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哇哇哇...“他”在大朗建家400多年啦

2016-06-13 荔香大朗



大朗李氏族人

祖籍陇西

“探花后裔”开枝大朗

四千子孙以和为贵


 


  李姓在大朗繁衍生息已有四百年,大多是“广东第一个探花郎”——李昴英的后裔,继承了先祖文采风流,后代人才辈出。


  “李姓虽然是中国的第一大姓,但是在大朗,李姓后人并不是很多,高英村是大朗李姓最集中、人数最多的村落。”高英村祠堂编撰人李树深说,大朗李氏族人主要分布在高英、沙步、仙村、新塘围等村,总人口为4000人左右。



  这位老人已是古稀之年,但依然耳聪目明,他在编纂族谱时曾寻访多处李氏发源地,对族史、村史了如指掌。



仙村历史旧建筑


  高英村主要是大朗李姓子孙的聚居地,高英村最初叫“雍和围”,这个名字的核心就在于“和”字。


  据老人介绍,大朗李氏先祖最终来到了这片栖身之地,用双手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尽管他们的村落皆在偏远之地,且杂姓共居,但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李氏族人处处“以和为贵”,四百年来在大朗安居乐业,耕读传家、延续香火,编织出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人口有900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9%。




  李姓源出主要出自赢姓,是颛顼(五帝之一)高阳氏的后裔。


  据《山海经》记载:颛顼乃黄帝之曾孙,在位七十八年,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大业,大业的孙子名为皋陶。皋陶公,字庭坚,是轩辕黄帝七世孙,这个氏族奉皋陶为大理官使(最高司法长官)。皋陶的儿子伯益继承父亲的官职,后来他还协助大禹治水有功,于是皇帝赐姓赢,所以就有了后来李氏出自赢姓的说法。


  伯益生了个儿子名为恩成,他们继承皋陶公的官职大理官使,于是弃赢姓而以官为姓,所以开始姓“理”。


  一直到商末纣王,理氏已经生育了二十六个世代子孙,皋陶公的后裔理徵,在秉公办案中得罪了商纣王而被赐死。




  理徵的妻子契合氏为了延续理氏香火,带着最小的儿子冒死逃至河南,在逃难的过程中断粮了,只好吃李子得以幸存,后来这两母子就隐居于苦县(今河南安阳地区)。


  为了不要忘记李子的活命之恩,加上“理”和“李”同音,于是契合氏就命儿子改姓为“李”,并且以他父亲理徵的名字谐音取名为“利贞”。溯本追源,利贞公后来被奉为中华李氏立姓始祖。



老子


      其后,李利贞的第十七世孙李耳,即中国的万世名人——老子,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的作者。李耳的四子李玑之子李牧开创了赵郡堂,其十世孙李崇开创了陇西堂,至今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在唐代,李姓成为国姓,皇帝常以赐姓方式嘉奖大臣,所以今天李姓众多,也是其中一个缘由。



世界李氏宗亲齐聚陇西

共同祭扫始祖发迹之地


  后来,唐贞观十二年,唐太宗诏令天下,陇西为李姓的郡望。因此,居于渭水河畔的陇西古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


      今天,在东莞的李姓多属于陇西堂。大朗的李氏村落有高英、沙步、仙村、新塘围、黄草朗等,李氏入莞分两路,一路是由江西——南雄——番禺——东莞,另一路是由福建邵武——广东南雄——东莞。大朗李姓大多是由番禺转入东莞。





高英李氏从族谱中了解先祖历史


  记者在李树深老人的指引下,来到了高英李氏宗词。这座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于1999年在原址重建。


  祠宇华美古雅,彰显岭南古祠风貌。在祠堂最里面的神翕上用金碧辉煌的大字供着历代祖先之神位。




  记者见祠堂大门两侧的祠联引人注目,写着:“龙图世泽,鱼袋家声”,“龙图”和“鱼袋”让人费解。


  李树深老人见记者疑惑的样子,便娓娓讲述起高英李氏先祖的光荣历史。“‘龙图’、‘鱼袋’都是官职官衔,龙图是指‘龙图阁’大学士,鱼袋则是唐宋时皇帝赐给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李树深介绍。



鱼袋


  高英李氏奉总世系七十七世“仙芝公”为广东开派始祖。仙芝公受祖父恩荫,官至朝议大夫,后来他从韶关南雄迁至广州番禺鹭岗村定居。


  二世祖李榉,随他的父亲迁居广州,他的官职为迪功郎,后来还曾在广州军资库任职,他待民慈善,被称为“李佛子”,他晚年礼佛诵经。


  三世祖李天棐,任宋朝的奉直大夫,后来特授循州路通判,皇帝赐他紫金鱼袋,赠龙图阁待制(官职),太子太师。据说,鱼袋分为两种,金鱼袋紫色衣称为“紫金”,银鱼袋绯色衣称为“银绯”,一旦受赐,十分荣耀。


  南宋时期,四世祖李昴英,科举高中,成为广东历史上第一个探花郎,官至龙图阁大学士,进封男爵。他在职期间不畏强权,史嵩之、贾似道等权臣都被他弹劾。


      说到这里,“龙图”、“鱼袋”的意思也恍然大悟,看来李氏祖上光辉显赫,家世荣耀是不争的事实。




  一直以来,李树深对于自己李姓祖先怀着深厚的敬意,几十年来不断搜求家族史料,曾自费远赴甘肃、江西、南雄等地寻根问祖,又热心于东莞李氏宗亲的事务,与长安、石排、白马等地宗亲时有往来,在获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认真理顺世系。


  李树深认为,先祖李昴英这一支不属于李唐皇室后人,只是李唐皇室的旁支。因为,总世系五十六世重耳公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抚、献、熙,其中抚公一支为高英远祖,熙公一支最终才衍生李唐王室世系。





李昴英


  李昴英是高英、仙村、新塘围李姓的先祖,也是最为著名的一位,不仅仅是他官居龙图阁待制(官职),更重要的是他刚正不阿的品德,被称为“岭表名贤”。


  南宋宝庆二年(1226 年),上京会试,李昴英原已被取定为状元,唯因其治学的《春秋》观点未为皇帝欣赏,故而改取为第三名,因此成为广东科举考试的第一位探花。


  李昴英25岁考中了探花,这可是岭南探花第一人,广东李姓族人再考中探花已经是1859年的后裔李文田了。现在番禺还可以找到李昴英曾祖父李仙芝的墓葬。



塔岗村李氏宗祠


  为什么李昴英成为东莞李姓的先祖?原来,李昴英生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寿道、守道、性道、由道、志道。


  长子寿道公官至广南都督、仲实编修、玄南道御史,寿道的儿子尚文公(又名李韬)从番禺开始迁来东莞居住,从此李昴英后裔在东莞开枝散叶,算起来已经有七百年历史了。



东坑镇彭屋村


  关于六世祖尚文公为什么迁居东莞?原来还有一段故事。据说,尚文公虽然出身宦官家庭,但是他淡泊名利,喜游历名山大川。十七八岁时,他由番禺出游至东莞,见此地山川秀美,乃暂居横沥上、下车岗一带,以放鸭为生。


  一日,他偶然路过东坑彭屋,碰巧该地彭姓族人正惹上一宗人命官司,不知如何解决。尚文公为人仗义,挺身而出,利用智慧和家族声望平息了纠纷,帮彭姓了结了官司。彭姓为表谢意,将族中一出众女子嫁之。


  因此,至今高英李姓族人仍称东坑彭屋彭姓后人为“老表”(姑表),两村族人仍有来往。


      后来,尚文公生有四个儿子,长子而栗居塘角(今常平塘角),次子而立居塔岗(位于东坑),三子而恭居牛浦,四子而温居草塘(今东坑)。而栗是仙村、新塘围的始祖,而温则是高英的始祖。






  李昴英一生胸怀国家、廉洁爱民,不顾个人利益,直言进谏,直面贼寇,胆识过人,然而朝廷腐败,因其刚正不阿,受人诽谤排挤,曾四起四落,有多次归隐经历。其铁骨铮铮、刚正不阿的人格,成为李姓先祖的传奇。


  淳祐元年(1241年),李昴英被丞相杜范推荐上任吏部郎官。后来,杜范突然离奇死去,朝廷上下认为权臣史嵩有指使谋杀之嫌,李昴英三次上奏皇帝请求严惩史嵩,迫使史嵩告老退出朝廷。


  其间,他又上疏弹劾京兆尹的贪残,宋理宗置之不理拂袖而走,李仍拉扯着皇帝的衣袍继续陈述,被认为帝前“失仪”被解职调往外地。但宋理宗也认为:“李昴英,南人无党”,赞扬他正直不阿,不结党营私。淳祐二年(1242年),李昴英又被任命为太宗正卿兼国史馆编修,后升任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封以番禺开国男爵位。


  李昴英抨击丞相贾似道等人胡作非为。当御史范天锡弹劾佞臣而遭解职时,李扶扬正气,除上奏本声援范天锡外,更自请辞退以示与奸佞决裂。


  宝祐三年(1255 年),李昴英与御史洪天锡弹劾卢允升未果,两人辞官归乡。朝廷多次召他回去当官,他坚决不为所动。宝佑五年(1257 年),在广州病逝。死后谥“忠简”,赐堂号为“久远堂”。另有两块里匾分别为“文溪”、“向阳”。


  (参考资料:高英《向阳堂李氏族谱》、沙步《李郁士家谱》和《李馀忍家谱》(手抄本)、石排《塘尾李氏族谱》、长安《忠勤报国:东莞李姓始祖李卓》、郑子龙《莞邑姓氏》、2010 年《大朗镇志》、《中国历史纪年表》等。李树深、李稳寿、李志河等对本文亦有贡献。)





沙步村老人一同讲述李姓的故事


  高英李姓先祖而温公本居东坑草塘,后来子孙迁居至大朗。李树深说,东坑地少人多,当年李氏人丁单薄处于劣势,不得已另觅居所。


  恰好邻近有一刘姓亲友人少地多,邀请李氏族人搬迁前去一起居住,于是李氏族人就来到了大朗。那时这块地方尚未有村名,因为正值清雍正年间,为表示和睦相处,遂立村名为“雍和围”。



李氏族谱


  经历了曾经的争斗和搬迁,李姓、刘姓等族人都深感家和万事兴,所以在村名中就重点突出“和”字,以求和谐共存,安身立命。后来,约在清道光二十五年左右,而栗公在常平塘角一支李姓旁支也迁来高英十三行(今喜庆堂前面)居住,其后大部分迁往仙村。


  “雍和围这个名字大概用了80年左右,之后就开始改名了。”李树深说。话说李姓迁居雍和围八十年后,至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在族人律可、锡佳等的倡议下,集资兴建了李氏宗祠和社坛。


  祠堂前有一山坡似蛇头形状,地名“ 蛇头岭”。咸丰十一年(1861年),顺德宗亲、探花李文田前来雍和围联宗祭祖,看到蛇头岭这个地形,认为蛇捕食鱼(“鲤”与“李”谐音)恐有犯讳忌,遂将“雍和围”改为“高鹰村”,取“鹰”高飞捕蛇之意,后为书写方便,改为“高英”。


  李姓定居高英已有300 年历史,期间欧姓迁出、刘氏日渐式微,李氏逐渐成为该村“大姓”。几百年来,刘、李两姓一直和睦共处,两姓氏村民添丁共用一个祠堂。李树深说,经过数百年的和睦相处,刘李两姓后人早已是不分彼此了。


沙步李姓乃名臣之后


廷爵李公祠


  沙步李姓约有800多人,沙步村由沙步、沙塘围、土地坑三条自然村组成,李姓主要分住在沙步和沙塘围。沙步现保存有纪念十世祖的常发李公祠,沙塘围现保存有十一世祖廷爵李公祠。


  在沙步村喜庆堂内,老人们纷纷讲述着村里历史掌故。老人中有李姓、叶姓。但是他们提起彼此宗族的故事都十分熟稔,他们从当初的不同宗族相处,到抬头不见低头见,每逢婚丧嫁娶等大事,邻里之间互帮互忙,随着时间的累积,现在都变成了一家人。


  李姓后人李稳寿听说记者来访,赶忙跑回家取来了族谱。然而,稳叔拿来的是厚厚一大本福建上杭编的李姓总谱,与沙步李姓似乎没什么关系。他同时带了自己手抄的两个家谱,分别为十四世祖《李郁士家谱》和《李馀忍家谱》,上面记载了沙步李氏的一世祖为淇公,字行渐,号菜园。李淇原居南雄,去世后,其妻原氏携四个儿子卜居宝安城内(东莞古称宝安)。至十一世祖廷爵公始由东莞罗沙迁居至沙步。


  究竟沙步李氏是属于那一支派呢?稳叔似乎也说不准。闲谈中,老人们说起每年正月二十至二十三的封元帅诞,沙步李氏都会请石排塘尾、莞城罗沙的宗亲来村里做客,而每年的四月一日沙步李氏都会带上金猪到罗沙祭祖。因此,他们很可能是长安李卓的后人。


  李卓,字天挺,号陇西,北宋内阁侍读学士,四品朝议大夫,福建邵武人。后因“靖康之变”,避地南迁,初落脚南雄珠玑巷,于绍兴年间(1131 年-1162 年)再迁靖康(今东莞长安,靖康乃长安的旧称)獭步(今长安涌头),后代分迁于白马、石鼓、塘尾、锦厦、乌沙、林村等近20 条村。既然塘尾和罗沙是兄弟村,即是说沙步应出自李卓一支。


  李卓是长安李姓的始祖,是宋朝抗金名相李纲的侄子。这一派子孙繁衍十分繁盛,已传至三十一、三十二世。后代名人众多,如三世祖李用,为宋代大儒,四世祖李春叟为宋末名士,曾与张元吉前往元军帅营,以死相争,使东莞百姓免遭生灵涂炭,历代东莞县志都有记载。另外,李用的女儿李氏嫁给抗元名将、大朗叶氏先祖叶刚。大朗至今仍在圣堂保存有李氏夫人之墓。





高英族谱编纂人李树深(左一)


  《大朗周刊》:高英李氏人才遵从怎样的祖训,以致人才辈出呢?


  高英族谱编纂人李树深:高英李姓家训以“操德业而名于世”为核心,我们祖训首要强调“和睦宗族,万脉同源”。


  其次就是“ 敬孝老人,友爱兄弟”等。以和为贵,是融入李氏子孙的血脉之中的祖训。在这些家族信条的训诫下,高英李氏子弟先后考取了两名秀才。


  近现代也出现了一批名人志士,如:李平佳,1938年曾任南京物资处处长;李石炳,石家庄军校毕业,曾任国民党炮兵连连长,于抗日战争中在柳州英勇牺牲;李耀佳,飞机驾驶员,曾任某飞行大队大队长;李就玄,复旦大学毕业,曾参加淞沪会战,任驻南京市某团团长,后回莞任县府秘书长,常平区区长等职。



仙村族谱编纂人李发仔


  《大朗周刊》:仙村数百李姓族人,你们族人经过多年繁衍,如今族况如何?


  仙村族谱编纂人李发仔:仙村、新塘围的始祖是而栗公。我们最初从常平塘角搬迁至大朗高英,后来部分迁入仙村,所以大家都是同姓同源的宗亲。


  仙村最初名为仙溪,这里山环水绕,风景绚丽,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子孙在此繁衍生息两百年左右。


  原本,这里我们和邻居共建了一个“ 议事厅”,有三四百平方米大,是村里议事、宴会、点灯的公共场合,后来文革时被拆。虽然村庄里现在越来越多外地人一起居住,但是人们生活安康,也有一派和睦兴旺的景象。



— 終 —







来源:《大朗周刊》叶惠涛

编辑:老彬


觉得不错,请赏个大拇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