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康骞: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数字化转型之路

康骞 中国教育网络 2023-11-11

康骞

重庆理工大学

党委书记

01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

背景及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这为我们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教育部也持续推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3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塑造教育发展新赛道、新动能、新形态,统筹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在2023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发展数字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更是教育工作者应有之志、应尽之责、应立之功。

可以看出,数字化转型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新时代大学发展目标的使命召唤。数字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引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紧紧抓住数字中国建设的宝贵机遇,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制高点,深入推进数字化变革,破解发展瓶颈和治理难题,加快拓展数字时代办学新空间,支撑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02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

数字化转型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经过20余年的信息化建设,在管理制度、基础支撑、应用系统、教学资源和网络安全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师生工作生活等方面起到了必要的支撑作用,基本建立起信息化的发展体系。但是,面对数字时代的客观要求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需求,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数字化认识不足,思维方式较落后。高校数字化转型的首要核心任务是思维和观念的转变,需要在全校层面建立数字化思维。目前,地方普通高校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关注点仍停留于数字化通用技术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仅满足于现有管理需要,缺乏系统重塑理念和数字变革思维。虽然数字技术已逐渐融入到教、学、管、评等教育教学各环节各方面,但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单一的、片面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教育变革创新力度不够,思维方式比较落后。

二是数据孤岛仍存在,数据支撑力不足。高校各部门围绕自身业务领域构建数据标准,数据资源被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缺乏校级层面统一的领导机构对数据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各部门对数据的定义存有较大差异,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一数多源等情况,致使部门之间、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数据应用困难重重,“数据烟囱”“数据孤岛”成为常见现象,数据无法有效利用,对学校决策无法起到科学全面的有效支撑作用。

三是新型技术应用少,智慧化水平不高。在今年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怀进鹏部长表示:“我国将深化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一体推进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成长个性化、学习社会化。”可以说,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智能化。目前,大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数字化建设主要还是依赖于对数据的简单分析,包括对数据进行统计、查询和可视化呈现,缺乏利用智能化算法、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分析挖掘,不能为高校治理过程中精准感知、科学分析、智能决策和高效执行提供智能的、深层次的、有价值的信息。

四是各业务相对独立,顶层设计不完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数字化建设缺乏有效统筹和整体规划,数字化建设长期以来以各个部门为主体,信息化部门参与程度较低,形成了“各自为政,分散建设”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数字化建设效率和建设质量,严重阻碍了学校管理效能和治理水平的提升。

五是系统以管理为主,师生体验不够好。在大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中,现有数字化系统大多是按管理部门需求进行规划建设,对师生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重视不够。一些常见的信息化项目,在申报过程中仍然需要师生重复提交材料,在多个部门之间辗转沟通,效率低下、体验感差,给师生带来极大困扰,既没有有效发挥数字化的作用,也不符合项目规划的初衷和数字化的旨归。

六是信息化队伍薄弱,运营能力有缺失。高校信息化队伍的素质和运营能力,本质上决定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和质量。建设高质量的教育数字化,离不开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信息化队伍。由于高校对新进职工学历门槛的要求较高,加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群体在客观上存在发展通道不畅、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因素,难以吸引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导致数字化建设运营能力的短板。

03

六大建议及对策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传统教育和数字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一场深刻变革,需要以系统的思维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尤其要强化党建引领,正确认识人与技术的关系、教育与技术的关系,避免走入“数”“业”割裂等认识误区。

强化党的领导

形成“理论+制度”的话语体系

一是深刻理解把握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数字化建设各领域各环节,要通过党委常委会会议、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集体学习形式,强化领导干部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二是将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学校“一把手”工程。深刻认识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由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将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与学校发展的战略相匹配,以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学校数字化转型的各项工作。

三是在学校数字化转型探索实践中,注重总结提炼理念、思路、方法、手段、经验,形成指导性的理论成果和固化的制度成果,构建学校数字化改革的话语体系。

加强数据治理

构建“中台+应用”的技术架构

一是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形成数据编码规范和业务数据标准子集,有效做到“一数一源”,不断推动数据系统化、标准化,整体推进教育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是整合学校各业务平台数据资源,对数据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集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资产、后勤等为一体的数据融合平台,实现师生各项业务办理“一号登录、全网通办”。

三是通过技术架构的迭代,从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四个方面进行部署架构,同时根据建设程度,搭建可进行能力复用和资源复用的数据中台、业务中台以及各类应用,满足学校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打造创新机制

搭建数字化智能“大脑”

一是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采取多元化的措施来激励师生进行数字化创新,创造性地用好数字化技术,保持学校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动力,形成具有高质量教育竞争力的创新发展生态。例如,向师生开放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构建开放、多元的数字化技术建设生态,让师生参与到数字化创新应用的建设,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缓解地方高校人才短缺和经费不足的问题。

二是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大模型等新技术以及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构建高校知识库、数据仓、模型库、算法库、规则库,打造一体化的电脑端+移动端+大屏端的统一前端,实现算力一体调度、安全一体监测、数据一体配置、组件一体共享、应用一体管理、端口一体集成,形成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一体化和智慧化,最终建成学校数字智能“大脑”。

重塑业务流程

建成多跨场景应用

一是聚焦学校自身发展方向和办学目标,结合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况,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引,借鉴国内外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制定施工图,明确时间表,走好数字化转型之路。

二是以数字化应用场景“小切口”为突破点,抓住业务痛点、难点,梳理需求、分析数据、重塑业务、再造流程,将数字技术融入业务,提升着眼全局、服务全校的业务能力,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实现数字化转型“深突破”。

三是建设涵盖高校党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服务管理等的基础数据,打造教、学、管、评综合平台。聚焦差异化教、个性化学、精准化管、智能化评等现实需要,加大智慧校园、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智慧图书馆等建设力度,打造在线学习空间,拓展智慧化多跨应用场景。

坚持师生为本

明确各部门职能职责

一是围绕“立德树人”构建数字化、科学化、终身化教育体系,形成教育创新发展新生态,服务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和精细化管理,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校园。

二是更新教师观念,创新技术增强型的教学模式,完善数字素养和技能养成机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数字素养与技能训练相应内容,提高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

三是强化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构建优秀的服务体系,建设方便简捷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同时,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协力参与数字化建设,共同推进数字化转型。

夯实人才队伍

构建一体化运营中心

一是建立数字化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完善人事薪酬制度,畅通人才发展通道,为信息化人才成长发展厚植土壤、拓展空间、创造条件、营造氛围。

二是进一步创新人才管理和使用方式,切实做好人才科学配备、资源高效使用,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数字人才队伍,为学校数字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是坚持学校党委领导,坚持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的协同配合,构建校级数字化一体运营中心,打造系统化、持续化的运营模式,让数字化成为一种文化和习惯,支撑学校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教育数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时代而生,与时代同进。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才能推动高校治理范式创变,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以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3年7月刊

作者:康骞(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责编:陈荣

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往期推荐

● 高校信息化体制机制现状分析

● 郑纬民:算力互联汇聚超级计算力量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更多精彩视频推荐


欢迎分享、点赞、在看

积极留言还会有惊喜好礼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