所以,在人才培养的方面,一刻也不能忽视对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要多多利用专业培训等机会,鼓励他们在专业技术上的提升,获得相关的专业技术证书。此外,在实际工作中,也要督促他们自己动手,并对实践创新予以鼓励。


《中国教育网络》:我们知道,高校的编制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意味着信息化队伍在事业编之外必然要有其他补充,那么这部分团队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管理?


于俊清:非事业编、外包人员、学生团队都是当前高校信息化队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事业编的名额相对容易争取到,但由于他们流动性强,因此必须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在信息中心能够决定的工资及待遇上给予支持,对于优秀的聘用人员,其收入不应低于正式编制人员。对于特别优秀的人员,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并为他们积极争取“转正”的机会。在工会等活动上一视同仁,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让他们能够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运维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持续为学校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


外包服务人员是信息技术队伍的有益补充力量,也应该高度重视。由于不涉及到编制,只要用经费就可以解决,外包服务是相对容易获得的一支力量。对于一些硬件平台运维、校园卡卡务服务、网络维修、安全服务甚至UI设计、代码开发等相对成熟的业务可通过外包服务实现。由于外包业务直接面向师生,决定着信息中心的形象,也要重视队伍建设。


要和外包服务公司重点把好外包服务人员的招聘、调换和退出等关口,做好队伍的培训、管理和考核环节,既要规范服务内容和方式,细化考核标准,严格要求,培育一种“多劳者多得”的氛围,又要关爱关心他们的感受和个人发展,把他们当成“自己人”,激发队伍自发向上的干事活力,增强他们的荣誉感,防止成为“一潭死水”。


另外,华中大还组建了一支近30人的学生网管团队,为宿舍用户提供及时的上门服务。学生网管团队也是信息技术部门的“探针”,可以利用上课、实验等机会定期测试学校的网络和信息化系统,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和处理。


对于学生团队,可以让他们承担一些网络维修等简单服务,也可以让他们参与一些信息系统的开发,给他们充分的锻炼机会,同时加强团队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在保障学校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发挥他们敢闯敢干的优势和创新能力,对于开阔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思路大有裨益。


《中国教育网络》: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各高校信息化“十四五”规划之年,在您看来,未来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应该重视哪些方面?


于俊清: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获得学校领导、人事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的共识,争取政策,努力在全校形成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也是人才的良好氛围。要有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形成信息化队伍的特有体系。要想方设法保持队伍的活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让队伍永远焕发生机,支撑学校网信事业这艘大船勇往直前,破浪前行。


当前,高校信息化即将迎来大建设大发展时代,原有的信息化体制机制、理念和队伍都需要更新,原来的信息化更多的定位于技术支撑甚至后勤,属于“大后方”。因此,信息化队伍主要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管理队伍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但是,随着将信息化提升到“双一流”或提高学校治理能力的层面的高度,仅仅有技术队伍是不够的,必须重视管理队伍建设,这是让信息化逐步进入支撑学校核心事业的主战场,步入前方舞台的重要力量。 


注:“信息化工作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是圈内多年的流行语,也是本文的原标题。意指相比技术,信息化管理更为重要。但在信息化实际工作中,尤其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管理体制还完全没有理顺的今天,两者的落差愈加显著。因此本文发表在杂志时,小编改用“一分技术,九分管理”来凸显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并非被采访人观点,特此说明。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杂志(8月刊)


投稿、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相关阅读

 如何打造具有创新力的高校信息化队伍?

 胡钦太:“十四五”如何建设高校信息化队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