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陈氏·下篇】连光绪皇帝都御赐“黄马褂衫”,看姓陈的人多犀利!
前面
已经给大家介绍过
大朗陈氏的宗族根源
以及
那段口耳相传600载的"金鸡抱卵"典故
今晚
将为大家带来大朗陈氏探秘的最后一篇
陈氏地标
陈氏版图
及4段名人轶事
姓氏地标
己逊陈公祠
“三围祠堂”
陈氏宗族的“精神故里”
“围”在过去是“村”的意思。“三围”指的是巷头、巷尾和求富路。三围祠堂是为了纪念大朗陈氏始祖泉朗公而建。
泉朗公是第一个来到大朗田坑尾定居,繁衍三村子孙的开宗始祖。
三围祠堂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位置就位于泉朗公初到大朗的田坑尾。三围祠堂最初名为“亲睦堂”。陈帝海的御赐黄马褂就是挂在这里。祠堂于民国年间被用作学校,校名为亲睦小学,安和中心小学,巷富小学,大朗中心小学。
可惜,祠堂于1963年因大朗中心小学搬迁而被拆毁,但是在巷头、巷尾和求富路的族谱、村志都有提到,在陈氏族人之间也口耳相传,是陈氏宗族的“精神故里”。
姓氏版图
巷头
自古以来的商贸繁华地
巷头的贸易集散地初形成于元代。明代成化年间,转移到关帝庙与康王庙之间(土名氹心)一带,称旧墟。清末民初,由于大朗三陈人口众多,为方便村民,于是在巷头另立一个农贸交易场所,即大朗新墟,又名安和墟。
安和墟每逢农历每月的二、五、八、十日为墟日,附近村如黎贝岭、松柏朗、松木山、蔡边、犀牛陂、求富路等地村民都到新墟赶集。
据老人讲述,安和墟全盛时,两旁共有三十多间店铺,其中有当铺、茶楼、打铁铺、药材铺、杂货铺、碾米铺等,每逢墟日,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巷头陈氏族人在生意氛围耳濡目染之下,大多也是生意人家出身。
巷尾
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巷尾村陈姓后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前广州越秀区武装部部长、中校军衔陈鑑泉先生就是巷尾人,曾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1944年,东江纵队三大队进驻大朗地区,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同年5月,路西新一区抗日民主政府在巷尾村南石陈公祠正式成立,管辖大朗乡及安和乡等十个乡,约90条自然村。该村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出过多名革命人士。陈鑑泉任安和乡乡长。
在文化建设上,巷尾于1929年创办了村内首间学校“崇文书房”,后来成为巷尾小学。巷尾村有条“广进墟”,位于旧村落的最西边,是古时人们日常生活食用品的交易场所。这条墟只有50米长,25米宽,两边店铺至今仍保留三间店铺老屋古建筑,是见证当时商贸繁华的载体。
求富路
从“牛过路”到“求富路”
求富路是大朗的一个社区。原名牛过路,位于大朗镇中心区,东靠长塘,北与巷尾相邻,富华中路,长富中路,富民大道,长盛北路贯行其间。
求富路一脉相承的十六世祖阳屏公生有三子,为求富路陈氏三房。后来,原先居住在巷尾的兰广公(熙朝三子)的部分子孙也搬迁到牛过路定居,因此形成了牛过路“陈氏四房”。如今求富路还流传着一段民谣。源于私塾教师陈月彪先生曾自编一首启蒙儿歌:“牛过路,始初阳屏祖,起造新门楼,年中丁百数,日后家家财主佬,读书读到好。”
求富路衍生的名人诸如名医陈杏甫、陈叙彝,武术名家陈松枝,参加过抗战的游击队员陈润堆、陈君勉、陈忠、陈谦发等,都曾为家乡和国家作出过贡献,如今的求富路一片富饶繁荣光景,成为名副其实的求富之路。
宗族史记
陈氏子孙赴闽寻宗问祖记
东莞八房陈始祖陈傥的祖父陈玄端是福建人,所以东莞八房陈源于福建。2004年4月下旬,大朗陈氏家族(巷头、巷尾、求富路)联同篁村袁屋边的陈氏子弟共30人,前往福建厦门寻宗问祖。他们一路辗转,到达同安古井村,过去这里亦叫“义井村”,隶属于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过去隶属于同安县),当时住有256户,近千人。
陈氏子孙多方咨询,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古迹已经难以查询。虽然去了同安陈太傅祠,获赠的《德敬传芳》一书中得到很多陈氏宗族的资料。但义井村已无族谱,遗憾此行没有找到族谱,但与义井再续同族情谊,亦为日后来往打下基础。
2007年1月,陈氏家庙得以重新修缮落成。来自广东东莞大朗巷头村、巷尾村、求富路村、南城袁屋边村、厚街陈屋村和东城温塘村等200多人回来参与仪式,共同庆祝这一个时刻。定居在这6个村的陈姓子弟1万多人,从这些村外出的,也大概近万人。此外,来自翔安、同安、湖里、泉州南安、泉州晋江、深圳等陈姓宗亲代表400多人也赶到姑井村参加庆典活动。广东陈姓子弟还带去舞麒麟和舞狮这些特别节目,让同宗乡亲大开眼界。
名人轶事
陈帝海:行善积德,皇帝御赐黄马褂
网络图片
在己逊陈公祠左侧,曾经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三围祠堂”,祠中曾有过一块匾,上书“旨赏穿黄马褂”,是光绪皇帝赐给巷头人陈帝海的。
因陈帝海行善积德,造福乡梓,深受村民拥戴。陈帝海的好友陈伯陶,是光绪年间探花。于是陈伯陶在皇帝面前谈过陈帝海的人品,光绪帝甚为赞赏,于是赏赐陈帝海金匾一块,黄马褂衫一件,每月支银三两。
陈杏甫:清代名医悬壶济世
网络图片
求富路名医陈杏甫,是清末民初东莞地区的著名中医,擅长治疗疑难杂症,陈杏甫。他医术高明,远至梅塘一带的富有人家都用轿请他去诊治。并且培养了陈叙彝、叶正南等著名中医。
相传陈杏甫的师弟在东坑,有一次师弟的母亲得了大热症,师弟开了含羚羊犀角的退热方给母亲服用,但反复几次都是服药后热退,隔两天又发烧。师弟见母亲日益严重,便请师兄陈杏甫出马。陈杏甫开出与师弟同样的处方,等服药热退后,随即另开防党、当归等的十全大补汤,结果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后痊愈。
师弟不明道理,陈杏甫说:“服羚羊犀角热退,老人体虚,虚寒接踵而来,不用十全大补焉能治愈?”。
陈鑑泉:革命夫妇及书香一家
陈鑑泉及其夫人林文是一对革命老前辈。陈鑑泉于1920年出生于大朗巷尾村。在私立广州大学附中初中毕业后,投身于抗日救亡工作。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加入东江抗日游击队。曾去到华东军政大学学习,参加了豫东、济南、淮海三大战役。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
建国后,历任广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广州市越秀区武装部部长等。中校军衔。林文是陈鑑泉的革命伴侣,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曾担任地下党大朗支部书记。后来,从部队转业后,长期在经济战线工作,曾担任广东省煤炭工业厅计财处处长等职。
陈鑑泉女儿陈志平、儿子陈建沂于清华大学毕业,儿子陈灼明、陈建中分别从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家庭成员皆非常优秀。
陈叙彝:大朗医院的创始人
■陈叙彝(1910~2006)
陈叙彝求富路老中医陈杏甫的得力门生,是东莞丘陵地区知名度很高的老中医。陈叙彝还是大朗医院创始人、院长,在他的培育下,门徒遍及大朗、黄江、东坑、寮步一带。
陈叙彝行医几十年,百姓有病求医,不论时间早晚、天气好坏、随叫随到,病人无钱看病,他自己掏钱付药费给病人医治,还经常到病人家中问候,是百姓的贴心人。
陈叙彝在抗日战争时期,勇救美国飞行员一事,在大朗一带已家喻户晓。当时一支美国盟军飞虎队在南海一带与日军激战,飞机被日军击中,飞行员带伤跳伞,落到大朗与宝安县之间的五埂山林中,被陈叙彝发现,秉承医者救死扶伤的精神,冒着被汉奸发现告密的危险,帮这个飞行员包扎疗伤,并送回巷富乡安和乡公所,派人用轿将他送到常平区,转上火车后送回抗日总部。
建国后于1951年,陈叙彝与叶镇南、郑民豪、傅子良等人始创了大朗卫协会,组织中西医生和牙科医生参加卫协会。1957年大朗区成立卫生所,由西医6人,中医7人等组成,陈叙彝为负责人。1958年改称大朗医院,陈叙彝当时为院长。在大朗也有了一个让民众放心的就医环境,陈叙彝功不可没。
····················今天到此结束···················
“大朗陈氏” 往期回顾
排名不分先后
·只能填写20项了,想看其他姓氏,可在右下方“评论区”评论,点赞数量等同票选数量,票数居前列的,我们会优先进行推送,感谢您的参与。
— 終 —
来源:《大朗周刊》叶惠涛,吴沃根
编辑:老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