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斯人”版的教材,真的有人找到了!还不止一本

四川日报 2022-11-10

来源:综合天目新闻


这两天

关于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网友们已经吵翻了天



此前报道:

“斯人”还是“是人”?拼音“o”读“欧”还是“窝”?网友吵翻了


很多网友都认为

记忆中学的是“斯人”↓



到底有没有教材用的是“斯人”?

真的有人找到了!



记者多方调查后发现,至少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中,都曾出现过“斯人”的版本。



三本教材中都有“斯人”


其实,“斯”和“是”这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两个字的用法和意思本来就非常接近,因此也容易发生混用。


记者在检索资料后发现,真有网友晒出了一些“斯人”版本的教材。


一位北京的网友翻阅了自家孩子2019年上初中时的语文课本,发现里面赫然写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语文课本。图片源自网络


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的《古文三则》。这位网友告诉记者:“这是我家孩子上中学的时候用的书,2019年在用。”


记者随即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搜索此书的ISBN(书号),确实找到了这本教材。搜索结果显示,此书出版于2019年1月。


中国国家版本馆搜索截图


还有网友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找到了“斯人也”的字样。


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图片源自网络


此外,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85页的引用中也出现了“斯人也”版本。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图片源自网络


换句话说,起码在一些网友的记忆中,他们学到的的确是“斯人也”。



哪个版本权威?


而在更多网友的记忆中,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古文出现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一篇题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课文中,选自《孟子·告子下》。


这个话题出现后有网友进行了查证,人教社历史上的这篇课文自1961年开始,包括1982年、1994年、2006年等各版本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汉·赵岐 注)均为“是人”。


人教社196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人教社1982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人教社199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人教社200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对于此次争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在10月26日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就表示,自从1961年该出版社收录这篇课文以来,历届教材文章一直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杭州惠兴中学教龄39年的语文老师程建飞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关于“是人”还是“斯人”的问题,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时常会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近些年学校使用的几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都是“是人”。程建飞表示,作为面向全国中学生的规范教材,里面的文章都经过编辑团队的仔细校对,应该都是参照了较为权威的古代文献。



“斯人”版为何流行?


曾有媒体就“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斯人也’”发布调查,结果显示,有94%参与投票的网友表示,记忆中是“斯人也”。为何“斯人”版更流行?这可能要从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等方面来找原因。


浙江古籍出版社资深编辑路伟从大众“口口相传”特性的角度,提供了一种解惑思路。


他告诉记者,“是”作为“这”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用了,因此人们可能对这种用法相对陌生一些:“发生误传也可能是因为,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平翘舌音发音不标准,因此在口口相传中将翘舌音‘是’发成了更快、更好发音的平舌音‘斯’。”


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看法也比较接近。他此前曾发微博表示,大家读作“斯人”可能是因为这个词在许多名诗名篇中出现过,并且生活中“斯人已逝”这些常用的表达使我们对“斯人”这个词较为熟悉,也感觉更有“文气”,所以读作“斯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某些事情上,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可能比老师上课教的大得多。


有网友表示,自己对这句话最深的印象来源并不是课本,而是古早的电视剧之中,当时演员的台词念的就是“斯人”


也有网友指出,这可能就是“曼德拉效应”。“曼德拉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效应,指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最早是指人们对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上世纪80年代死于狱中的误解。2013年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发布之后,世界各地的人发现自己对曼德拉的记忆出现了混乱。



记者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天将”两个字时,自动排列在第一位的结果也是“斯人”的版本。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斯人”版本能在大家的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


搜索引擎截图


一场争论

能让大家更关心《孟子》的文本

从而愈发走近中国传统文化

这才是争论的价值所在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四川日报官方微信


猜你还想看


回归!2022成都马拉松开始报名
西宁至成都高速铁路全线开工,四川将新建这些站→
“我是唯一能救她的人!”


近期热门视频更多精彩视频,欢迎关注四川日报视频号

编辑:王迎
校对:徐登林
责编:庞琪
审核:范英


你学的是“斯人”还是“是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